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之《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选择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培养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并向着整体概念前进去认识世界整体,从而“造就具有新思想的未来公民”,是兰本达在中国传播“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思想基础。但这卓越的哲学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被遗忘,不仅鲜见于当今小学科学教育学术研究领域,也逐渐被一线实践者淡忘。如今中国及世界的科学技术、社会形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继续应用和发展兰本达教育思想的理由,她的思想本身就是历史规律在教育上的反映,用这样的思想审视近十年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否一致的问题
新课标实验稿中提出“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与此目标应该来说是一致的。但十年课改实践的结果却出现了两个相反的情况,一是演变成孤立地进行探究技能的训练,科学概念的学习被刻意弱化;二是演变成伪探究,机械性地用探究的步骤进行知识传授,且这些知识很多属于事实而不是概念。缺乏科学概念为基,探究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所谓民主能力也只是空有其表。以韦院士为首研制的课标修订版提出“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对这一状况是一个修正,探究与概念的学习融为一体,这与兰本达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寄望于修订版课标的实施,去真正发展学生探求概念并用科学概念去探究世界的能力。
(二)科学概念学习的问题
现行小学科学课程中科学概念的学习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科学概念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实验版课标在行文中,把“科学知识”放到了最末位,在“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后,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下刻意弱化了科学知识的学习。
二是把科学概念与科学事实相混淆。反映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教材上,学习的多是一些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并没有清晰地与科学事实区别开来。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在与加拿大科学教育专家进行交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对我国科学概念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三是整体概念未受关注。兰本达所说的整体概念用当今的词汇来表达就是指那些跨学科概念、大概念(BigIdea)或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不关注整体概念将使学生学习到的概念零散成一盘散沙,课标实验版和教材在弱化知识学习的观念影响下对此的关注是缺乏的,虽然有教材宣称是用统一的概念与过程来开发教材的,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我们看到,修订版课标从跨学科概念和大概念出发,往下分解出众多的小概念供选择学习,相比于课标实验稿,的确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更符合当今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
(三)思维方式的培养问题
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直是困扰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难题。上世纪50年代,就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要“处处培养儿童在事物的联系中来观察事物,这就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辩证的看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相互联系的辩证思维也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对待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被明确提出,并被摆到核心的位置。逻辑思维能力又分为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五项,在自然教材的表述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形式逻辑的训练,印象最深的句式是“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凡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形式逻辑的训练已与辩证逻辑相去甚远,思维方式的培养已出现偏差。
到了本世纪初的课标实验稿,关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是在一个句子中提及:“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但到底形成什么样的“正确思维方式”并不明晰,期待课标修订稿能在思维方式的培养方面做一明确的表述。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无论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如果概念学习弱化而不受重视,学生将失去逻辑的基础,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仅做不好,而且还会出现偏颇和错误。所以,“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的科学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科学教育,还有一类伴随着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系统思维以系统为整体,分析系统中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系统结构,结构体现出的功能,功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立体、动态、综合、全面地对系统进行思考。系统无处不在,人体器官系统、食物链、生态系统、天体系统等等都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系统思维的教育完全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