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城乡教研联合体”活动有感
滨城区第五中学赵红艳
4月15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我校与梁才乡教委的“城乡联合”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梁才中心小学宋艳萍和苏晓静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并和梁才的各位老师一起参与了说课、评课。两位老师基本功扎实,她们的课各具特色,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各位老师的点评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两位老师教学上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下面我分别说一下听、评两位老师课后的几点感受:
宋艳萍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处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而宋老师对这节课处理的恰到好处,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教师的语言非常有激情,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注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练习。口语交际是新课标下新增设的板块,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之中,不一定专门设置交际课。所以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而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教学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扮演迷路的小孩,其他学生当太阳、北极星、大树、雪,自我介绍指点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学性知识,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重视感悟。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注意语言的感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让学生自读自悟、圈圈划划。其次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口语交际、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也许给了孩子感悟这个支点,孩子就能撬起语文这个地球。
4、拓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通过钻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如在教学四种天然指南针时让学生改写这节诗句,实现了读写迁移;在最后,老师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这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
苏晓静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我觉得这堂课的成功方面有三:
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的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第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相机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但这堂课上对时代背景的的铺垫略感欠缺,学生对文中角色处境的体会不深刻,学生的感情仅仅浮于表面。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被真正打动内心。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常识方面较欠缺。没有知识的了解,没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谈不上情感的共鸣。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