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研修总结
泉州市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连青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堂呢?
一、优化教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机统一
教材是授课的蓝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发挥教学艺术性,就必须依据新课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优化。对教材的优化,一是要把握整体,在通览全册教材的基础上搞清教材分几组、每组几篇课文、能力要求是什么、能力要求与各篇课文的关系。通过对课文内容和能力训练的剖析,把握语文知识(字、词、句、篇、标点等)的点和线,从而使全册教材通盘在胸。二是要合理取舍。教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有所侧重的,教师要把握编者的意图,明确哪些是了解的、哪些是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对教材进行灵活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相通,让文路、编路、教路和学路统一。三是要合理迁移。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内容的迁移,结合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理教材。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可引导复习《小壁虎借尾巴》,帮助学生理清结构、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学习《凡卡》,可引导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促进学生顺利把握、深入理解新课文的中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与文本对应的教学情境,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师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们用维吾尔族民歌和着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了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头顶维吾尔族小帽的小姑娘,徜徉在风光秀美的葡萄沟里,并由小姑娘带领全班同学在爬满了密密层层翠绿葡萄叶的葡萄架中游览。教师依据课文调控画面节奏,配以妙语连珠,把学生带进了那如诗如画的葡萄沟,宛如真的置身于茂密的葡萄架下,欣赏着维吾尔族民歌,品尝着色鲜味甜的葡萄干,享受着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招待。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景,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愉悦,从情感深处感叹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于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识记了“最”、“坡”、“梯”、“够”、“修”、“味”、“留”等生字,感悟了“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三、启发质疑,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这些“问号”处理得质量高不高。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启发、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发现疑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通过自读、探讨,寻找具有合理性的答案。就《少年闰土》中“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句话,我们启发学生:“‘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思索后回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我们又启发学生设想:“讲了什么话?应该是什么内容?”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恰是这样的疑问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讨论。我们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揭开谜团。当学生们读到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内心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