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本文关键词:讲稿,信息管理,企业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本文简介:《企业信息管理》讲稿《企业信息管理》讲稿本讲教学内容:1、绪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安排。2、第一章信息与企业管理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学科属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安排,指导学生自主化安排学习。2、要求学员掌握信息的概念、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本文内容: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企业信息管理》讲稿

本讲教学内容:

1、绪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安排。

2、第一章

信息与企业管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学科属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安排,指导学生自主化安排学习。

2、要求学员掌握信息的概念、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掌握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概念及信息技术对其产生的作用、了解信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设置

《企业信息管理》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使用中央电大统一教材,南京电大负责组织教学并实施考核。

本课程为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及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而设置。其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基础等。

2、学科性质

本课程是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文理渗透的边缘性学科。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信息管理,是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任务、资金、设备、材料、人员等实现计划、统计、优选和预测等多种管理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使得企业在现有的人力、资金、材料和能源等条件下,取得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微观经济的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深入到企业和组织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出现,INTERNET

和全球通讯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是当前及21世纪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管理者,除了掌握必要的信息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3、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共分七章,由两部分组成。

基础篇: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信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知识。通过基础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转变思想,提高我们的“信息素养”(又叫信息能力,指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发篇: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讨论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及管理方法,并介绍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应用,使建造的信息系统能解决企业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4、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应了解和掌握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掌握企业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开发利用的基本原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管理者。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企业中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如何运用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决策水平。

2、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与开发方法,了解信息管理的有关技术,Internet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对企业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

3、正确理解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组织和人的综合统一体这一观念,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安排

(一)教学与学习进度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面授辅导27学时,分九次组织教学;专题讲座3学时,随面授进度收视。学员自学60学时(包括预习、复习、完成思考题等),完成记分作业12学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企业信息管理》学时分配表

课次

教学内容:

面授课时

自学课时

作业学时

备注

第一讲

(3月3日)

一、信息与企业管理

3

6

3

录像

第一讲

第二讲

(3月10日)

二、企业信息系统

3

6

第三讲

(3月17日)

三、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

3

6

2

第四讲

(3月24日)

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

4

8

4

录像

第二讲

第五讲

(3月31日)

五、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

5

10

第六讲

(4月7日)

第七讲

(4月14日)

六、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与质量管理

3

6

3

第八讲

(4月21日)

七、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3

6

录像

第三讲

第九讲

(5月12日)

期末复习

3

12

6月上、中旬

期末考试

(二)教学媒体

1、文字主、辅教材;

2、专题讲座录像光盘(网上流媒体、网上录像文字讲稿);

3、网络资源(http://www.njtvu.edu.cn/openedu/student_jiaos1_kec1_guanl1.asp?CourseID=118)

(三)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学员重要的学习手段,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参考阅读辅助教学资料。学员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一般按面授辅导学时的两倍安排,包括预习、复习、完成思考题等)。

2、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27学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文字教材为依据,采用讲解﹑分析、作业讲评等方式,提示学习方法,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

3、收视专题讲座录像

专题讲座录像共三课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采用专题形式,每集讲述一个专题。三个专题分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录像教材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讲授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重点提示﹑难点讲解﹑案例分析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三个专题都分别配有文字讲稿。

要求学员跟随教学进度进行收视。

4、平时作业

本课程安排四次记分作业,具体安排如下:

次数

布置时间

内容

完成日期

批改返还日期

备注

1

3月10日

第一、二章

3月17日

3月24日

2

3月17日

第三章

3月24日

3月31日

3

4月7日

第四、五章

4月14日

4月21日

4

4月21日

第六、七章

4月28日

5月12日

说明:

⑴记分作业随堂布置,同时挂在网页上,按百分制记分。

⑵学员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凡发现抄袭或直接Copy他人作业,一律不予记分。

⑶学员应按时完成并及时将作业交至班主任处。凡不按规定时间交作业者,每推迟一星期,扣除10分。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交纳作业者,可通过传真将作业直接传给辅导教师,传真号:84702684。

