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师德演讲稿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

从初为人师的那一刻起,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所喜欢的呢?有人列举了十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像母亲一样亲切慈祥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富有朝气的老师;潇洒漂亮的的帅男美女老师;风趣幽默、充满爱心的老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有宽容心的老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个老师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因为他有课程智慧,懂得并善于处理教材,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次是因为他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我们老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
唐代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我们作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平时我们都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象蜡烛一样默默燃烧,象春蚕一样无私奉献。
要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学习,真正把握师德的精神实质,以更好地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对《师德新六条》的学习,对良好师德的核心内涵,我有两点重要的感悟,在此与各位共享:
感悟之一:爱岗敬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这是良好师德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的心血,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都说教师像春蚕一样的付出、像蜡烛一样的牺牲,像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样的奉献。无私、奉献,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比如我们这个职业就不像机关干部,也不像商店营业员,下班之后便可以与职业脱钩,我们下班回家之后往往还在上班:备课呀,批改作业呀,家访呀,学习呀,等等。这就是“奉献”。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认为这不应该仅仅是“奉献”,还应该是收获。收获什么呢?收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这不是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基础之上的成功,而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即: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课越上越精彩,开始尝试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这样,我们就开始踏上了一条由一名普通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收获。
其实奉献与收获是一对孪生姐妹,有时仅隔一步之遥。同样两个师范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五年以后,其中一个没有多大明显的进步,而另一个却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李镇西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方向,他表面上工作了三、五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不仅仅是“回顾”、“思考”,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要使我们的奉献有所值,就必须努力做到四个“不停”,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自己能获得职业成功感,唯有如此,我们才会享有职业幸福感和教育的诗意。一个仅凭使命感工作的教师,是很难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诗意的。
感悟之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爱学生的典范,他对学生的爱充满了教育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我们来看看陶先生是怎样爱学生的: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更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的老师从所谓的差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我曾看过一篇教育随笔,一位老师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我班学生宗成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出生一个月,因母亲忍受不了家里赤贫,于是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的生活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爷爷、奶奶,奶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的爷爷肩上,家里真的是一贫如洗。在凄苦孤独中小宗成长到了4岁,却又祸从天降,不幸被人贩子拐卖,吃尽了苦头,直到6岁半才被警方解救回家,被安排到我班读书
开学第一天,他就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不和任何人说话,下课也不离开座位。我走到他的跟前,试图与他交流。但他看见我后就双手紧紧地抱着书包,非常恐惧,全身发抖,以哀伤的眼神告诉我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