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课堂反思教研活动略谈有效性 本文关键词:反思,教研活动,课堂,有效性,观察
观察课堂反思教研活动略谈有效性 本文简介:观察课堂教学反思教研活动谈谈有效性——2009学年下语文组工作专题总结泗塘中学杨志忠2010-6-16各位老师:把这份工作总结发给大家,恳请大家拨冗一阅,不吝指教。我们需要交流思想,寻求共识,否则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有关工作不知从何谈起,彼此难以说到一块儿。系统地判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复杂而
观察课堂反思教研活动略谈有效性 本文内容:
观察课堂教学
反思教研活动
谈谈有效性
——2009学年下语文组工作专题总结
泗塘中学
杨志忠
2010-6-16
各位老师:
把这份工作总结发给大家,恳请大家拨冗一阅,不吝指教。我们需要交流思想,寻求共识,否则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有关工作不知从何谈起,彼此难以说到一块儿。
系统地判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复杂而困难的,所以仅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观察和我组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一点分析,也许容易说清楚问题,对改进课堂教学有切近的意义。
一,肤浅理解“因材施教”“和“教无定法”,是影响有效性的最大因素。
“因材施教”和“教无定法”,可谓是语文教师特别喜欢的口头禅,与数理化教师相比,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方法的采用也更加灵活,所以同样的一篇课文,每个语文老师上出来的课,气氛和效果千差万别,并都有理由认为自己上的课是合理的,还自我解释这就是语文课的“因材施教”和“教无定法”。
其实,“因材施教”在目前以考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平均四十个学生的班级,教师不可能全面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所准备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是着眼于全班的,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即使发生个性化的现象和问题,也只是适当兼顾,课堂教学的过程,主流始终是注重大多数学生的共性状态,而非个性需求。而且考试也不会“因材施考”的,对所有学生、所有班级和所有学校的要求一律的,也正是要求一律,才能公平区分“个性”的差异。如果把教学设计建立在基本不存在的事实之上,全班、全年级的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不会高,成绩不会好。因此从考试的有效性来看,我们教学的基本点是要着重研究班级和年级所有学生的共性,使之与考试要求吻合,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因共性施教”。事实如此,许多考试成绩突出的学校,就是对“共性”把握得准,“模式”运用得好,绝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由此推论,对“教无定法”的态度,必须小心谨慎。全校学生的共性特征,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适合这个共性特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不会唾手可得,随意而来的,想要提高全校的考试成绩,一定须探索出适合这个共性特征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教师由于精力、时间、见识等等都有限,教师之间达成的共识也非常有限,所以各自采用各自的方法,这样,好的方法没有及时推广,坏的方法没有及时纠正,一任自然,还盲目认为这种“教无定法”是语文教学的常态。
语文教学的常态,首先应该“教有定法”,特别是从全校的范围来看,对一堂课的设计,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基本相同的“法”,才能保证全校教学基本的质量,同时,全校教师们在寻求基本相同的“法”的过程中,可以共同促进专业成长,避免严重失误。再从个人来看,每个教师的成长,总是先“教有定法”,慢慢积累,而后才能应对自如,进入““教无定法”之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是武林高手,但他在此之前,一招一招地练了几十年,才从“有招”之中磨出了“无招”功夫的。轻易盲目说“教无定法”,是一种托辞,抑或无奈。
前年我们语文组试做的“有限模式”,(教案个人设计,集体修改,互相共用,不断修改,不断积累,不断传用)就是想纠正这二个方面存在肤浅、盲目的认识和做法,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和考试成绩。然而由于时间较短,没有充分估计这工作的难度之大和工作量之大,大大超出“语文教研活动的”的范畴,再者教师之间的共识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分数教育的压力,教师无暇顾及,此项工作进展还不如预期,不得不暂停。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语文教研活动,如果不以集体共同性的研究项目为平台,不注重教案设计、备课交流等这些基础内容,是意义不大的,充其量是少数人的少数时候的需要,难以受到大家的衷心认同的,甚至在许多时候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语文教学将失去“确定性”(步根海语),失去科学性,使“教无定法”过度泛滥,有效性难以实现。同时,语文教师有可能因缺少互相切磋和协作,缺少互相指正和欣赏,容易陷入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狭隘境地,像小农生产者种一块小土地那样,忙碌辛苦,封闭狭隘,不利于提高教学成绩,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再者,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语文教师再不团结起来,联合作战,数理化学科将把学生的学习阵地掠夺尽净。