5、考核

考核以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学员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①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取笔试形式,由南京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初步定于6月中旬)。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百分制,得分占课程综合成绩的80%,考试题型包括客观性试题,如填空、不定项选择;主观性试题,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共五种题型。试题兼顾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约占50%,客观性试题占50%。

②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以平时作业成绩为主要记分依据,学员到课率与学习态度作为参考因素。本课程共安排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由南京电大统一布置。每次平时作业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注:学生必须完成一半以上的平时记分作业,方可参加课程期末考试。凡未能按规定完成平时作业或无平时成绩者,课程综合成绩不予记载,也不能取得本课程的学分。

第一章

信息与企业管理

教学内容:

1、信息

2、信息处理

3、信息与企业管理

教学要求:

1、掌握信息的概念及其特性。

2、了解信息量和信息价值的概念。

3、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

4、掌握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作用。

5、了解信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一节

本节主要知识点:

1、信息、数据、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2、信息的分类

3、信息的基本特性

4、信息的度量

一、信息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技术信息、经济信息、金融信息、军事信息……充斥着整个世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使用信息这个概念,例如:

信息是关于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

信息是对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信息是使不确定因素减少的有用知识;

信息能改变决策中预期结果的概率,对决策过程有价值;

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人们行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

1、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的反映。

信息与数据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有必要讨论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2、数据(

Data):指用符号表示的客观事实、概念和事件(数字、文字、图形、声音)。

数据是用可鉴别的符号记录下来的客观实体的属性值,它表示的是客观事实,是一种真实存在,数据必须和客观实体及属性一起才能给予接收者以意义。例如:“100”是一个数据,除了数字上的意义外,接受者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但体重100公斤给予接收者的意义就不同了,接收者知道这个100是表示体重属性值而不是其它属性值,往下接收者就要关心体重100公斤是哪个客观实体的属性值,张三还是李四?“李明体重100公斤”就能给予接收者明确的意义,是李明在体重属性上取值100公斤,因此“李明体重100公斤”不仅仅有数据,更重要的是给数据以解释,接收者才得到了信息。综上所述信息和数据是密不可分的,有人形象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是记录下来的管理活动的数字事实。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信息通过数据表示,数据在加工后变为对人们制定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才成为信息。数据和信息有时是相对而言的。

数据

处理器

信息

数据存储

图1-1数据转换为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将信息分为两类: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1.自然信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生物信息和非生命物质的物理信息。

2.社会信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生存、生产和社会发展而产生、处理和利用的信息。

三、信息的基本特性

信息的基本特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级性、可分享性、可传输性、可再生性。

1、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变化的客观反映。

2、价值性。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作为资源:在当今人类逐步走进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与原材料、能源一样,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首要的。

信息是商品。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进入市场后,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交换价值。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又有别于普通的物质商品。它不但本身具有成本、价格的商品要素,还能够影响市场中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需状况。

3、等级性。与管理系统的等级相适应。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和执行级。

战略级

策略级

执行级

来源

系统外部

系统内部

使用寿命

较长

最短

加工方法

较为复杂

基本固定不变

使用频率

较低

最高

保密程度

较高

最低

4、可分享性。信息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可为人类社会所共享。

5、可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输手段向外传输。信息传输的快慢直接影响信息的使用价值。

6、可再生性。信息是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

信息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人们能够利用失去原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加工而得到新的信息。

四、信息的度量

信息的度量:对信息的定量描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信息量的度量和信息价值的度量。

1、信息量的计算

信息量的大小与事件出现的概率有关。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信息量是事件出现概率的单调减函数。

香农(Shannon)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信息量公式:一个消息中所载的信息量I,等于所载事件发生概率(P)倒数的对数,即:

I=log2(1/P)=

-log2P

以2为底,信息量单位为比特(bit),简写为b.

