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

  今年参加市教师教育院的有效教学培训时,接触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并有幸与其作者夏雪梅博士近距离接触。

  拿到书后,绿色的封面给人以清新之感,封面上的“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触发了我好奇心。

  于是,在多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了此书,初读时,感觉比较理性,尤其是“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进展”等章节,读得很艰难,有很多的术语甚至还不太理解。就着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在第三晚读到了第五章“观察前对目标的处理”。观察前应对目标如何处理呢?这引起了的兴趣,因为平时尽管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一直在反复强调,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依然有“鸡肋”之感,用之无味,充之可惜,即使是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照抄教参的。带着期待,读了下来,发现夏雪梅老师所言的目标处理,主要是指观察前针对目标达成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这样的分析,无疑能让我们在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之前就澄清:这堂课,学生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这些进步的方向设定得是否合理。那同样的,在进行微格剖析时,对教研组的观察教师而言,对预设目标的分析和处理,不仅是为便于观察,也是从目标探查教学的环节和过程。难怪,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观察或分析了目标后,即使不用进入教师的课堂,就可预知这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有可能获得有质量的学习?后来,以后教研组在开展微格剖析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召开一个观察前期会议,不仅是对课堂观察角度、分工等的分配,更多的还应聚焦目标的处理进行集中讨论,让大家明晰了目标后再进入课堂观察,进行课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报,相信团队成员定会收获更多。

  本书中的第七章节“理解学习过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平时一直在自勉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但读了这个章节后,觉得有点惭愧。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吗?去听课时,发现有时老师精心预设的环节,进入课堂后,就会出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似乎并不总在一条轨道上。包括自己也是一样,这种种迹像表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带着很斐诚的心,往下读。正如书中夏老师所言,我们的很多课堂观察,对认知观念与过程的观察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上,看了各教研组设计的观察指标,发现都停留在学生的举手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各种学习状态(如作业形式、小组活动、思考投入情况)等,非学习性行为等,回想各教研组设计的这类指标制度,似乎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方面作用比较有限。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如观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道学生头脑中究竟有些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的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些知识基础,了解学习何发发生,学生的大脑中有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借助书中提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四种不同的认知轨迹,遵循概念化的轨迹、遵循操作化的轨迹、遵循策略化的轨迹、遵循情境化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分析课堂中的“迷思概念”和对“零散知识”的理解,从而去探查学习活动与作业中学生认知水平……突然之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课堂上的有效观察,课后的数据分析,教师白描、话语的分析等,都可判断出整堂课上师生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TAG标签: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