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 >> 教学总结 内容页

三明三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来源jsfw8学科网
三明三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情况汇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三中学黄向

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与关心支持下,认真按照实验方案,积极稳妥地由通识培训理论学习阶段迈进新课程的实验探索实际操作阶段。探课改之路,"摸着石头过河",解课改茫然与困惑;求实验成效,获取新课程真谛,初感课程改革实验给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现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培训先行,理念创新,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克服教师们的思维定势和旧工作惯性,我校把理念创新摆在课改实验工作的首位,让每位教师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改。我们确定了"培训先行,理念创新,大胆实验,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从校情出发,以求实的作风奋力进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课改工作。精心组织了三个阶段的课改校本通识培训,组织观看了12位专家讲座光盘,召开了7场专题研讨会;在通识培训阶段,学用结合,组织了34场次以课改精神指导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推出了12个本校教学案例进行研讨,精选了6个典型课例送课下乡;开展课改专题调研和培训测试,写了150多篇通识培训心得体会,用课改理念开发学校工作新切入点,找准课改实验的立足点和支撑点,真正做到了"边培训,边探究,边实验"。让教师消除困惑心理,让教师真切感知课改,让教师积极参与课改,让全校上下与课改同行。
我校课改通识培训工作在学习先进理论、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更注重区情、校情、教情,进行有效拓展。
一是做到了"三个结合":把新课程理念的建立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课改实验与提升"双百工程"的内涵结合起来,把课改教研网络的建立与落实"基础教育一体化"工作结合起来。
二是致力于"三个同步":使课程改革实验与学校文化重建同步,使课程改革实验与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同步,使课程改革实验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信息技术建设同步。
三是实现了"三个到位":认识到位,充分认识课改是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应在这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措施到位,从校情出发,制定可行的课改实施方案,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完善机制,采取积极措施"激励先行者,带动中间观望者,触动后来者",找准抓手,选准载体,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发现新人。保障到位,创设良好的课改软环境,集中优势兵力开展课改实验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克服重重困难,首先满足新课程改革实验对硬件的要求。
四是做到课改宣传"三个沟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课改的理解和支持;与社区沟通,营造学校课改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校际沟通,落实我市"基础教育一体化"工作,加强与结对子学校的协作支持。
由于我校积极做好走进新课程的"培训"、"整合"和"探索"三方面的工作,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排除教师课改中的诸多盲点,使全校上下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改,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启动。
二、从校情出发,实施强有力的组织调控,形成对课改实验的正向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给我校教师和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严峻的、难以预测的挑战与不可多得的机遇。上学期,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以课改为主线,以课改求质量,以课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学校班子认识到要健康、深入地进行课改实验,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善"管",不让课改实验放任自流;要在"管"的基础上理出思路,把课改工作扎实抓到底;要在"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对课改实验进行组织调控,形成对课改的正向关注,才能抓出成效。我校领导班子在课改的过程中,根据教师观念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不断地给予不同的帮助,关注教师们所关心的事,并安排回答这些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校情出发,谋课改策略,实施强有力的组织调控,为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健康展开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校本培训与课改实验同行。课程改革实验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对新课程的茫然与困惑也随之出现。我校持续不断地抓好校本培训工作,按照"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思路,坚持校本培训与课改实验同行。上学期,我们就把校本培训作为课改实验工作进程中的加油站,针对课改实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我校根据课改不断深入的需要,聘请市、区、校的专家、教研员、教师讲座,针对课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设了24场次极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进行了课改通识培训第二次书面测试,创设了多维立体培训的机制,约有3120人次参加了培训和测验。重点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课题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实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校本资源开发、评价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师德师风等方面的问题;各学科一线实验教师与省、市、区课改专家进行了11场次专题研讨,与"基础教育一体化"联系校专题研讨2场次,与市区、邻县兄弟学校同行研讨近40节次。这些活动既是交流、研讨,又是培训、成长。一个学期来,我校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使教师在培训中理念得到更新,认识出现飞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坚持领导角色带头转换。学校管理者是课改的筹划者、参与者、支持者、促进者、开拓者、探索者、指导者、反思者、管理者、检查者和阶段性评价者,更要积极先行当好合格的参与者与探索者。面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消极回避,不畏惧退缩,而是认真地分析、思考,寻求积极的对策。上学期,我们根据学校课改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新制定了5个关于课改方面的文件,坚持每周召开1次课改研究会。校领导带头做课改专题讲座8场次,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写出调研文章6篇,人均听课40节左右,形成了对课程改革实验的导向作用,营造了管理者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的局面。
3、坚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发展。课改给学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课改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新的探索,课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走向真正意义的新课程,在反思中走进符合课改要求的新角色,在反思中步入成功的课改。我们利用每周的行政例会、教研组长例会、教研组的备课与评课等机会,进行探究和讨论,主要对新课程的理念、创新认识与实践、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改革、学习方式、学校发展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利用《课改通讯》、《三中简报》和三中网站等途径来宣传和透视这些问题,营造课改探索、研究、反思的浓厚氛围。
4、坚持因校制宜、因时制宜,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每一种实施策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又有其局限性。我们十分关注我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能力与看法,只要是实施目标明确,与新课程理念一致,计划设计适当,思路清晰的方案都是有效的。充分调动校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明确各种策略与方案并无固定模式,运用各种策略之间的互相取长补短来实施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5、坚持以信息技术推动和提升课程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必然会涉及到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培养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继续实施"搭积木"信息技术建设策略,实现了各学科实验室都装备多媒体,做到多媒体进入所有课改班级,并充分发挥三元教育城域网和三中校园网的优势,确保教学资源随时随调用,自如共享。我们还紧紧抓住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们用好、用活、用精现有设备,让信息技术设备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和提升课改的作用。
三、瞄准课改目标,选准活动载体,落实课题研究,形成以研究促课改,以课改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校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地校,承担着课程标准、教材实验、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实验。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头戏来抓,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确定课题,开展研究。以本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实验急需的应用型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并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不断加大课题研究的开放性,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加强与专家和其他实验区的联系,提高了教研课题研究的水平。我们确定了"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以课改实验带动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扎实推动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我们制定了"高点定位,分类推进,突破重点,全面提高"的工作策略,针对课改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文化的重建等课题,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验证新课程。为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找到了多元活动载体,呈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
1、狠抓"三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眼点,用新课程理念全方位地推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

