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天使,不做上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嘉积一小冯萍
最近一部国产电视剧《虎妈猫爸》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并不只是因为剧中演员高超的演技,更多的是因为这剧中所提及的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剧中的虎妈是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严厉之风令人敬而远之,但爱女心切,育女心诚的种种行为虽有极端、暴戾的倾向却也引发着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教育于我们的意义虽与父母不径相同,但在本性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希望孩子们能够成功成才。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也深陷思考了很长的时间,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恰当的。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在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本书里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曾经我的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知道孩子的共同敌人是谁吗?”我问:“共同的敌人?怪兽?巫婆?…”我说了很多动画故事中的坏角色,女儿频频摇头,说:“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听完第一反应是噗嗤一笑,但在下一秒我停顿住了,这个看似冷笑话的背后叙述的是一个悲哀。“那谁谁家的孩子这样,你怎么不这样!”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听过太多这样的话,即使数学考了97分比不过小明考的100分,即使数学考了100分还是比不过小东语文考了100分,即使门门文化课考了满分依旧比不过会画画的小花,比不过体育好的小翔…孩子永远都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别人家的孩子”。
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说:做天使,不做上帝。上帝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天使却是和蔼亲切的引导者。在生活中,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的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良症状”,甚至成为“问题儿童”,而在这时老师就应该变成那头戴光环的天使去循循善诱,不要去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将他们保护在怀里,最终他们有可能只会生活自己的那个小世界里,不懂交流、不会自理,大声的鼓励在你看来可能只是一句话语,但这却能将孩子的内心融化,孩子的心灵是最纯粹最纯洁的,他们有着比成人更为敏感的感知能力,容易被旁人情绪所感染,所以用笑声、用鼓励声、用表扬声去让他们找到幸福感何乐而不为呢!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他有理由因这闪光点而寻到骄傲、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都讲究“相互”这一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等等,这样的观念是十分正确的,但要是放在成人与孩童之间却是不对等的,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老师的用意,但在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还未形成一个很成熟的思维方式时,他们又如何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呢?或者说做到成人所要求的理解呢?或许有些人会说我们也是很理解孩子的啊,真的是做到理解了吗?我很赞同李跃儿老师的一个观点“一些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不如说是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教育者,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都应该做到真正地感悟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人将这一句话视为教育的法宝,确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成功人士在童年也有被打过的经历,但更多的人则是在棍棒下走上了不归路。调皮骂,做错事打,考不好罚,这样的过度严厉只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添加灰色的一笔,只会让他们变得寡言少语,甚至会让他们认为暴力可以解决所有事情。教育者要正确的与孩子建立关系,教育者在孩子身边可以扮演很多的角色,亦师亦友亦父母,当传授文化知识、做人道理时我们是老师,当陪伴他们愉快玩耍时我们是朋友,当照顾他们生活起居时我们是父母,我们有着这么多可以扮演的角色,为何偏偏要去选择扮演一个暴力者,一个“魔鬼”呢!打骂只会让孩子形成一个害怕的本能反应,真正的对错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也不重要了,这样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呢?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做错事就略带严肃地讲讲道理,听听孩子的解释,考试不好一起总结错题依旧给予鼓励,这样的方式往往比起打骂来得更有效更深刻,因为他们可以接受,他们懂得了对与错。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为丰富的,只要用心你就会发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给你惊喜。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对乞丐兄弟相互关爱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哥哥为了生病的弟弟去乞讨食物,在匆忙回去的时候被车撞伤了,讲完故事我问他们从这个故事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学会了关爱、对家人要不离不弃,然而一个平时学习不怎么突出的孩子却举手回答:“老师,我觉得除了关爱,我觉得我们以后在过马路时要注意车辆要保护自己!”其他的孩子纷纷大笑,瞬间他的脸红了,低着头,以为他答错了,而我却是充满惊喜的,难道这样的答案不对吗?在标准答案上没有的答案就一定不正确吗?于是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他立刻露出了骄傲的神情,我向其他的孩子说明了他的答案根据,其他人也向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所以不要轻易地就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表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很多时候教育者往往讲着重点放在了“教”这个字,这样的观念是片面的,我们要做培养孩子兴趣,挖掘孩子潜力,传授孩子知识、做人道理的起引导作用的天使。
让孩子怎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才是教育者永恒的命题。身心健康、有着满满幸福感加上一技之长,这样的孩子你能说不成功不是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