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习笔记
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性途径
一、职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可以说,教师个人成长意识的觉醒是专业发展的开始和源头。当我们洞悉了成长的秘密,有了成长的意愿,就应该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沿着适合自己的路径,通向一个“最好的自己”。有这样一句谚语:“人生就像是一块田地,你不去种花,它就会长草。”对于教师来说,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我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做得很好。当你把自己的长处与特色发挥到极致时,你就做到了一个“最好的自己”。
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我们需要进行“终点思考”。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这样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终点思考”。他说:“你可以先想好70岁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要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就要学会“终点思考”,要有成名成家的梦想,制订一个“个人成长方案”,并按照这个方案执著前行。
德国诗人胡腾有一句诗:“心灵觉醒了,活着便是件快乐的事。”我觉得这句诗太美了!在此我想套用一下:“教师的成长意识觉醒了,教书育人便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只有个人成长意识觉醒了,才会有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所有上面这些外在路径的终端,才会指向专业发展的根本——教师的内隐理论和个人的教育哲学: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不满足于一般的“授课”,在自己的心中对于“什么是有灵魂的教育、什么教育能指向一个更好的或更幸福的未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问题,有一个基础的判断。在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和高远的职业规划。
这些路径的背后,其实还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羁绊、惰性心理的作祟,等等,也因有了这些,成长便充满了挑战,成长的过程更难以复制。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我们成为不了李镇西,但当我们窥探到了成长的秘密,怀着一种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历练、坚守,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
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
在教育生涯中,一些老师总会在不知不觉间迷失自己:迷失于格式化地写教案、上课、改作业、写评语……然而,这是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呢?教育生命的贫乏庸碌、无聊无味,最深刻的根源是对书籍的漠不关心。人不再阅读之日,就是他的思维停止之时。
但是,我国教育界读书的情况并不理想。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的读书时间很少,即使有一点读书时间也主要是阅读教参和教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教育经典著作,甚至连世界上曾有哪些教育名家也没有听说过。应该说,这种情况是令人遗憾的。
当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不是几个专家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上中外教育思想的积淀和整合。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发展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主要的教育理论贡献,我们应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新理念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就可能被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和“规则”。从事教育的人,如果不了解教育的历史,那是不可想象的。几年前,中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先生曾针对教育改革中的“浮肿病”和“多动症”现象发表了一篇题为《要学点教育史》的文章。他强调:“如果没有传承,那就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何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就是今天出现个“某某模式”,明天出现个“某某经验”,如果没有思想和理论的精神之基,这些模式和经验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参与其中的老师,如果对于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著作一无所知,那只能做墙上的芦苇,随着花样翻新的“某某教育”、“某某模式”而飘忽不定。所以,我非常赞同吕型伟先生的观点:不了解教育的历史,不知道教育史上的巨人是谁以及他们的肩膀在哪里,就无法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谈创新。
三、专业写作,让思想走得更远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比千千万万的一些普通老师高明多少。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写作,尤其是专业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习惯于将教师的写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记录自己生[NextPage]活和心情的写作,我们估且称之为文学写作;一种是记录自己工作和反思的写作,我们称之为专业写作。许多名师正是用专业写作铺就了成长乃至成名之路。当然,成名只是成长的一个副产品。
目前,教师专业写作存在下面一些问题:一是写作群体小,教师对于专业写作有畏难情绪。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缺少时间与精力去做类似科学工作者的实证研究,而个人经验和活生生的教育事件不被“科学研究”所认可,所以教师觉得“无话可说”。二是选题宏大,热衷于“去情境式”的研究,没有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事件”出现,以求“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文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开展创新教育》等等。我可以说,这样的文章,报刊社的编辑只看题目就不想再往下看了。三是文章中看不到“人”,
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将自己的专业写作定好位,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其实,专业写作并不神秘。我之所以习惯用“专业写作”的提法,而不说“写论文”,就是想消除老师们的畏难情绪。
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设计思路。一些教师上课效果很好,但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好,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缺乏教学设计意识。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把这些记录下来后,时间一长,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有了根基。二、课堂教学片段。这种片断最好隐含某种教育冲突,包含相关的教育道理。课堂教学中总是隐含着大量的冲突,教师可重点关注偶然事件、突发事件和生成性的东西,并反思其原因。比如,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学内容和环节与课前的预设有出入、某个学生出现异常行为等等,教师在记录这些事件时,要显示事件发生的细节,借以阐明教育效果好或者不好的原因。三、生活叙事。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教师的日常生活常常充满感动,比如,某个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自己一个有意义的礼物,某个学生向自己吐露心声,校本教研时自己的一个想法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赞赏,等等。四、传记体叙事。教师对自已的成长过程和职业生涯进行整体梳理、叙述,可以挖掘出前行的动力和发展的轨迹,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培训学习笔记
幼儿园音乐教育(学习笔记)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特别喜欢上他(她)教授的课,并且这几门课成绩也就最优秀。
二、????[NextPage]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对于大多数大班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2、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4、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
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
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