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能否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事关课改实验工作的成败。上学期,我校为了全方位地推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改革,狠抓了"三课",即:探究课、实践课、示范课。学校课改指导组在大范围听课的基础上,针对教师们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的茫然与困惑,组织教师上研讨课,探究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取得较清晰的认识,也使教师们感到在探究中自己的认识有了飞跃和升华,接受了一次校本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上实践课,要求在研讨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上好实践课。同时进行师师之间互听互评,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我们还注意发现新人,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组织他们上示范课,以典型引路,以骨干带一般,促进教师们共同发展。我校在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改革向"基础教育一体化"延伸,搞好衔接,多次引起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关注,还得到了三明兄弟县市区教研员和同行们的认可,显现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效益。
我校积极采取有效载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学期来,我们共开设市、区、校各类课改探究课、实践课、示范课、观摩课约61节次,校内外约1200人次参与。通过推行不同层次的探究,全方位地推进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造富有学校特色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围绕课题研究努力探索,上出特色,上出个性,上出风格,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改革,加快校园文化重建的进程。
2、提倡合作,改进教科研方式,拓展教师创新空间,为落实课标提供有效载体。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越深入,课程改革的成效也就越明显。我们把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研究,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最有效的载体。发挥教研组、年段、备课组教研网络协作攻坚的作用,各学科在教研内容、教研方式、教研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些创新。有实验教师、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同行人士共同参与,形式新颖、内涵深大、收效明显的"现场式教研";有通过教研网络,举办教学研讨会,加深对课改的操作和理解的"辐射式教研";有听课、观摩、参观等产生的"启发式教研";有经验总结、体会交流、答疑解难、排除困惑、取长补短的"合作式教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兴趣,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的"构建式教研",各学科的备课研讨、教学观摩、交流总结、业务讲座呈现出全员参与,合作攻关的好局面。
3、重组队伍,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开发。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改革是通过教师而得到实施的,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开发,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善始善终,不断挖掘课改中的新人和能人,把它作为学校教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对教师培训的支持性和拓展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整体效应,实现新的突破。学科带头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的春天描绘出绚丽的色彩。
4、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根据课改精神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工作目标,我校教师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对新教材进行拓展,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实际。一学期来,我校及时成立了校本课程编写小组,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反复推敲、论证、指导、帮助下,采用"探讨--实验--评估--开发"的谨慎模式,根据《三明三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各学科都能按方案要求分步骤、分阶段编写,做到宁缺勿滥,积极建设有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步入健康轨道。目前,已整合编写出《航空模型制作》、《生活与物理》、《英美礼仪常识》、《化学与环保》、《数学激趣创新园》等校本课程。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适合校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校本课程,成了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四、突破难点,进行评价改革,确定评价标准、内容、方式,形成激励、导向、监控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评价对新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所有新课程理念走向实际的关口,对于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校针对评价改革已经成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举办了《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驱动器》的针对性讲座,对学生评价改革进行动员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导向作用。强调要注意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更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除了对学业内容即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与考试外,还对非学业内容即学习的愿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独立自主和自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我校教师对学生评价改革主要进行了五种方式的尝试,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发生变化的动态情况,客观再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以试卷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注入学生平时成绩,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考察。
