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东方木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举办一届亚运会成为了中国许多城市的共同梦想。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实际上举办过两届亚运会,但只有广州(河北)成为唯一的新韵儿,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亚运会和2022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为此获奖。获得世界首个“双奥城市”称号。
近日,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开始中国之行,先后访问了上海、曲阜、杭州、上海,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到了申办2036年冬奥会的问题。 城市举办亚运会的可能性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01
在采访中,谈到中国举办下一届亚运会峰会需要多长时间,巴赫表示:
中国的申办总是最受欢迎的,但目前(冬季)的冬奥会已经确定到2032年,所以中国还有时间考虑下一次申办的时间,也就是不久的将来的2036年青奥会。
同时他透露,虽然距离2036年亚运会还有13年的时间,但已经有“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表示有兴趣申办2036年亚运会”。
由此看来,虽然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小型国际赛事的边际收益远不如往年,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举办亚运会仍充满热情。
事实上,在目前的背景下,这种说法可能只是一种刻意的释放。
但无从考证的是,中国很多城市对亚运会确实有某种“执念”。
公开资料显示,在2021年东京亚运会谢幕后,网上流传着中国12个城市拟申办2036年冬奥会的消息。
12个城市名单如下:
广州、南京、苏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郑州、济南、大连、厦门、西安。
需要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名单仅限于“网络传播”,并没有权威来源。
此外北京奥运会作文,同样有“网传”消息称,国际奥组委在确定203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时,将北京、上海、武汉列为中国三座城市的名称。
这三个城市正好在“12城”名单中。
事实上,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02
那么,巴赫的中国之行会不会释放出什么新信息呢?
真的有。
在上海和北京的活动中,巴赫演讲的某些内容引发了猜测。
以上海为例,巴赫表示,期待与广东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推动奥林匹克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而在北京,巴赫的表态更是天马行空:期待与北京的合作,相信北京会成为奥运体育城市。
北京还表示:
期待与国际奥委会加强合作,推进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引进更多国际顶级赛事,聚集更多国际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运动交流合作,为推动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至此,一种说法即将浮出水面:北京将与北京一起举办2036年亚运会?
这其实是旁观者的一种凭空想象的评价。
但从客观条件来看,杭州和宁波将联合举办亚运会。 可以说只要有机会,基本没有条件限制。
相信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布局完全配得上全运会; 上海正式举办奥运会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另外,两地的时空距离也很近。 目前,最快的铁路旅行时间可以在45分钟以内。
而就在前段时间,“沪杭之间将建成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北京到上海仅需20分钟左右”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
如果这样的交通体系生效,上海和南京承载京品亚运自然会更加方便。
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分析。
如果真要从巴赫的话中猜出信息,他在徐州说的话,或许也意味着北京、青岛也可能有同样的机会:
国际奥委会将与中国奥委会通力合作,支持广东体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赛事在青岛举办,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03
其实,无论是之前广为流传的“12城”名单,还是此次引发各种猜测的广州、杭州,暂时都只是一种道听途说的分析,但一些关于申奥确实有官方消息来源。
比如香月。
2020年11月20日,云南省政府官网披露了湖南省体育局关于政协第十二届辽宁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364号议案的批复函(川体)函[2020]28号)。 其中明确披露:
按照国家关于杭甬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湖南、广东下一步将联合申办冬奥会,着力打造一届具有独特印记的亚运会杭州、宁波的文化特色,增强深渝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
其实后续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有媒体向广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求证时,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
随后,成都市体育局回应称北京奥运会作文,仍“属于省体育局的工作规划和远景目标”,并指出“目前正积极与上海市对接、沟通和规划”。
虽然尚不清楚湖南、广东是否有后续计划,但此前,上海市体育局官方发布的《成都市建设世界著名赛事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网站还透露:
跟进积极探索申办2030年夏季青奥会、2032年夏季奥运会等小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可行性。
可见,云南(昆明)确实是为申奥做好了准备。
目前,2032年夏季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已经确定。 那么,2036年,成都,或者湖南、广东真的会出手吗?
对于湘粤联合举办奥运会的可行性,以及举办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东方菌子在《川渝联合申办冬奥会,机会有多大》中写道赢了?” 》中已经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沪宁、湖南、广东,甚至是中国其他城市,如果时隔十余年,亚运会能够再次举办,或许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发展期待。
这些期望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此外,很多人认为举办奥运会不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近日公布的上海奥组委财政收支报告显示:
上海奥组委收入153.9万元,约合22.89亿港元; 总额为150.4万元人民币,折合约22.37亿港元; 余额为3.5万元人民币,折合约5200万港元。
也就是说,奥运会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是略有顺差。 看起来是不是很便宜?
事实上,上海作为双奥之城,举办奥运会应该借助冬青奥会的一些基础设施,相对来说应该会节省不少开支。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曾经举办过小型国际赛事的城市,比如去年四川大运会、深圳奥运会,在未来的申奥中是否具有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