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短房
日前,在部分率先实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出现了一些让民众感到不公平、不满意的杂音。如在浙江省杭州市,车贴据级别分为9档,最低每月300元,最高的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而在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县团级干部每年可领车补7.6万元,平均每月6333元,且是现金实发,不用缴税。(7月3日《新快报》)
尽管推行上述车补方案的部门对这些做法百般辩护,但社会舆论却对此议论纷纷。实行车改,减少不必要的公车,原本有利于改善政府机关形象、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财政,但公众普遍担心,由于某些部门、某些人的私欲,车补会变相成为加薪,其形式大致如下:
一是自己给自己定标准。如辽阳宏伟区委的车改方案,是由该区委自己发红头文件制定的。党政机关的经费来源于税款,并非可自主支配的经营性收入,而税款怎样用、用多少,都应有民意的知情和参与,并提交人大审核表决。在发达国家,类似增减政府机关公务开支的变动,都必须经过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