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无论是过程性还是阶段性,我们都调集力量,大胆地进行有价值、有创意、符合校情的评价改革。我校在各备课组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分学科制定了半期和期末教学评估细则,评估兼顾方方面面,卷面分、学习过程、平时情感态度的动态评价各占一定比例,力求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作出合理的估价,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力求全面衡量和评价教与学的真实情况,做到评价方法多样;力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的认识自我与成长;信息技术设备在评价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上学期末学生评价在半期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完善和提升,将更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三维"评价整体情况,并兼顾激励功能;教师评价在完善常规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新课程理念内容,取得评价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学校管理也将随着评价改革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已成为校园文化重建的深层次内容。
五、总结反思,寻找薄弱环节,确保课改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
新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标准的丰富深邃让教师一时无所适从,教材文本花样翻新让人一时难以适应。在新课程改革阳光的照耀下,我们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寻求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转变的切入点,适时把握实验方向,不断总结反思,寻找薄弱环节,促进课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一是课改实验已在我校全方位地展开,教师们认为,课改工作干起来很累,但十分值得。前期的课改通识培训加快了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为最终导致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变革起了促进作用;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后,教师们对新课程所体现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普遍接受和欢迎,不遗余力地付诸实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们时时牢记新课程赋予自己的重大使命,开始认识并逐渐深入了解新课程实验为自己开展自主教育教学活动创造的巨大空间;逐步认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育和教学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成长给予更多关注;对驾驭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得到提高,对教学手段的采用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加关注;并为能参加这场前景辉煌、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课改而振奋,更加坚定了搞好课改工作的信心。
二是受益最多的学生们虽尚未完全明白这场改革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表现出足够的热情,拿出足够的干劲。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中也能够格外认真搜集和整理资料,勇于尝试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还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活动和有效合作,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手自主解决问题,可贵的问题意识已经形成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更可喜的是,学生有意识地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习,自主学习意识渐趋形成,告别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单一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呵护,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知识积累、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在科学的进程中孕育,在正确的价值观推动下升华,而显得更成熟、更有效。
三是社会、家长对课改工作的看法因过于实际微显滞后,我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动员、引导工作,让他们与课改同行,帮助他们缩短由误会到理解、由怀疑到信任、由漠不关心到积极参与的过程。我校分别于9月、11月两次成功举办学生家长课改学习会、全面阐明课改理念和全新育人模式,树立家长的前瞻意识和科学、多元的评价理念,并以02届中考我校课改探究所取得的初步成绩为例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经常参与社区活动,举办了社区课改恳谈会,让社区了解课改、关注课改、支持课改,与课改同行。我校各处室、部门、年段积极组织实施课改,宣传课改,以"告学生家长书"、问卷调查、家访等多种多样形式与社区、家庭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投入,调动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人气越燃越旺。
认真反思我校课改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1、我们从一个学期的课改实践中体察到,通识培训还须继续深入。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了解还较肤浅,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少部分教师对课改工作仍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存在"你说我干,你布置我执行"的现象,把自己置于被动执行者的位置,没有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于课改工作。为了补上这些课,我们特别举办了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讲座和活动。
2、对学

生、教师的评价虽做了些改革,但教师和家长仍是顾虑重重,评价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评价的瓶颈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3、中小学衔接问题对中学实施课改产生一定的影响,要进一步研究和配套,必须扎实开展"基础教育一体化"活动。
4、班生数太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要找出应对措施。
5、课改的配套政策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如书本费、讲义费等必需开支无法解决。
各位领导、专家,我校作为省、市课改基地校,有着繁重的实验任务。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经过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我们虽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与困惑,但更多的是进取不懈的坚实步伐;虽曾有过多次面红耳赤的争论,但更多的是配合默契、同舟共济的努力;虽曾有过背负旧习重轭一时的无奈,但更多的是拥有探索创新的惬意与满足。新课程实验沟沟坎坎地进行了一个学期,我们得到了很多,但我们的感慨也多。我们还没有完全创设可持续发展、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学生"的新教学模式,还没有足够份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还不完全具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力。尽管我们有这样不足,那样不利,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新课程实验毕竟非同一般,只要我们锁定新课程目标,就一定能为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今天我们因课改而精彩,明天我们会因课改而更精彩。

文章来源jsfw8学科网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