大多数情况下,研究一个单独的事情发生的信息量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一系列事情整体的性质,也就是整体平均信息量,或称为熵。

2、信息价值的计算

(1)按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计算;

价值等于成本加利润

V=C+P

其中:V——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C——生产该信息所花成本

P——信息产品的利润

即:价值等于成本加利润

(2)衡量使用效果的方法。

信息的价值是在决策过程中用了新的信息所增加的收益减去获取信息所花的费用。

收益是指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优的,跟不用信息系统随便选取一个方案所获得经济效益的比较。

第二节

信息处理

本节主要知识点:

信息处理系统及其结构

信息处理过程各环节的主要功能

信息识别的方法

信息存储的主要载体

信息转化为价值的三个阶段

管理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是在现有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规划安排,优化控制,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根据控制论观点,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从收集、传输、加工、存贮、维护到利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由于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有关联性、目的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因此构成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流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贮、维护和利用几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有信息流动,每个环节都对信息进行一些处理,信息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

信息处理系统的构成如图1-2所示。

信息源

收集

传输

维护

利用

反馈

图1-2信息处理系统结构图

一、信息的收集

功能:根据企业对管理信息的需求,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经过识别后加以汇集和整理,以便进一步加工和利用。

系统目标

信息识别

信息采集

要素:(1)

必要的;(2)

在需要时能够得到的;

(3)

必要数量的;(4)

可靠的。

信息识别的三种方法:由决策者识别,系统分析员识别,两种方法结合进行识别。

信息采集的三种方法:广泛收集、专项收集、随机收集。

二、信息的传输

指信息在系统内的流动。

功能:由信源向信宿传送消息。既包括系统把有用的信息送至终端设备(包括远程终端),以一定的形式提供给管理者,也包括信息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流传。

信息的传输模式来自于通讯理论中的香农(Shannon)模型,如图1-3所示。

噪声

信息源

编码器

信道

接收器

译码器

图1-3

香农模型

信息传输的发送端,包括信息源和编码器两部分,信息源发出信息,编码器把信息变成在信道中容易传输的形式沿信道传向接收端。

信息源:指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借以获取信息的来源。通常包括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

信息载体:信息源发生的信息,通常由某种信号(电波、声波、语言等)或某种符号(文字、图像等)表示出来,这些信号或符号称为信息的载体。

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是构成信息传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道的关键问题是信道容量有限,要求以最大的速率传送最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要避免和减少信号失真。

接收端包括译码器和接收器。信息经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先在译码器里进行译码,将信号还原成可理解的信息,再送到接收器。

三、信息的加工

功能:对数据或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加工不仅包括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加工,而且包括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选择、查询、排序、并归,直到复杂的模型调试及预测。

信息的加工过程按处理功能的高低可划分为三级:

1.预加工:信息经过排序、分类、合并、压缩等,得到二次信息。

2.综合分析: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产生出对中层和高层管理有用的信息。

3.统计推断:应用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统计和推断,得到决策信息。

四、信息存储

功能:信息的存储是将信息存放在某种信息载体上以备将来使用,并且将这些载体按照信息的内容和特征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人们检索的信息库。

作用:

(1)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2)延长信息寿命;

(3)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

(4)便于信息重复利用,增大使用价值;

(5)便于信息的更新、删除和修改;

(6)有利于信息的积累和系统化。

信息存储的载体主要有三种:书刊、声像存储媒体和计算机存储器。

文字纸张存储

声像存储

计算机存储

载体形式

书刊

录音带、录像带及光盘

计算机外存设备包括计算机软磁盘、硬磁盘、磁鼓、磁带等。

优点

纸张存储数据的主要优点是存储量大,携带方便,可永久保存。

体现了信息的动态过程,声像合一,特别是光盘存储密度高,又有随机存储功能。

存储量大,存取方便,便于计算机进行加工和处理。

缺点

信息传送慢,检索和查找困难。

发展

继续发挥作用。

有发展前景的信息载体。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声像存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今后信息存储的发展方向。

五、信息维护

功能:维持信息始终处于最新合用状态所作的管理工作。

信息维护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准确:保证信息是当前最新的信息,其次要保证数据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要求信息维护人员随时更新数据,注意保证数据的唯一性。采用数据库技术是保证数据唯一的有效手段。

