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别学生不良行为行动研究
爱山小学邵丽
发现问题:
小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数学练习经常得到满分,名列前茅,其它学科成绩也能达到中等以上。生活上十分独立,从二年级开始就自己独立坐公交车来回上下学。她在校外兴趣班学习舞蹈,在学校舞蹈考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这样有很多优点的孩子,有些地方却显得“与众不同”。孩子们做错事,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一般会面色凝重,沉默不语,有些孩子可能会做出积极的保证。而小莹在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却是以不屑的笑容对待。
有一次小课间快结束时,小莹和小欣才慢悠悠地从厕所回来,我当时十分生气,因为此种情况出现了不下五次。我当着全班面质问她们:“你们去干什么了!到现在才来!”我的大声斥责并未吓到小莹,她无所谓地答道:“上厕所了。”我说:“一次两次是正常的,可能肚子不舒服,但是你超过五次去,那么老师就觉得你是故意的。”我当时态度十分严厉,小欣当时已经低下了头,而小莹头歪在一遍,笑嘻嘻地看着我。我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老师的尊严全无,不信连小小的你都治不了。我让小欣回到座位上,把小莹拉到教室门口,继续说教。说教中带着一种叱责,但是这一套却对小莹毫不管用。即使站在教室门口,她还是洋洋得意,丝毫没有难为情或者悔改之意。不能打不能骂,我束手无策,说教了几分钟之后,只能让她回到教室。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上课举手发言,总要是发出怪异的声音,被老师制止后,她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摆出不屑的笑容。回答问题时,声音嗡嗡的,听不清楚;排队时,要和周围的孩子交流;做操时,如果我不盯着她看,她就懒洋洋地站在那里;吃饭,总是要吃到最后一个。总而言之,很多地方都表现的对老师不尊重。
原因分析:
发现问题后,与家长沟通,并且细致地观察她的行为,后来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正面管教》的理论,并且和其他老师共同分析后,发现小莹是属于典型的缺乏归属感。
她一方面很想展示自己,但是能力又有限,只能以这种行为方式吸引我们的注意。在校被老师批评后,她在家其实是非常生气的,并不是展示出来的无所谓的态度。在校,我细致地观察她。当一些孩子和我聊天的时候,她也会在边上默默地听着,有时候会在讲台身边看看我在做些什么。同桌学习基础弱,她也会耐心地指点他。班级需要复印文件,她高高举起手表示愿意帮忙。点点滴滴,证明她是个善良的孩子,她一切与众不同的行为只是想吸引我们的注意,也就是寻求归属感。
采取措施:
了解了小莹心理之后,我转变了自己的做法,一方面,善于发现她的细微的举动,对好的行为进行大肆渲染,全班表扬,让她找到正确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另一方面,在她做出不良行为时,我采取“积极暂停”的方式,让大家都能够冷静下来。之后,我真诚地向她表明自己的感受,她这样做真的让我难过,并且告诉她怎样做可能更好一点。另外,我也会一个星期抽出一个下课,和她有一个“特别时光”,谈一谈平时的趣事。双方在平等的状态下交流,逐渐她和我不再是对立面,赢取了她的信任。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改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莹还是会有不良行为,但是次数逐渐减少,有时候,我一个眼神,她也能意识到,马上改正。这让我感到欣慰。
反思: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