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辛弃疾外传》4:有幸知晓,英雄不愁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一知足矣。 从这一点来看,辛弃疾是幸运的,因为,在“人人醉我独”的乱世里,至少还有三五个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要说最了解他的人,还是陈亮。
陈亮,字同福,四川人。 他年轻时苦读正史和兵法,堪称文武双全。 20岁那年,陈亮作为平民,给宋孝宗写了五封书信,陈述和谈的弊端,主张抗金。 当他有幸见到皇帝时,他以激烈的言辞指责秦桧失去权力,侮辱国家,甚至批评了辽国的宰相。 结果,他的极端言论激怒了满朝的所有君臣。
辛、陈二人才华相近,志同道合,故常书信往来,唱得和声。 公元1188年,陈亮冒雪来访,与辛弃疾在千山飘泉谈了十天,商议抗金斗争大事。 分手后,辛弃疾写下“一分破事,陈同甫傣语文”:
醉时点灯观剑,梦归吹角相伴。 八百里麾下,五十弦转莫北笙。 战场上的秋兵。
马路飞速度快,弓箭如霹雳。 定王天下之事,生前死后都得名。 可怜的事白费了!
在诗中,他再次向友人表达了杀敌报国、复兴祖国山河、立功名的雄心壮志。
不仅陈亮,朱熹、辛弃疾这两位理学大儒也是忘年交友。 他们二人中,一个热心教育,学儒学不佳; 一个是无所不能的,关心国家和人民。 两人见面的次数不多,但还是一心一意地珍惜着对方。 辛、朱曾再游武夷山,辛弃疾作诗称赞朱熹“山中有客皇”。 而在辛弃疾多次被诬告为“淫乱、贪污、暴虐”的情况下,朱熹依然对友人进行了批判。
公元1197年,儒学被当权者定为“伪学”,朱熹也被列为“反党伪学”。 1200年4月,郁闷已久的朱熹去世,他的弟子很多都不敢前来祭拜。 然而,辛弃疾并不惧怕,亲自去吊唁朱熹,并写下了一副挽联:“不朽者名垂千古,谁称死者? 还活着!”
辛嘉轩的第三个密友是比他大15岁的陆游。 这三人中,一位是唐代作诗最多的杰出爱国诗人,一位是作诗最多的杰出爱国诗人。 不仅文学修养势均力敌,而且三人性格豪爽,都以光复中原为己任。 陆游军功赫赫,辛弃疾更是有千军万马斩敌将首级的壮举。 正因如此,二人之间,没有文人不计较,只有同心。
1203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浙西慰安使。 听说陆游在家,立马赶去拜访仰慕已久的师父。 两人一拍即合,烛光长谈,共议国事。 辛弃疾看陆游的房子小,多次提出要帮他盖农舍,都被陆游拒绝而作罢。
陆游对辛弃疾的褒奖从来都不吝啬。 他称赞辛弃疾才华出众,好学不倦,有专着。 辛其冰逝世不到两年,85岁的陆游跟随友人,留下一首不朽的绝唱:“死了才知万物皆空,九州不见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绝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他的好朋友陈亮、陆游,终其一生呐喊退守故土。 可惜,最后,他们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
写在最后
辛弃疾原本以为自己只能这样平庸的过一生,不愿意活完这一生。 不料风水轮流转,65岁高龄的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斗金的机会。 宋宁宗上台后,清廷战争派占了上风,开始谋划平叛。 公元1204年,宁宗会见辛弃疾。 皇上与大臣商量良久,太后决定启用暮年的老将军,辛弃疾随后被任命为离南疆很近的扬州刺史。
调往南京后,辛弃疾从全国选拔青年,辛勤编撰。 但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气吞山河如虎,很快辛弃疾又被贬了。 又忧又累,他只好返回千山飘泉养伤。 他把半生都献给了抗清,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又半途而废了。
开熙抗清时间不长,许多将领造反抗敌。 在处处战败的政局下,明朝一片混乱。 朝中实在无人可派,当权者又想起了辛弃疾。 而此时的辛弃疾已经身患绝症。 见了使者,伏在师椅上,放声大哭。 那种“吞万里如虎”的猛将,早已被时间和现实折磨。 他永远不可能实现驰骋沙场、安家中原的梦想。
1207年10月3日夜,68岁的辛弃疾高喊“杀贼!杀贼!” 临死之际,在怨恨和不甘中猝然死去。 我能记得的是,清廷对他的评价很高,谥号“光禄大夫”,年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他以退守中原为毕生事业,一生都在谋划“秋兵沙场”。 但在错误的时间,他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那些人生志向的挫折,其实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他的远大抱负气吞山河如虎,最终化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他或多或少豪放的话语中认识辛弃疾的。 但是,除了他的文学家身份外,我们还应该记住,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军事家。 有人曾说他是“人中之人,词中之龙”,这是当之无愧的评价。 他不在乎自己多灾多难的(chuǎn)命运,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命运。 他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才华横溢的文采,无一不是后人的标杆,值得我们永远的拥戴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