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参加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有感

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在路上”
——xxxx年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有感(一)
盐都时中刘苏梅
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这次活动,来自江南大学的刘向永教授给我们做了《从国际动态看信息技术发展》的报告,就英国、美国、日本、台湾以及国内等信息技术学科开设的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的问题”,发人深思。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常常发问:“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作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在教Word、Excel等OFFICE软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越来越人性化、傻瓜化,一个小学生已经可以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进行游戏、QQ聊天、美图秀秀等,这些软件教学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现在的高中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陈述性知识,尤其是高中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比如数据交换技术、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这些陈述性知识抽象、枯燥,教材将深入、丰富、庞杂的技术知识与技术原理压缩再压缩,以一两页的文字呈现。而这一两页的文字呈现的分量可想而知,教学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当教师充分压榨自己的设计能力,广泛寻找各种资源、拼命展示教学基本功,用尽一切手段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的时候(一知半解已是相当不易),学生的这些一知半解的知识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又有什么用。即使学生将来在这个专业发展,在高中课堂上所学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再历经岁月的淘洗,剩下零星的名词,对学生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那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别逗了,谁告诉,这玩意儿到底怎么教。而且脱离了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这更像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刘教授讲座里有一个视频,小乔布斯12岁的ThomasSuarez演讲,他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学足球,可以加入一个足球队,如果你想学小提琴,可以报一个培训班,如果你想学应用程序,你去哪里可以学到编程?”这个问题放在我们这里同样存在,你去哪里可以学到编程?
应用软件的傻瓜化我们承认,而这傻瓜化的背后是多少程序猿的努力,这些专业人员或者对这方面的感兴趣的人,怎么去培养,从哪里学习?比尔盖茨16岁就卖出了他的第一个电脑编程作品——一个时间表格,买主是他的高中学校,价格是4200美元。马克扎克伯格在高中时期,创作了名为SynapseMediaPlayer的音乐程序,并被贴到Slashdot上,被PCMagazine的五星评价为3颗星……那么我们的孩子,对设计游戏有兴趣的孩子,对应用程序有兴趣的孩子,他们去哪里学习,他们多久才会学到?到大学?会不会已经太晚。
Maker,多么有想法,多么吸引人,但是距离我们仿佛比应用程序还远。
……
一方面是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我们费劲心思努力在教;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有趣的,学生想学的,却学不到。这恐怕就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困境之一吧。
信息技术学科:我们的教师应该会什么
庞霞老师执教的《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达》,重技术、轻艺术,课就显得有些单薄,缺少了些厚度与广度。(原谅我话说的那么直接,这真是一节难得一见的好课,不上课的人评课总是比上课人的辛苦准备要轻松很多)。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达涉及的范围其实非常多,并不仅仅标识、提示牌等,比如商场的疏散图、公园的导游图、点菜的菜单……,比如电影海报,如何通过一张电影海报,将电影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呈现出来,吸引大家掏钱进电影院?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发布的电影海报也不同?(不仅仅是文字不同)。……顺着这个方向往下挖,越往下挖,越觉得困难,越觉得词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艺术修养达不到。
这又使我联想到在射阳的优质课活动,《文字处理技术》课题,三位老师同课异构,有的重文化,有的重技术,技术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好好的设计,因为我们在技术上还有些许自信,而文化就不那么轻松,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胜任,而这囿于教师的文化功底。
再比如全国优质课,北京景山中学的黄山老师执教的《用FLASH设计动画角色》,简单两笔就可以勾勒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动画角色,我们在感叹这位老师的美术与设计功底时,原来这位老师有在广告公司设计的经历,试问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有这样的美术功底?会PS就会设计了吗?
以前一直自卑于自己是教育技术出身,非计算机科班出生,而现在纵观信息技术学科走在前列的大咖们,有不少是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比如李艺、钟柏昌、比如给我们做讲座的刘向永。特级教师边楚女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还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不说能够在信息技术学科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仅仅是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仅仅掌握技术似乎已经不够了。
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在路上”
xxxx年主要讲搜索引擎的基本操作,xxxx年主要讲搜索引擎的技巧,xxxx年主要讲搜索的信息的真伪、重要性等。
——南京市张宏老师的经验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沦为操作窠臼的“工具论”、低到尘埃里的“整合论”、云山雾罩的“信息素养”论,到现在的“计算思维”,在我们刚刚把“信息素养”理清些头绪,寻得些理论武装,自以为找到了些门道的时候,“计算思维”的出现又令人应接不暇。短短发展的十几年,我们感受到了学科发展的困境,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蜕变。然而有变化总是好的,说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说明我们在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说明我们没有固步自封,一直在寻找、在成长。
信息技术学科:我们一直“在路上”。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