及时:信息存放合理,以便及时查找。

安全:要求防止信息因各种原因受到破坏或丢失。要求对容易丢失的信息加以备份。

保密: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设备保安等措施加以保证。

六、信息使用

功能:通过一定的手段,高速度、高质量地把加工过的有用信息提供给使用者。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

价值转换是信息使用概念上的深化,是信息内容使用深度上的提高,信息使用深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提高效率阶段。信息使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数据处理阶段。

(2)信息及时转化为价值阶段。信息已被作为管理的目标,管理者已认识到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信息的及时掌握可以产生价值。这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3)获取决策信息阶段。通过预测和决策技术,对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寻求对管理者有价值的决策支持信息。这个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新技术应用阶段。

信息系统是深化信息使用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信息与企业管理

一、企业与信息

信息对企业的影响:

1、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可以加以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2、有效地利用信息可改变企业的目标、经营、产品、服务或相关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在利用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服务和内部运作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企业本身,促使企业形成新模式。

二、信息产品与服务

企业利用信息,能够创造出独有的新产品和服务。

三、信息与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

Micheal

E.

Portor)提出。波特指出:任何一个企业均可看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所构成,这些行为对应于物料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这一流动过程就是物料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不断增加价值的过程。

企业价值链: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活动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每个活动都构成企业产品增值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的集合称之为价值链。包括内部的管理系统、仓储、生产、市场、销售、服务系统。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

价值链模式强调在企业中,能最大程度使用竞争策略和使信息体系产生战略影响的具体行为。

价值链模式能确定出具体的关键点。在这些点处,公司能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从战略信息系统中能精确知道什么地方能得到最大利益,采取什么具体做法才能形成新产品和服务,才能扩大市场渗透力,密切联系顾客和供应商,降低生产费用。

四、信息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由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企业内部存在着物料的流动,物料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流动关系。这样每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就通过供需关系联系起来,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这个管理过程中的收益来自把供应商、制造者和最终客户紧密的结合起来,消除或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中不必要的活动与成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信息的传送日益便捷,促进了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程,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生产与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增强。企业的视野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

在信息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面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企业应当利用全社会可利用的市场资源以满足高效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应用软件有:

(1)库存与订货管理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软件;

(2)同时管理物流和资金流的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软件;

(3)全面管理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软件。

这些软件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大为增强,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加迅捷,直接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的日益需要也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五、信息与企业战略

1、企业战略的概念:企业战略指企业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

2、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1)形成企业间的协同(Synergies)。企业间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成为信息伙伴,甚至可以将他们的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共享信息资源。

信息伙伴关系中,公司双方协作,分享信息,而无须实际合并。

能降低成本,创造利润。通过与行业内或相关行业内公司间的合作获利。

竞争已久的公司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同盟。

(2)取得全行业的竞争优势。

(3)形成网络经济。运作成本低,收益巨大。

4、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指企业重新组织并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流程的处理方式,从而在企业日常支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业务处理速度上获得收益。(P53)

目标: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

方法:不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上有关的企业与部门都包括进来,是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改革。

目的:消除低效的业务与部门,减少无效劳动及提高对市场与客户的反映速度,使流程的每一步都能获得价值增值;

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企业整体全局上的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

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上早已引起企业的重视,但直到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较成熟以后才真正得以实现。

本章小结:

信息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的反映。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按照信息发生的领域,可将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人类对各种社会信息的利用已不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达到改造环境,使环境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信息具有六种基本特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级性、可分享性、可传输性、可再生性。

信息从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到利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信息的生命周期。由于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有关联性、目的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因此构成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是管理人员管理的五类主要资源(人事、物资、设备和能源、资金、信息)之一。有效地利用信息可改变企业的目标、经营、产品、服务或相关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利用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服务和内部运作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企业本身,促使企业形成新模式。

本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价值链、供应链管理

二、问答题

(1)数据和信息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

(3)信息的度量包括哪两个方面?

(4)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

(5)信息存储的作用是什么?信息存储的载体有哪些?

(6)论述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作用。

第18页,共18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