语文教师必须联合起来,寻找“教有定法”之新路,这是必由之路,语文教组的集体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于此。
二,考试“文体不限”,平时训练“文体不分”,也是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作文,半壁江山,然而更是教无定法,学生也写无定法,几乎全都无法无天,这样怎么会有科学性?如何能提高有效性?特别是现在中考或其他重要的考试,作文题上都亮有“文体不限”之绿灯,给了学生可贵的通行自由,善哉!可惜我们在教学中有时滥用“自由”,混淆“文体不限”与“文体不分”这二者的本质区别。“文体不限”仅仅是指考生把作文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或散文都行,并不是说作文可以取消体裁特征,盲目宽容学生写非议论文非记叙文非散文之类的作文。事实也表明,极大多数的高分作文,也都是体裁特征鲜明的。不能设想,我们会欣赏一篇“不三不四”的文章。然而这种不愿看到的“不三不四”的作文,总会出现,而且逐渐严重起来。究其原因,就是错误地认为考试时“文体不限”,平时训练就可以不讲究文体样式,就可以“文体不分”,结果老师指导差之毫厘,学生作文谬以千里,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他刚没记叙了几句,突然情绪一来,议论抒情冒了出来,读者还不明具体的人事,怎么会接受你的喋喋不休,这叫空洞无物;相反要求他写篇议论文,道理还没议论了几句,人物和事件却杂然而陈,令人不知所云,这是说理不清。这样,考试作文写得文体不明,不三不四,怎么得高分?
新教材单元的编排,是依据文章思想内容的,不考虑文体特征的,这样做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对教育学生做人是有利的,但文体特征弱化了,对作文指导是负面的。教师一定要细察,扬长避短,千万不能文体不分。
从作文教学训练的角度来看,初中作文训练着重练记叙文,而且一定要扣住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来训练,如先考虑叙事,能叙完整,叙出重点,叙得生动,再考虑描写人物或景物,描得具体,描得形象,描出特征,描出妙处。然后再考虑如何以抒情或议论来点缀出彩,绝不能随心所欲,文体不分。文体不分,是练不出基本功的,得不了高分的。
上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考虑在此做点尝试。具体做二点工作:每个年级组拟好全学期六篇作文的题目,告知学生。二是公开课都上作文指导课,互相交流,摸索方法。然而仅仅浅尝辄止,收获甚少,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还有教研组的工作落实不够,教师过于忙碌,评课没有及时深入进行,收效不大。最近程霞老师已定了有关作文教学的课题,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值得关注和期待。
三,课堂训练重说轻写,是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直接因数。
语文考试,和数理化的考试一样的,成绩都是“写”出来的,我们学校数理化的考试成绩进步较快,主要是平时的课堂训练“写”得多,“写”得扎实。平时训练重视“写”,考试才有可能“写”出好成绩。但语文课堂重说轻写,老师问问说说,学生答答说说,讨论是说,交流亦说,一堂课几乎是“说”成的。这样可以练就嘴上功夫,但考试不需要“说”,只需要“写”,训练的主要方式和考试的主要方式,严重不一,成绩怎么会高。我们语文教师也教得辛辛苦苦,但成绩进步不如数理化,原因之一就是动嘴太多,动手太少。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至今没用心观察分析上述课堂有点糟糕的现实,仍旧“说”得起劲,还解释:能说会写嘛!不错,“说”与“写”有联系,能说会道,语言丰富,思维活跃,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的质量,然而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角度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里的“说”或“写”,其训练的效果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好一个问题,是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但只“说”不“写”,只动嘴不动手,其语言的通顺严密等方面的要求是不高的,有时甚至是随意的,错别字也是隐含不显露的,同时光“说”,留下印象不会深刻。如果说写并举,上述问题容易发现,及时纠正,还由于嘴、手齐用,可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再“写”试卷时,适应性提高,差错就会少些。
