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自信心强的孩子做事就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喜欢和同伴相处,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自惭形秽,做事拘谨畏缩,浅尝辄止,对于能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任务也感到高不可攀、不可企及。
当一个难题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时,许多孩子都喜欢简单的回答:“我不会”、“我不能”、“我不行”。先是自我否定自己,缺乏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能把“不”字去掉的变成我会、我能、我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在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没有了呢?
一、家庭因素
(一)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出生,就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家庭的焦点,家长像宝贝一样的供着,为了孩子的小小要求,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千方百计地加以满足。孩子本身就缺少动手能力、自立能力和生活能力很差,连起码的家务和常识都不懂,家长又怕累着、怕碰着、怕饿着,事事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做事的权利,这样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懒惰之习惯慢慢地养成了,如果孩子一旦失去了家庭和亲人的庇护,根本经不起社会的风雨,自信心也就越来越没有了。
(二)家庭对孩子的过多批评。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占据了他们的头脑。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很难实现。于是,孩子常常会受到诸如“你真笨”、“笨的像猪”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训斥和恐吓,这种只盯着孩子的短处和缺点,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而忽视孩子的长处和优点的做法,只能加剧了孩子自信心的倒退!
二、教育因素
如果说家庭的溺爱有情可原的话,孩子还可以通过在学校等其他途径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可现实中学校很少有这样的教育。学校和老师被升学率、各种评比和检查所左右着,填鸭式教学仍在继续,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整天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或很少顾及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都在为利益让步。教育的缺失培养出了高分低能和敏感多疑、脆弱自私和做事的功利性的学生,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信息的加速,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等也在逐步增高,孩子的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也越来越大。但为了孩子以后能有个好的出路和归宿,多数家长摩拳擦掌、苦口婆心、不惜重金地说服孩子参加诸如英语、奥数、作文、绘画、书法、钢琴、乒乓球等各种培训班,力求把孩子打造无所不精、无事不能的全才。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个人感受。如果这样的学习和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者为了升学加分,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就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达不到素质的提高,更达不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种功利性很浓的社会氛围,金钱、权利、和物质的相互攀比,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都在曛染着孩子,也助长了孩子的短浅的目光和自信心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