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移动》教学反思
教后记本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节学习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容,本节的一个知识点是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学习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时,可以结合我国的“民工流”现象,展示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等,让学生讨论,可以很好地掌握本节的知识。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讨论分析:1、为什么会出现民工流?2、民工流的特点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结论: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行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2、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影响:积极影响:(1)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2)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收入;(3)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消极影响:增加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对于人口流动问题,通过设计几个问题及向学生展示图片,就可以把本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为人们广泛的接受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指导学生自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也是高效课堂模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需要多向立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并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着手让学生动起来,一起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并且完成学习任务。问题设计时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一方面要提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答案的多样化,适当给与解答,教师及时进行纠正讲解,而比较容易掌握的章节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来自己讲解,让学生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