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州实验中学蔡永来源:摘自:《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采取不同的方式上课。这种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掌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需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因此,这种教研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误读。
一、同课为什么要异构?
有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研究,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同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同学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规范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同学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同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同学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同学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动身,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时渐进与迫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说,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同学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其实,有的时候,同学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可实际上,很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同学已有的经验,将同学作为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鉴于此,我们的备课预设或课堂上应给予充沛的考虑,并从中开始。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有关于理财的内容,结果发现在住校同学比较多的班级对合理布置个人的消费就比较有见解,而在生活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家庭的同学较多的班级则在关于国家的投资、预算等内容了解的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有不同的优秀教案。
其次,教师的个体差别。教师的优秀教案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战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罢了。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综合课程中,原有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定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差别中的大多数是无法改变的。这个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教师的胜利优秀教案其他教师很难移植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开展“同课异构”的价值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规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协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规范、更好的掌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同学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考虑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他人所不具备的优点,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他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示自身。”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别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沛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