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很拗,总是执拗于自己的小思想中,我们班也有这样的孩子。
小M,一个可爱的小男生。他的妈妈说他非常执拗,你让他做什么他偏偏就不做,在家里和在学校一个样。
小C、小W、小L也是这样。班上这样的孩子还是不少的。
这不,小C犯错了,老师把他交给了我,孩子看见我就没了男子汉的气概,也不认错,也不犟嘴,就是用看似饱含了委屈的眼神,满眸晶莹地看着我。
我笑了笑,告诉他说:“回去上课吧,上完课想明白了来找我。”
孩子走了,并没有主动找我,等我去教室的时候,他一脸沮丧,看着我说:“我错了。”
我依然没吵他:“知道错了?”
他点点头。
“那好吧!去找老师道个歉。”
他老老实实地道了歉,就回来了。
小W更是如此,他从来在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老师批评,却依然自我,很是逍遥自在。
我习惯性欣赏下课堂上他的作品,然后才问及其他的问题,他那不容易打开的金口在我面前也就张开了。
其实小孩特别有意思,你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找到他,执着地让他认识错误,往往他们会和你较劲,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课堂,老师瞪着眼睛等着他们认错,他们执拗着就不做,那怎么办?这节课还上吗?
我更赞成延缓效应。若是在孩子解不开疙瘩的时候放一放,给他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他们更容易在忐忑不安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若是当即就进行处理,如果处理正确还好说,若真有其他的内情,那么不但孩子会受到伤害,而且会有损老师的威信。毕竟在孩子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应该不会去犯什么错误。
我常听到青年教师说:“较劲,看谁厉害,我就不信我拗不过来那么个小屁孩。如果输给了他,我还怎么当老师?”
听完我就乐了。这种方式看似你表面上赢了,但你赢了什么呢?时间?说服力?还是威信?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和小孩子相处既不能把他完全当孩子,又要把他当孩子。不完全当孩子,是要学着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并非是什么道理都不懂,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懂得道理并不比成人少多少;又要把他们当孩子,是因为虽然他们明白是非,却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因此更多一些性情,于是在做事时思考就会更为简单,才会如此任性地拗下去,许多时候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因为抹不下面子认错。那么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如何认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思想逐步成长的过程,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明白是非,而且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或者以什么样的行动去弥补过错。
我小时候也干过这样的事:那时我上五年级,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结果一次自习课,我同桌找我说话,我没理她,她就传纸条给我,正好被老师发现,结果班主任劈头盖脸吵了我一顿。任性的我背起书包就离开了学校,在我看来这事我是没任何错的,但是迈出教室的那一刻我肯定错了,因为我没有给老师解释。
仔细想想,若现在的我是那位班主任我会不会劈头盖脸先去吵?肯定不会!延缓时间让孩子说出真相,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样也不至于让一个女孩子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明明没错却受了批评感到委屈。
做老师啊,有时还真不能和学生较劲,冲动的时候冷一冷,延迟一段时间,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