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保教秩序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该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遵守常规呢?
小经验供大家参考:
1.带班的两个老师相互协商班级的常规,在实施过程中手法一致。如班级建立“餐后展示台”;如班级中幼儿排位置的音乐;如收起来后弹琴的次数等。
2.在进行下一个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做操前的指令:小便后轻轻地到后面去排队;如就餐前的指令: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后洗手,洗完后轻轻地坐下吃饭。
3.收起来——准备上课。教师拍手2次提醒——给孩子适当整理积木的时间——待大部分孩子整理完——教师弹琴两遍,第一遍每个孩子找到位置,第二遍安静下来等待老师上课。
4.孩子和老师的暗号。平时我经常跟孩子提起:当你做错事情的时候,老师不但可以用嘴巴提醒你批评你,还可以用眼睛提醒你、批评你。每当上课的时候孩子出现状况时我喜欢用眼神提醒他,这样可以避免打断其他孩子的上课思路。
5.善待每个孩子,特别是调皮的孩子。每个班级总有乖巧的孩子和调皮的孩子,我们所说班级的常规不好,一大部分是调皮的孩子在捣鬼,为此教师应多去关注那些调皮的孩子,了解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边正面纠正他们的陋习,一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的地方或优点及时放大表扬,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偶尔的批评指正也会比较有效。如沃博宇
6.教师安排的一日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有意义的,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无意义的语言和行为。
一日活动中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要完成的教学目标,除了这些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外,我所说的有意义活动便是一日活动中的过度环节。众所周知,课间活动,餐后活动,离园活动等环节都是比较难组织的活动,因为这时的孩子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兴奋地状态,在这些时间段我们会充入主体体验性游戏。这些主体体验性游戏来源于外出学习的,如游戏“吃忙糖”“喜洋洋和灰太狼”,也有一些生活中意外发现的,如“套盒”“听听声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