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由王军主编,情报科学杂志社出版的介绍科学学研究的教材。从1981年出版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科学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从科技成果中已经可以看出科学学的巨大作用,从我国的载人航天、登月计划、空间站建设以及蛟龙号深潜器等巨大成功中,可以看到《科学学概论》中十几年前研究成果的影子。
科学学是一门从总体上研究科学的本质特征、探索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新科学。《科学学概论》对此研究的非常透彻。在本书第一章科学学发展简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P3(第三页)的“科学研究活动已从个体劳动发展成集体劳动,从一个单位的规模发展到国家的规模。”还有“社会化的科学劳动,迫切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进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在我所从事的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目前渗透于教材和教学中的仍然是以开普勒、牛顿等“个体劳动”的介绍、歌颂等为主。虽然这与学习的内容及他们个人的贡献是相符合的,但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让学生形成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或敬畏感。而今后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团结合作的品质。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合作教育。另外,与1981年及以前相比,科研规模已经发展到跨国合作的阶段,包括国家间的合作和跨国公司的合作等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在数量和规模以及形式上等都在不断增加。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点是P13-14的内容。贝尔纳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科学发展按指数增长的理论。用此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科学家的人数、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数目、科学出版物的数量、科研经费和科研效率等,得出无论从哪一个数据来分析,三百年间,这些指标都是每隔十年至十五年增长一倍,这就是科学发展按指数增长的理论。从数据看,的确出现“情报爆炸”这一现象,此书在P14指出“在情报增长和科学知识增长之间,出现了不成比例的现象,因为有不少情报,其内容是重复的或虚假的。预计二十世纪下半叶科技情报总量将增长三十多倍,而知识量将只增加一倍。”这一页继续指出“如果各种数据都无限制地按指数增长的话,那势必出现不可思议的情况,譬如,到二十一世纪,按指数增长的科学经费将吞没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全部科学家的人数将超过地球上居民的总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科学家开始运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然而,虽然此书在1981年就出版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教科书上仍然充斥着“知识爆炸”等虚伪的词组,不能不令人遗憾。
本书第二章《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革命》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P34-35关于“蒸汽机”主题的科学与技术关系史和电磁学理论与技术发展中两种“科学与技术”完全相反的促进关系的论述。P34中论述道“蒸汽发动机的发明和改进都是一些在数学和物理上毫无素养而具有实际经验的发明家完成的。据说斯蒂芬孙和特里维西克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后来,由于生产技术上的需要和出于对经济效果的考虑,导致了酒商焦耳进行实验,以便确定一定量的功能产生多少数量的热量,并且约在1850年,导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