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结构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的“吸收内化”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目标进行最高效的梳理与突破,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个性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数学翻转课堂上老师不是不用“教”,而是要更有效地“教”,而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上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恰好是实现这个高效的重要选择。将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已熟练掌握的相关旧知识作为“源问题”,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作为“靶问题”,由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恰当的问题,用来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同要素”,寻找有效的类比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类比教学归纳猜想,凸显了数学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类比教学开门见山,为老师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浙教版教材为素材,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后的一点教学尝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结构相似性类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这种类比形式较多,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教学实例:立方根概念的教学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学生对立方差概念的学习是以平方根为基础的。对于平方根概念,通常是以与平方为互逆运算的形式得出,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a的二次方根。”这个结论。同样对于立方根定义的得出也可以仿效上述方式,教材中也是采用的这种导入方式。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与已知的前提下,笔者尝试利用两个概念结构上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法引出立方根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两个词的一字之差,而想办法恰当的替换平方根概念中的一些重点词汇,从而得到立方根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1.类比前的准备
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类比的“源问题”,即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在这里可以设计成复习提问的形式,如:哪位同学能口述下平方根的概念?
学生表述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大屏幕将平方根的概念展示给学生,重点词汇改变颜色,这是为下一步的类比的实施提供直观的视觉准备。
2.类比实施过程
这个过程由教师设置一些逐级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找到“有效的类比条件”,从而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
在这里可以设计如下铺垫和问题,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立方根。请在平方根定义的基础上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呢?哪位同学能尝试一下?
当学生顺利得出立方根定义后,教师可以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两个定义,并在关键词上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并配以实例进行巩固,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进一步得出立方根的符号。
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在概念相似的类比,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新知识,而且对两个定义在关键词的理解和今后的对比记忆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类比可以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更多的应用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知一个,而知一类”,能够较好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以往对于数学翻转课堂,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枯燥无味,课堂形式单一,无生机和活力,而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通过基于类比思想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感到其实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接受新的事物也并不是很难,只要能找到一个类比源,就可以轻松的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虽然基于类比思想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引入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愿教师和学生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