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培训心得 内容页

校本课程心得统整学校课程目标

依照管理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应课程,只有在与学生的关联中才能产生意义。鉴于此,国家课程的重点是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重点是师本化推进,校本课程的重点是生本化进化。
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当包含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师本化推进和校本课程生本化进化的整体设计和有效干预。
国家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育本国概括和界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让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具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学校个性。同样是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话题,国家课程要做整体全面的科学设计,地方课程要凸显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则要体现学校资源优势。
学校课程目标,说到底是学校对课程的结果定位。最核心和本质的就是校本课程的目标。
一、新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靠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学生发展包括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勇于担当、创新实践。
3、培育小学的办学愿景:幸福培育培育幸福
4、培育小学的核心理念:新生命教育,即营造和谐生态,激发生命体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让自我、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
5、培育小学的育人目标: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6、培育小学的毕业生形象: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担当
二、新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愿景、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参照21世纪人应有的四个学会以及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我校决定构建和完善新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以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以培养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有担当的新学生和新教师为目标,扎实践行新生命教育理念,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忠实实践者。
1、学生培养目标
以“求真、向善、尚美、立新”为校风,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学风,以培养“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有担当”的新学生为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培养“有底蕴会求知,有涵养会做人,有特长会生活,有抱负会做事,有担当会共处”的准中学生,从而为其成为“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2、教师培养目标
以“不怨不尤、能立能达”为校训,以“豫时孙摩、和易以思”为教风,以涵养“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有担当”的新教师为目标,促使教师成为管理品质提升的动力源,学习方式变革的推动者,课程开发建设的研发人,学生精神成长的陪伴者。
三、新生命教育课程结构框架及体系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树立全面的课程观,为所有学生打牢民族文化根基。从教师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2、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结合校情、学情、师情,激活学校课程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整体优化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策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促进师生发展的“新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3、坚持“科学第一”原则,科学制定学校三级课程规划、方案,遵循基本的课程开发程序,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规范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二)“新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图略)
1、整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地方课程师本化推进两项工作,为学生生命奠基。
2、围绕“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着力借助综合实践的课程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生本化进化培养“有底蕴会求知,有涵养会做人,有特长会生活,有抱负会做事,有担当会共处”的新学生。
3、基于已有校本课程体系“人文素养、学科拓展、艺体科技”的三类划分方式,不断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方式,实现校本课程的自我进化、升级迭代。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