不仅如此,“说”的效果在课堂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决不能代替“写”。“说”只能单个学生进行,顾及到少数学生,其他学生只是在听。“说”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听的学生思想容易分散,尤其是“说”多了,听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随之显著下降,甚至手会闲不住,脑子也开小差。这对提高整体的有效性是不利的。而“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全班同时进行,老师可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所有学生都得到程度相对均衡的训练。
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说”“写”并举,才能切实提高考试能力。黄月娟老师《雁》一课,提出主要问题之后,随即画出一张多维表格,引导学生边思边写,边说边写,写完之后,问题也有效解决。课堂气氛似乎没有“说”的热烈,但听课老师都认为这样的课更感踏实有效。这与教育专著中较为流行的一组数据相吻合的:
不同学习方法有效性
讲课0~9%
阅读10%
视听20%
表演30%
讨论50%
实践75%
教别人90%
虽然其中没有直接列出“书写”的数据,但可以参照“讨论”或“实践”二项,至少可以远离“讲课”这注重“说”的最弱效一项。
可见少说为佳,多写为妙。我们这个学期试探的预习案或学案,其用意之一,就是想强化写的训练,弥补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说轻写的缺陷,提高有效性。一个学期试下来,希望大家评说一下,为下学期的教研组的工作寻求思路。为了让大家在评说时有个具体的感觉,随此总结发给各位老师二个案例,请各位老师从改进课堂教学主要弊端,提高有效性,来说说预习案可行,还是学案可行,或者其它方案可行,大家不必太关注这二个案例本身的优劣。请老师把评说写在本文档的最后,并请在八月初发给我,谢谢。
(第一个案例)
预先写一写
提高有效性
——《永远执着的美丽》案例研究
泗塘中学
杨志忠
2010-6-16
姓名
杨志忠
学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八(5)
执教时间
2010-4-16
执教课题
《永远执着的美丽》
本年度教科研课题名称
说写并举提高问题化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中的研究点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设计一个预习案,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想一想,预先写一写,旨在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一,朗读,梳理材料,理解“美丽”的含义,感悟其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品位关键语句,理解概述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梳理材料,理解“美丽”的含义,感悟其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品位关键语句,理解概述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
圈划
提问
笔记
讨论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管仲:“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二,
朗读全文(选读)
三,
预习(见附一)
四,
达成教学目标一
1,提问:袁隆平的美丽,美在哪几个方面?
2,指导学生利用预习案,进一步梳理材料,分层,概括。
3,交流确认:
向往学农,纯真的美丽(5~8)
立志务农,奋斗的美丽(9~12)
成就卓著,奉献的美丽(13~15)
好梦水稻,无限的美丽(16~21)
五,
达成教学目标二
1,提问:概述的表达效果?
2,指导学生利用预习案,圈划关键句,讨论交流。
3,认知要点:语言精炼但含义丰富;叙述概括但特征明显。
六,
作业
1,选择文中表达效果很好的概述的句子二例,作简要分析。
2,根据课文内容,以“袁隆平的梦”为题,写300字以上的短文。
附一
永远执着的美丽(预习案)
预习要求:整理材料,理解人物的“美丽”;划出例句,领会表达的效果。
一,
按下面的分段提示,整理和概括材料,试回答袁隆平“美丽”在那几个方面?
1,(5~8节)
2,(9~12节)
3,(13~15节)
4,(16~21节)
二,与《背影》中详细描写父亲买桔子的情景相比较,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从文中划出一个例句,试回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提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
2,提示:前一题,涉及选材,从中可知,本文不长,但写了袁隆平6岁~71岁的漫长的人生经历,而父亲买桔子的情景只写了个把小时内的事,所以主要的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3,
例句:
效果:
课堂片段实录
师:课前下发附一,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案,并明确书写要求,以供投影之用。
生:全部学生完成并上交。
师:查阅学生预习案作业,并选好典型的作业例子,以备课堂使用,其余下发。
……
师:袁隆平究竟“美丽”在何处,让我们先看大家的作业,投影五个例子,边投影,边引导学生再关注文本,判断那个学生的作业更好:内容概括准确,语言表达简要。
生:观看示例,再读课文,圈划词句,思考判断。
师:问,第一方面的归纳谁最好?
