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为何不能对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庙号的只占一半

“康熙”为年号,“神宗”为庙号,“武帝”为谥号。你说得对吗?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一个大概的评价,即作最后的定论。

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记年的名称。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宣告供奉时所尊称的名字。

早期皇帝一般使用谥号,唐宋皇帝使用庙号,明清皇帝使用年号。为什么后世不能将历代帝王的称谓统一起来,无论年号、谥号、庙号,取其一,用到底?

探究谥号、庙号、年号的发展演变,我们会发现,后人为皇帝称呼所选择的“数字”是恰当、合理、使用方便的。

▍唐代以前

谥号起源于西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康熙皇帝的庙号,不仅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新制度,还废除了一些旧制度,“谥号”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臣论天子,子论父,是不敬的,也就是说大臣没有资格评价天子和父亲的一生。

到了汉代,谥号重新启用,以一、二字定谥号的规定继续存在。比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帝”,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帝”,汉景帝的谥号是“孝敬帝”。

庙名起源早于谥号,商代即有。但寺名并未代代相传。

周代商以后,庙号制度就没有沿用了。秦始皇到位的时候,不仅废谥,连庙号都废了。

庙号荒废千年后,汉朝又重新启用,但并不是汉代的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26位皇帝中只有一半有庙号。

年号最早由汉武帝创制,有两种:新帝即位时,必须立年号,称为建元。皇帝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患等重大事件,或厌倦年号时,可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改元的结果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年号。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庙号的使用和停用,有的皇帝有,有的皇帝没有;年号数量变化频繁,数量过多,不便于用于帝号。

而且谥号不仅每一位皇帝都有,而且用的是简洁的词,称呼皇帝非常方便。因此,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使用谥号,但秦国是个例外。

▍唐宋

在唐代,谥号已经不是一两个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为此时的谥号已经成为了向皇帝“唱功”的工具。谥号的增加,使得谥号越来越长。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先谥文帝,后追谥文武圣帝,又追谥文武帝大圣,谥文武帝大光孝。大生。

宋太祖赵匡胤,谥号英武圣文神德帝,后又追谥为启运礼记英武瑞文神德圣德圣公,明大孝帝。

寺名经过唐朝完善和规范。不仅每位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庙号的使用也比较规范,用词简洁。

年号发展到唐代,沿袭惯例,元代不断更迭,仍呈一帝多年号的状态。尤其是武则天,在位21年,改朝换代17次。汉武帝、唐高宗也有十几个年号。

唐宋时期,谥号太长难记,年号太多。唯有庙号,简单易用。因此,后人一般用庙号来称呼唐宋皇帝。

▍明清时期

明清皇帝的谥号较长,平均在20字左右,“唱功”作用加强。

例如,明仁宗的谥号是“敬天体、道、清、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康熙的谥号是“和田弘运、文武、睿哲、恭、孝、孝、廉、功德、清孝”

明清皇帝庙号与唐宋相同,规范完善,文字简练。

明清时期的年号与唐宋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把繁字简单化,形成一帝一年的做法,允许一年名使用时间较长。

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康熙”年号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乾隆”年号,分别使用了61年和60年。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庙号,明清皇帝使用庙号或年号是方便的。

但年号长期以来与皇帝密切相关,对普通人来说远比庙号好记好用。尤其是“康熙”、“乾隆”年号,使用了一个甲子,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年号最终成为明清时期皇帝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