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代新人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在基本实现“两基”目标的同时,已开始从蒙昧多年的应试教育意识中觉醒,并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出了虽稚嫩但却充满生气的第一步“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 专家断言,如果中小学生给这道令人啼笑皆非的“数学题”做出答案,那便是教育的灾难。 可悲的是,我国沿海某市竟有高达92%的初中生和小学生被不幸言中。即使是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有10%的学生得出“75-32=43”的结论。因为老师说过,只要在考卷上写了就可能得分,而不写肯定是零分!我们的感受是苦涩,还有沉重。 每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不禁发问:12年寒窗,除了必要的书本知识,我们究竟能够交给孩子多少终身受用的真才实学?我们应该把怎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 令人欣慰的是,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在基本实现“两基”目标的同时,已开始从蒙昧多年的应试教育意识中觉醒,并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出了虽稚嫩但却充满生气的第一步。 xxxx年5月,中央记者采访团一行前往江苏省南京、无锡和张家港等地,考察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到之处,皆有阵阵春风徐来,沁人肺腑。 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江苏教育搭上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车,基础教育更取得长足的进步。1987年,江苏全面普及小学教育;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两基”任务。与此同时,在苏南和苏北地区分别启动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小康工程进展迅速;素质教育在小学全面普及,并冲破初中“瓶颈”向高中渗透。 放眼世界,以美国“2061”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劳动、教育、消遣之间的融合渗透,学科间的严格界限被组合的课程所代替,体育、艺术、美育和劳动技术已经成为当代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江苏,一场深入基础教育发展内核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以深化素质教育为目标,建设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展露端倪。 近年来,江苏省集中力量解决现行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普遍存在的繁、难、窄、旧问题:1998年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要求,降低难度;1999年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1999年新生开始不再分文理科组织学习;2000年高中实施国家新课程计划,使用新教材。 江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片热土。李吉林的“情景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李庚南的“自学引导议论”教学法,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活动,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南师大附中“一千个学生,一千个课表”的分层次教学,苏南一些学校的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江苏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以其卓尔不凡的教学思想和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诠释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并成为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的“哈佛经典”。 二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中地区有这样一所初级中学:在读的1600名学生中,竟有1400余名来自施教区以外的全国各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纷纷托关系、找熟人,为的是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这所地处偏僻乡村的学校。2000年初中升高中考试,该校毕业生升学率竟达100%,其中70%被所在地省级重点中学录取。这便是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闻名遐迩的泰兴市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是一所乡办初级中学。1980年创办时,只有施教区6个村,2排平房,5个教学班,15名教师中代课教师竟占了40%。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创造了一流的教育业绩:连续多年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为100%,优秀率高居全市之首,体育达标率超过97%,近视率控制在10%左右,成为一所出经验的省级模范学校。“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其实质是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只是向导和路标,起着引路和架桥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居“第二线”,为学生的自学、思考和讨论当参谋,作顾问。这样一来,该校的课堂好像是自习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盐城师专的一位校长考察后赞叹不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