生:刘龙棱,语言简练,意思准确。
师生一一议论之。
师:板书
向往学农,纯真的美丽(5~8)
立志务农,奋斗的美丽(9~12)
成就卓著,奉献的美丽(13~15)
好梦水稻,执着的美丽(16~21)
生:笔记,写在书上。
……
教学反思
袁隆平“美丽”在何处?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马上进入回答状态,有三个严重缺陷:
首先,学生面对新课文新问题,没有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问题探究难以充分,教师又限于课时紧张和课堂必须持续的原因,忙着一一使唤学生发言,一个个学生都匆忙应对,偶有一个学生发言正确,就大功告成,这样,多数学生未经深思熟虑,即被教师所谓的引导,生拉硬揪到正确的答案上的,是被正确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失去大多数学生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局限于一问一答,都是靠嘴说的,而且届时学生只能一个在说,其余在听,理论上来看,说和听,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都在思考学习,似乎没有差异,而其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正在说的学生,受到的激励较大,状态积极,然而极大多数在听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影响听的质量,比如说的学生声音太轻,难以听清楚;又比如几个学生都说得东拉西扯或说错,又持续时间较长,听的学生会产生不耐烦心绪,注意力分散;又比如老师常叫好的学生说,有偏爱之嫌疑,惹较差学生不满,点名较差的学生发言,听的学生会感到无聊;又比如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认为听不听无所谓,你老师一时察觉不了,干脆开起小差,等等,总之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会随着不断说的进程而逐渐逞弱。所以,一堂课的重要的问题,如果只靠说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最终只是少数人学习状态积极,少数人有效,多数人可能弱积极甚至消极,再加上第一个原因,有效性失去“人和”的基础,就难以保证。
再者,说,口头语言,不讲究措辞,其严密,准确都难以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平时只注重训练口头语言,到考试时候,却只需书面语言,这样,学与用严重脱节,就会使学生常面临下笔不顺的困境,考卷上辞不达意者比比皆是,有效性大打折扣。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一个预习案,先让学生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写一写,然后在进入回答状态,确实有点效果,学生的思考较为充分也较为深入,所有学生都写,都得到训练,而且,由于此基础,课堂交流更为深入,学生有思考,有比较,有纠错,有判断。如果长此以往,一定会改变上述不良状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课堂的观察和思考,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有时更重要,这是案例研究的另一个意外收获。
(第二个案例)
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八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泗塘中学
王婷婷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进行积累。
2、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能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预计课时:
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在文本中做好圈划)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簌簌
(
)
销声匿迹(
)
纬度(
)
刺槐(
)
连翘(
)
2、
词语解释:
1)
次第开放:
2)
翩然:
3)
孕育:
4)
簌簌:
5)
销声匿迹:
6)
载途:
7)
年年如是:
8)
周而复始:
9)
悬殊:
3、
走近作者:(竺可桢)
。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理清全文思路:
1)(1—3节):
;
2)(4—5节):
;
3)(6—10节):
;
4)(11—12节):
。
2、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指导:关注文本。在课文中用“﹋”划出答案或能概括出答案的语句。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三、合作探究:
1、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顺序一般有哪几种?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试解释。
辅助问题: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对换?
。
2、这篇文章全文都在介绍物候现象,作者原来的题目也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选入教材后,我们看到的题目却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哪一个题目好?为什么?
。
3、(选做一题)
A、重点品读课文的第1、2段,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圈划,说说看这些词语好在何处?
。
B、说明文的语言严谨,准确性是其特点之一,试分析划线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来体会其准确性的特点。
例一: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例二: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
四、拓展延伸:
1、对下列熟悉的古诗句进行填空,看看它们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
1)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
。(季节:
)
2)沾衣欲湿
,吹面不寒
。(季节:
)
3)接天
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季节:
)
4)人间
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季节:
)
2、一课一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②冰雪
化,草木
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
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播禾。”这来看来,花香鸟语,草长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划虚线的横线上选填上恰当的词语;
在实线上依次应填写的词语为
。
2.区别“融化”和“溶化”
。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4.选文运用了生动、准确的语言,请在选文中按要求各摘录一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1)比喻:
;
2)拟人:
;
3)引用:
。
5.选文中第一段写了四季自然景象的变化,试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列对应的季节后的横线上。
春:
;夏:
;秋:
;冬:
。
6.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7.第⑨句在选文第一段中的作用是:
。
(请各老师写一写)
从改进课堂教学主要弊端,提高有效性,来说说预习案可行,还是学案可行,或者其它方案可行,实话实说。大家不必太关注这二个案例本身的优劣。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