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培训计划 内容页

滨海一小校本研训项目方案计划

  滨海一小校本研训项目方案计划

  校本研训项目方案(计划)名称:基于生本理念,创设学本课堂

  项目标准学时:16学时拟参训人数:55人

  一、研训目标和研训重点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温教办研〔xxxx〕64号)文件,践行“学本课堂”教学理念,落实“以学为中心”“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研究,立足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坚持教科研面向课堂实际,面向全体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本学期校本研训拟实现以下目标:

  1.强化师德修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师德师风整顿等活动,努力使全体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本,全面践行“学本课堂”教学理念。

  2.更新理论的学习和观念。了解、认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树立创造性地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做好将新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实际行动的思想准备,逐步确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

  3.关注学生学习。通过校本研训更新教师观念,以“学本课堂”为核心,发挥教师个人、教师整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多方面作用,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打造“学本课堂”。

  4.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导,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研究的品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5.做好教科研查漏补缺工作,抓好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注重过程。上个学期不足的,这个学期力争补齐、补足、补优。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这学期我们学校校本研训的主题就是围绕“以生为本,创设学本课堂”展开。

  (一)加强科研引领,营造科研氛围。

  坚持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教”战略,营造以教育改革和课题研究为特色的学校科研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营造课题组内健康、向上、竞争、求实的教科研氛围。教科室负责过程管理,协助课题组老师做好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一系列过程管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尤其要重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因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课堂,因而教师人人都能成为科研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强化“教师人人是研究者”“上课就是研究”的意识,根据所教学科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专项校本研修活动。

  (二)以生为本,提高教研实效。

  1.理论学习。

  (1)德育工作培训

  为了有效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的培养,我校这学期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相关德育工作的培训。邀请专家进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小学班级文化创设》,引导班主任们根据班级的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来建设班级文化,使广大班主任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一步提升我校班主任基本理论素养和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开展研究和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任课教师的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深入课堂。

  教师的学科知识在教师学科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就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这学期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同样围绕“以生为本,创设学本课堂”这一主题。各学科教研组,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选取要研究的学科内容,针对某一学段的学生情况展开主题研讨。

  学校层面这学期将侧重于

  (1)组织专题研讨,加强学段教学衔接。贯穿落实《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承办了区里的“小学数学学科幼小衔接”专题活动,紧接着开展校“小学语文学科的幼小衔接”的专题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对学段衔接的实践探索和创建“学本课堂”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培训。语文学科邀请了专家开展“阅读教学”的一系列引领活动。分别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研究,使教师更加明确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并推荐2名骨干语文教师去名师单位进行跟岗学习。数学学科也邀请了专家开展“以生为本”的系列引领活动,引领老师如何了解学生学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设计数学课,更好地引领老师进行“学本课堂”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