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教师读书心得
王艳娟
余华是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的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创作了一系列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品。最近再读了这位先锋巨将的《活着》,感受更深了一层。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
《活着》发表于1993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连出了社会底层百姓充满血与泪的生活,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更写出的是善良的小人物们对于苦难巨大的承受能力,以及小人物们在这充满着苦难和不公平的生活中对于世界所表现出的乐观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福贵是地主的儿子,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短暂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是很“风光”的生活经历,那时的福贵是阔少爷,赌博,嫖妓是他的营生和爱好,然后他娶了城里米店老板的女儿家珍,家珍为他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凤霞,如果时间就此停驻,也许福贵会一直做他的阔少,干着他那点不怎么光彩的营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福贵输了全部的家当,气死了自己的爹。当福贵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他的娘,只有他的老仆人,只有他的妻子家珍,只有他的女儿凤霞依旧对他不离不弃。然后这一家人开始了他们更加艰难的生活旅程。福贵首先打发了他的老仆人,因为没有能力再顾及他的生活起居。之后福贵的娘病了,福贵在去城里找大夫的过程中被抓去部队打仗,几年的时间就这样充满艰辛的划过,当福贵历尽千辛万苦回到那间属于他的小茅屋时,他的女人还执着的等待着他,只是他的娘早已离开人世,他的女儿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的未曾谋面的小儿子有庆已经有几岁。紧接着,故事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这样模糊的大背景中继续演绎着。这样的世道中,饥荒是实实在在的苦难,一家人同甘共苦共患难,死亡却并未因这亲人间浓烈的亲情而消失,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相继死去,福贵一次次的掩埋亲人的尸骨,最后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头老黄牛一起坦然的面对着生活,乐观的活着。
福贵一家人都是小人物,他们在命运面前是无力的。他们无法对抗这命运加诸在他们身上所有的悲欢离合,福贵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但是这接二连三的死亡却并不让人阴郁,尽管余华依旧没有给予他的小说人物太多的思考能力,但是我们还是从这一家人的相处中感觉到了那种浓浓的温情。凤霞、有庆姐弟俩相依相恋的同胞情,尽管他们之间没有语言交流,可就是那彼此关照的眼神,因为疼惜对方无声流淌的泪水已经足够表达那份感情;家珍、福贵,凤霞、二喜这两代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伉俪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甚至于有庆对那两只羊的呵护,苦根对外公福贵的直呼其名,我们都能从中捕捉许多的感动。“福贵的家中让人体会到在苦难中生长出一种互相的关怀和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余华用这一家人的遭遇彰显了生存的艰难和价值,善良的人们面对苦难坦然处之的态度更体现出了人在苦难面前巨大的承受力。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余华在《活着》中同样为我们呼唤出了人性深处的善良光芒,在作品中,有庆为县长春生的老婆献血,最后血被抽干导致了有庆的死亡,福贵在得知了儿子的死后最初声嘶力竭的怒吼,当他得知有庆是为救春生的老婆而死时,他平息了下来,没有责怪没有抱怨,他甚至没有拿春生给他的钱,就抱着有庆的尸体走上了回家的路;家珍在得知了有庆的死因后,是无比的恨春生的,可是当春生在xxx中被打倒不堪折磨,在准备寻死之前去看自己的老战友福贵时,家珍起初一言不发,她还恨着春生剥夺了她儿子活着的权利,可是当春生向福贵说出自己即将寻死即将离开时,余华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家珍在床上说:‘春生,你要活着’。春生点了点头,家珍在里面哭了,她说‘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这对夫妻,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都选择了原谅“杀子凶手”,我们在这些小人物的举动中看到了人性深处的善良,看到了他们的宽容和淳朴。生命尽管无常依旧,但是并不会让人沮丧,无常的命运让生者更加执着的存活下去。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之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需条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而我们,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