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黄埔学校陈卫国
问题陈述: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是否建立了“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主体、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推动科学研究”的体系?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层更多地用教学质量(学生的学科成绩)来衡量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成败,忽视了教研组在专业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成长,忽视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教研组建设现状:
1、教师缺乏研究意识,积极参与不够。 首先,由于学校管理的中心是“质量”,教学质量成为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 一些课堂效率低下的教师在大班条件下面临着“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任务。 ,不堪重负,自己的专业成长被搁置,教学科研活动感觉像是一种负担; 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只是想当然地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维,很少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教学科研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教学、科研活动时间无法保证。 由于大多数学校按年级办学,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即使中央教研组集中教研,各年级教师的聚集时间也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教研时间。 其次,教研活动时间有限,教研内容大多形式化、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实效性不高。
3、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教研组很少开展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研究。 他们经常坐在一起谈论不同的事情; 其次,研究工作复杂,教师短时间内无法感受到需要。 从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性来看初中政史教研组工作计划,缺乏研究的内在动力,对项目研究缺乏信心,积极性不高。 队长经常讲课,其余老师则充当“旁观者”。 教研活动处于“常规”、低水平重复状态,深入“研究”气氛十分清淡。
4、教研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一是教研组虽然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保障; 二是教研组有制度,但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或措施的管理不到位,如科学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教研组形同虚设。 。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学校的教研活动虽然组织得很好,但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以科研促科研”“教学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无从谈起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若干途径。
1、让教研组成为学习阵地。
教研组应成为教师最基本、最现实、最主体的学习组织。 在这个组织中,每一位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意志,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了一个开拓、勤奋、勤奋、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一个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他们可以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感受一个温馨舒适、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地方,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学校首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活动,聘请教学研究人员、专家来授课和培训。深入开展备课小组活动,帮助教师获取更先进的课改信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校与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召开实验基地工作会议; 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 学校领导多次利用教职工集体学习时间对典型课程进行分析。 其次,集体学习可以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科目“课程标准解读”;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教师课后写教学论文,每月写教学反思。 三是各教研组还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确定了培训的主题计划; 培训更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 学期伊始,教研组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堂记录,分析典型课例,动员教师完成近三年中考卷子,大家都明白了高中的定位。入学试题,每个人都写下课堂观察的评论和经验。
2、形成集体备课体系,优化教学策略。
1、按照学校统一要求,集体备课坚持制度保障; 分工明确,时间有保障,每周2课时:加强考核(课时量),(教研组组长负责考核)坚持“四个统一”“两个交流” ,克服备课与上课的偏差、随意性、随意性、教学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本学期备课小组活动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一是“主备”:进行分工,确定各单位的主备教师; 然后是“第二次准备”: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提前一周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活动; 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形成科学的教学计划。 第三,个性化备课。 课前,教师要认真熟悉统一教案,并根据班级和自身教学实际添加个性化教学设计(这就是“三准备”)。 课后,老师们在教案后面写下自己的教学感言。 通过交流教学反思,教师吸取教训,为下一个单元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经验。
2、集体备课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教研组备课小组参与教研活动并形成体系。 为使集体备课沿着新课程方向发展,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学校分管领导牵头初中政史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务处加大对集体备课活动的监督管理。 加强集体备课活动的检查和评价。 通过检查、评价和推广经验,调动了备课组和教师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3、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行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让每天的上课不再成为一项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个教师走上教师的幸福之路。做研究。 因此,教研组无疑成为教师从实际教学工作转向教学研究的桥梁和纽带。 即通过教研活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停留在概念学习层面,而是基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行为研究。
首先,行动研究以主题实验为主导。
积极倡导采用项目研究形式的研究,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践,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和需求的项目研究体系,转变“聊天式” “将无中心课题的教学研究转变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学研究,可以有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学科研究的教研模式建立后,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从问题出发,关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同时在教学和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调查(前测、后测)——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活动。并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智慧和科研素养。
其次,行动研究以案例研究为载体。
案例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式,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和教师专业培训的新渠道。 教师根据自己或同伴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及时整理和记录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然后结合起来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积累成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案例研究也是整理项目研究过程资料,带领教师从理论学习走向实际应用,进而通过不断反思实践获得日益精进的教学技能,获得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
4、让教研制度成为“习惯”。
“没有规则就没有圈子。” 教研组建设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空间。 还需要制度保障。 形成“听课、讲授、评讲、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生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项目研究、教研评估等”的完整教研体系。 是教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通过教研体系,规范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体系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专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进而促进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开展。让科研团队进入“我要听课”、“我要学习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良好局面和良性循环状态。 教研活动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捷径,是教师成长的通道。 那么一些日常的教研工作就会成为课堂上的常事。 ,被老师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保持的习惯。 例如:
(1)听课、学课的习惯。 改变过去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数量而被动听课的态度,把听课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改变以往“老师教得好不好”的评价思路,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好不好; 改变以往集体备课形式、统一评课??方式只是流于形式。 而是围绕教研主题,更多地谈论“如果我是一名教练,我会如何处理这个环节”,让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更加实用。 始终把备课——听课——评课过程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一系列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养成认真学课的习惯。
(2)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各种教研资源的积累和教学与教研的反思。 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反思的平台。 例如,规定活动应按学业阶段分组组织。 每项活动必须根据预先安排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材料并交流自己最近的实验经验(至少一篇文章)。 这样,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分析教材,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组织教学,及时分析教学的得失。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个人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这些资源和信息的积累,充分营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有了长效发展机制。
(3)写作和交流习惯。 新课程提倡更多地利用教育故事和案例来组织实验过程材料,在教学中及时记录感人有效的教学经验,给教师一个宽松活泼的写作空间,结合“教学论坛”、“教育征文”等活动作品集》、《项目报告》给了老师们一个写写的舞台。交流成为了老师们再现教学经验的需要。不仅是教研组内部的交流,教育博客也成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以便老师在课后留下来。
(4)评价和自我跟踪的习惯。 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定期工作评价的同时,保留对教研团队评价的独立性,并坚持多元化、开放性的原则; 坚持效率第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坚持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学校还建立了先进教研群体和优秀学科实验教师表彰制度。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教师不断衡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进步的目标和节奏,遵循课程改革的方向。 节拍实现自我跟踪。
俗话说:学校就像一个生命体,教研组就像体内的细胞。 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没有健康的身体。 只有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更加深入,才能实现教学质量。 只有保证了,教学成果才能丰富。 在教研组建设中,只有采取切实措施,为教师搭建各种有效的教研平台和专业培训舞台,引导和激励每一位教师朝着专业成长的目标前进,才能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有一支科研队伍。 师资队伍把课程改革的根扎得又深又牢固。
3、练习后反思: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要贯彻落实。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从教学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倡导强调讨论、实践、反思、合作的教研氛围,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学校要坚持加强指导、落实管理。 机制有保障。 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