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历史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13 本文关键词:高考,复习,训练,能力,方案
2013高考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历史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13 本文简介:《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十三)[考查范围:专题十三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1.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接而成的一种航线。
2013高考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历史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13 本文内容: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十三)
[考查范围:专题十三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
1.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接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2.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
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B.《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了外来美术风格
C.《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D.京剧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4.下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
5.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
B.《全汉赋》
C.《全唐诗》
D.
《宋词欣赏》
6.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7.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8.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9.某同学拟开展主题为“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他应选择(
)
①杂剧陶俑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三国志平话》
④白鹿洞书院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新儒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1.“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三
中国与西方天文学家眼中的牛郎、织女星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3-15世纪和15世纪后两个时期,中西科技成果的对比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2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研究有何差异?(4分)
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
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6分)
(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3分)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十三)
1.D
[解析]
本题考查指南针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说开始突破“海禁”政策是错误的,明朝才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2.A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①中的五种字体是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②中文征明是明朝的;④中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因此①②④表述不正确。
3.D
[解析]
在道光年间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
4.C
[解析]
A项不正确,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B项中的“可靠”表述不严谨。D项中的时间“乾隆年间”不正确。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梅兰芳饰演“旦角”,故选C项。
5.D
[解析]
从文字的风格特点看,这段文字属于宋词,故选
D项。易错选A项,元曲多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等,通俗易懂。
6.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的时代特色,结合材料中打碎紧箍咒可知追求自由,反对礼教的束缚。
7.D
[解析]
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8.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9.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市民文化”关键词。杂剧陶俑、《三国志平话》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民阶层文化艺术的需求;《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是官方儒学,不是市民文化的体现。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至明清时期市民文化的兴起。经济是基础,决定政治、文化。从材料中的“商业生活”“市民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词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背景下所产生的市民文化;宋明程朱理学时间上与题意相符,并不是市民文化,而是官方之学;元曲与明清小说都是城市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市民文化;新儒学时间上相符,但也不是市民文化。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中国的生产还比较落后,而邓稼先把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反映了归国科学家为我们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提出前归国的,并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其中④虽然是原子弹发明后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显示中国已拥有了原子弹。
12.B
[解析]
本题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根据所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本题选B项。A项改革开放确立和D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在1978年;C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不符。
13.[答案]
(1)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实用性强,主要为农业服务;科技发展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2)特征: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科举制阻碍了大多数读书人对科技进步的追求;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海禁政策则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重道轻器”观念也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负面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3)差异:中国古代天文学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
[解析]
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考查中西科技的比较。第(1)问在结合表格的基础上,再结合古代科技的特点来回答,不可忽略表格信息。第(2)问抓住重要的时间点,后结合表格走势来回答。第二小问注意回答角度的全面性。第(3)问天文上的差异即中西科技上的差异。
14.[答案]
(1)统一文字。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任答两点即可)
(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
(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
第(1)问结合“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等信息作答。第(2)问“楷法遒美”是指楷书,唐代杰出的楷书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注意结合“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好货’和‘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等信息可以概括。第(4)问可概括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