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总结 本文关键词:自然资源,保护,管理
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总结 本文简介: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社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
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总结 本文内容: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期末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
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社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2.
直接价值:直接使用价值:直接实物,有形的和消耗性资源产品,如木材、林下食用菌等;直接服务,无形的和非消耗性服务利用,如旅游、文化和科学利用。
3.
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指资源的生态功能价值(或效益)。如光合作用与有机物的合成、CO2固定、保护水源、保持水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
4.
生态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5.
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6.
存在价值: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存在(包括其知识存在)而自愿付出的费用,它是事物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经济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如有许多人(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为了确保热雨林或某些珍稀濒危动物的永续存在而自愿捐献钱物,而自己并不打算将来到这些热带雨林观光或利用这些野生动物,所以存在价值似乎与伦理的准则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有关。
7.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受到人为保护的特定自然区域。
“特定自然区域”:具有科学、经济、文化、娱乐等价值的自然景观地域。这些地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稀有性和生物多样性。报或各种典型的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的天然分布区,重要的天然风景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人为保护”:指政府、团体和个人采取措施,划定一块或若干自然区域加以保护,使其避免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
8.
生态补偿:以经济的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补偿。
9.
温室效应:由于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10.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二、英文名词解释
1.
CBD: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公约》
2.
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3.
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4.
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5.
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6.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联合国粮农组织
7.
WTP: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
8.
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条件评估方法
9.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10.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
任何商品的实际价值=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WTP)=商品的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
三、简答题
1.
自然资源类型
(1)按资源的实物类型划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划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2.
中国自然资源特点有哪些?
(1)资源总量大,但质量普遍较低
我国的生物资源中,与生产、生产关系较密切的森林、草场和水资源存在着资源总量最大、但资源质量较低的现象。
(2)资源结构不尽协调
现有森林中,用材林比重过大,森林结构低龄化明显
(3)生物生产力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
生物生产力随着水热条件变化而变化,年内表现出季节性,年际之间表现为丰歉年,这在草地资源表现最为明显。草地实际产草量差异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由于季节差异天然草场前暖季与冷季资源载畜量不平衡,暖季草场普遍有较大潜力,冷季草场资源量不足,是制约我国草地载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4)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华北、西北和南方山区,而广大的华北、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我国的少林地区。
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与山区。
3.
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的生态服务?
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于循环、环境净化与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
4.
评估经济价值的方法有哪些?(3种)
(1)基于市场的经济评价——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有市场存在的物品和服务)
①直接市场价格法:市场价格法、费用支出法
②替代花费法
③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保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2)基于替代品市场的经济评价——环境偏好显示(观察人们的市场行为而推测其显示的偏好)
①旅行费用法TCM(Travel
cost
method):最大贡献是揭示了某一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主要用于评价户外娱乐活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物品的娱乐价值。
总旅游价值=旅行支出+消费者剩余=旅行支出+(时间花费+其他支出)+消费者剩余
②价格享乐法HPM(Hedomic
Pricing
Method):人们赋予环境质量的价值可以通过他们为优质环境物品享受所支付的价格来推断。
(3)基于无市场公共物品的评价方法——条件价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①公共物品特征(有无财政专一权):私人物品、准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三类;同一物品可以是私人物品,也可以是公共物品。
②公共物品的价值——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
to
pay:
任何商品的实际价值=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WTP)=商品的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
③CVM的操作方法:采访、问卷调查、提问方式、投标游戏、支付卡、交易法、德尔菲法(选择环境专家对其多轮预测调查,对每轮预测结果作出综合分析,以信息反馈给下轮预测的专家)
5.
什么是绿色GDP?
答: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GDP能更好的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6.
如何计算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资源消耗的损害-环境污染和退化所造成的损害(+环保工程创新创造价值)。
2004年的GDP核算仅仅涉及了其中的环境污染和退化所造成的损害核算,而没有涉及资源消耗的损害。也未涉及环保工程新创造价值。
7.
自然资源本身特点
(1)有限性
有限性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任何资源再数量上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在不可更新性资源中尤其明显,由于任何一种矿物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还必须经过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漫长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因此,相对于人类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点就少一点。
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虽然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风力等资源都可用于发电,但总的来就看,可替代的投入类型是有限的。
(2)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种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也不均匀,又由于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的因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特定条件下必定会形成和分布着相应的自然资源区域,所以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这种整体性,再生资源表现得尤为突出。
(4)多用性
多用性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土地资源既可用于农业,也可用于工业、交通、旅游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8.
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特点,应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
9.
自然保护区类型有哪些?
根据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3大类9个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类: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共5个类型。
(2)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2个类型。
(3)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2个类型
10.
与生物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类型有哪些?
