家长亲子阅读心得:祖孙携手“书海”游
因为女儿与女婿长年在外地工作,抚养外孙便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年来,除了衣食住行,读书成了我们祖孙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我们意识到读书的意义。
因为一个人的才情,若要有所提升,得读些益智或拓宽思维,有助于建立价值判断的书才行。学校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取得“知”的地方,而智慧、品德与操行要造化好的学生,还得家长,方能“春风化雨”一般。那么,家长应懂得要让孩子完全因你的影响而真正喜爱读书,每逢周未或节假日,当外孙骑着单车,我跟着后面快步行走,无论春夏秋冬,从喧嚣嘈杂的马路回到墙内尺方的宁静,静静地品味着书的妙趣。书使我们识天地之广、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科之先;且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读书,让我们生活得行云流水、自在无碍;让我们思想沉静内敛,无浮躁气。在阅读之间。我们便遨游在一片蓝得没有杂质的“书海中”。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我常常拿着精美的故事书,抱着他,指一幅幅彩色图画给他讲。不知不觉他被有趣的故事迷住了。放下手中的玩具,双手拿起来书,领他走进了一个个美丽而兴味无穷的世界。走出幼儿园,小学开学第一天,在识字五六百字的基础上,他结识了两本“大”书——语文、数学,它们是故事书吗?他轻轻地打开课本,翻了一页又一页,在又一个新奇的世界里徜徉……。
不久,他发现书店与图书馆是更大的奇妙世界,常常入神地看着书架上一排排一本本的书,馋涎欲滴,有一次因为他好吃,逛书店,随手翻阅《梁实秋散文》,目录那一长溜的菜名让他动了心。原准备在经历一番煎炸爆炒后,在视觉上大朵颐一顿。回家仔细一翻看才明白,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不过,梁公把“吃”这样俗不可耐的玩意儿幻化成了阳春白雪的“食文化”。大俗与大雅兼俱,倒也让他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从此,书籍成为他形影不离的朋友。在书海中他与英雄交谈,与白雪公主相见,与海神父相聚。他知道了天狗吃月的真相,火山地震发生的原理,风雪冰雹产生的原因;懂得了日月星辰运行的秘密,地球之外还有无穷大的宇宙……,在书海里,他感到了兴趣和充实。
再其次,读书更要“受之以渔”。
其一,读书要选择,“多读”不如“精读”。
茫茫书海,墨迹滔滔,其中有精有粗,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者大有“书”在。不少充斥着暴力、色情的不健康书籍就混在墨海之中,我们一旦不作选择,那便有可能被那些书同化,长此下去,“多读”又有何益处可言?朱自清老前辈说过,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好好记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几百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由此可见,“多读”不如“精读”。
其二,读书要带有鉴赏的目的。
阅读的本身是一个感觉的过程,要让孩子先是感觉作品、感觉作者,而后就是生成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读者,带着鉴赏的目的,在自己的思维里储存了自己的感觉,储 存了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很好。例如,孩子在读《西游记》后,就会发问:《西游记》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其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他们的故事上下八代都编出来了;惟独剩下一个沙和尚无人理睬、孤孤零零?我趁机教育孩子,我们不要像沙和尚一样,做一个“和事佬”,没一点个性的人。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平庸,平庸的人物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三,要善读书则书变薄。
目前在孩子学业负担渐重的情况下,作为求知者,只有善于化重为轻,才能稳步而快速地前进。怎样化重为轻呢?奥妙就是通过积极地思考、理解、真正掌握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基本、本质的东西,总是不多的。这就是“善读书则书变薄”的道理。学会把书读薄,不仅能减轻记忆上的负担,更重要的能培养孩子驾驭知识的能力。
最后,要孩子从无字句处读书。
我们每个家长,既希望孩子成为知识型的,也期待他们不要成为书呆子。
几千年的孔夫子就意识到了,他非强调“多闻多见”,至于“闻”“见”的对象和途径,首先该强调自然、社会与读书的关系。清代的学者廖燕,就提出了“无字书”的概念。“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天地万物这本大书更值得认真去读,道理很简单:语文是离生活最近的东西,它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可以说,没有生活基础,就不可能学好语文。日月星辰,芸芸众生,无一不能成为可读之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节假日在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足迹。
以上草草几笔只是我与外孙在书“海”中遨游时的点滴感悟。外孙李沁洪在阅读方面并不是做得最好,但我希望他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