(1)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
这类传统知识是指当地社区和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驯化、培育和使用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资源和其他生物资源所积累的和创造的知识。这包括当地民族、社区和家族千百年来选育、培育和应用农作物、林木、花卉等植物及其品种的知识;驯化和繁殖优良家畜、家禽、鱼类、宠物等动物及其品种资源的知识;发现和栽培、繁育用于治疗人类疾病、保健美容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和使用要用生物的传统医学知识。
(2)传统利用要用生物资源的知识
传统医药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知识,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知识结晶。还有大量的民族医药,如藏药、苗药等,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的知识成果。还有大量存在的民间草药,虽然没有系统的医药理论,但也存在医药知识的积累。传统医药知识包括传统医药理论知识,如药物理论、方剂理论、疾病与诊疗理论等;要用生物资源,如数量众多的传统药材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传统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传统药材栽培与养殖知识;传统医学方剂;传统诊疗技术;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传统医药特有的标记和符号等。
(3)生物资源利用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这类传统知识主要指民族和社区在长期地农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实用技术,这类技术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也有一定的价值。这包括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和生物资源加工技术。如: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的技术创新;稻田养鱼、家庭沼气等综合利用技术与创新。
(4)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这类传统知识包括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民间艺术、文学作品、工艺品、绘画等;传统宗教文化,如民族图腾、神山、神林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环境保护意识;习惯法。
(5)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指某特定地区的生物资源产品,这些产品体现该地区特有的品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特征,融入了传统品种资源、传统栽培技术、传统加工技术、传统销售和食用文化等多种传统知识,在社会上获得好的声誉,并拥有悠久历史。例如,云南普洱集生物资源、加工技术和茶马民族文化等为一体,是当地民族长期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知识总和。
四、论述题
1.
试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的骨架,也是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物种多样性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个体,构成了地球生物的具体生命形式;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遗传资源的变异,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多数产业部门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第一产业的农业和林业直接依赖于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第二产业的许多工业生产直接以生物资源及其产品为原料。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给人类食品、洁净水、药物、木材、能源、纤维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固定CO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侵蚀、形成土壤、文化娱乐和美学欣赏等多种服务功能(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地位:生物多样性是建立现代生态文明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潜在可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物种包含的丰富遗传资源,可以给国家带来大量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甚至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矮杆基因的发现导致了全世界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创造了中国杂交稻的辉煌奇迹。
生物多样性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由农田、林业、医药卫生等扩大到食品、环保、能源、军事等领域,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正是依赖于基因的多样性。
在经济技术化全球化格局下,生物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全球竞争性优势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在对生物遗传信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实质是一种知识优势、技术优势。“遗传资源”正替代生物资源、种植资源,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新概念。遗传资源也被看做是人类最后一块“淘金场”,而与生物资源相关的知识产权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技术化“抢滩”和“圈地”的工具。
生物多样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多种特有畜、禽、鱼类物种和品种的原产地。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和我国庞大的农业育种体系以及7000年的传统农业实践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和粮食增产的源泉。过去数十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层出不穷,粮食亩产屡创新高,正是得益于生物遗传多样性贡献。
中国丰富的遗传资源是培育抗病、抗虫、抗劣作物品种的源泉。例如,中国的北京小黑豆因能防治线虫病,曾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
生物多样性是人民健康的保障:生物多样性是传统医药和现代和现代化医药的源泉。数千年来,传统医药一直是维系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物质基础,也是生物物种资源的直接应用。即使是现代医药,其主要化学成分也是来自于生物资源,并以生物资源为其主要原料。
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更是生物物种资源新用途的成功开发。种类繁多的药用生物资源将为发展医药事业、保障民族繁衍生息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开发强度大,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在目前情况下,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优先对中国丰富度的生物多样性实施全面保护,将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减少到最小程度,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为中国未来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物资源。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物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在优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序地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及其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和发展生态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开发人工培育品以代替野生生物资源,满足中国当代和子孙后代对食品、健康的长期需求。
2.
试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3.
我国自然资源在开发、管理、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按自然资源总量排序在世界上居第4位,是资源富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又是人均占有量很低的资源贫国。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其开发、管理和保护各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对资源的掠夺性、低价甚至无偿开采,出现“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对自然资源价值体系的认识肤浅,普遍存在资源补偿不足。
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工作很难得到真正有效地规范。中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立法质量不高,有些规定互相矛盾,有些规定不严谨、有漏洞等;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尚存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机构重叠、效率不高、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弊端;中国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主体分散和执法者素质不高导致的。
根据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强化:
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自然资源开发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开采量,提高开采效率。(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不断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发挥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协同发展。
强化政府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生态责任。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公共资源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
完善关于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可操作性。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治理和整顿。
4.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如何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1)构建绿色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绿色文化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绿色文化”是一种旨在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文化,这就要重建人们的生态观念、行为习惯方式和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追求绿色GDP。
(2)发展绿色经济,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是一种融合了现代文明、渗透了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经济,是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循环经济力图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初始资源消耗、不增加甚至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甚至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循环经济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使我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使我们在文明发展的现阶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营造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立足生态,着眼长远,健全和完善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保证公共绿地面积,重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要着力改变农村传统聚居的习俗,通过规划设计加快农民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形成自己农家小院的风格和韵味,把房屋镶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使农民新村向“道路整洁、造型新颖、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生态协调”的现代生态村镇的目标迈进。
(4)加强绿色管理,切实营造相应的人文生态环境
绿色管理就是要把绿色文明建设由非主流状态转变为主流文化,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加强地方相关法规建设与执行的力度,营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制的人文生态环境,用外在的力量转变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二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报纸专刊或电视台推出系列专题片等方式宣传;三要树立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四要完善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功能,使下一代从小就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人类才能在发展中发展,在前进中前进,人与自然相一致的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才能应运而生,“天人合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文明才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建成。
5.
我国传统知识面临的威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