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报告 >> 汇报材料 内容页

用500幅彩图拆解描绘太和殿的建筑细节(图)

本文约253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如果用一句话介绍《太和殿》这本书,可以概括为:500张彩图,拆解描述太和殿的建筑细节……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馆长郑新淼在书序中所说:《太和殿》是一本解读故宫古建筑结构的图鉴——以太和殿为例,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紫禁城建筑,作为对象。 作者在长期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珍贵图片,对地基、柱架、榫卯、斗拱、装饰、梁架、屋面、墙体进行了分析对太和殿的其他建筑结构,以及太和殿的历史、陈设、修缮和保护等进行了解读,向读者展示了太和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本书作者周干博士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曾参与太和殿大修工程。

太和殿作为紫禁城内最大的建筑,其规模和档次无可比拟。 除了其造型宏伟、装饰华丽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斗拱,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九五”寓意着帝王的权威,“九五至尊”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太和殿因其重要性而被誉为“九五至尊”宫殿。

故宫很多建筑都有9个或5个开间,但太和殿有11个开间,这在整个故宫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是这样? 太和殿明代称奉天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面阔9间,进深5间,符合“九五至尊”规定。 不过,太和殿在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五次火灾。 每次大火过后,皇帝都要安排工匠重修太和殿。 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第五次重修后的太和殿。 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施工负责人改变了太和殿的开间数量。 在建筑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开间的数量由原来的9个变成了11个,这样可以使用很多更小的楠木。 而且,独一无二的11个开间也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建造太和殿的主要材料是木材。 明初使用的木材是楠木。 楠木的强度虽与其他木材相近,但具有独特的清香,不怕虫蛀,不怕腐烂,不易变形。 是建造宫殿建筑的极佳材料。 太和殿所用的楠木体型巨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 建造故宫所用的楠木主要产自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 由于楠木数量多、直径大,大多分布在深山老林中。 因此,砍伐之后,首先要解决拔山的问题。 但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天气阴晴不定,水旱水盛,不易把握,部分木材产地在瘴气毒雾的村落故宫太和殿简介,增加了采收和运输的难度。 人们冒险进山采柴,许多人因此丧命。 后人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形容的是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手记》中描述了修复故宫宫殿建筑所需的木材是如何运输的:巨大的木筏用横梁和木材绑在一起,船上装载着木材。 运河上,成千上万计划沿着海岸跋涉的人。 有些人一天只能走五六英里。 像这样的木筏,来自遥远的四川省,运到京城需要两三年……

太和殿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比如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从西安北上攻打北京。 守城的大臣们选择了投降。 崇祯在景山自缢。 李自成在紫禁城武馆登基。 不久,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京郊。 李子成败出城。 离开紫禁城时,按照牛金星的建议,效法西楚霸王,放火烧了阿房宫。 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 事实上,如今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清代重建的。

太和殿也承受了历史的屈辱:1900年5月28日,日、俄、英、法、美、德、奥匈、意大利等八国以“太和殿”名义出兵北京。保护大使馆”。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仓皇西逃。 8月28日,八国联军进驻紫禁城,举行“国际检阅”。 这些来自八个国家的侵略者,身着不同的军装,吹着不同的号角,吹着不同的乐曲,手持着不同颜色的国旗,在只有中国皇帝才能行走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缓缓行进。 炫耀你的力量。 与八权联军一起进入紫禁城的,还有外国使馆人员和记者。 他们和联军登上太和殿的平台,在太和殿前合影留念,在太和殿内为所欲为……

太和殿还见证了民族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下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既然日本宣布投降,就必须举行一个仪式,让全世界共同见证。 结果,在全国建立了 15 个下拉区域。 其中,日本华北方面军向中国第十一战区投降仪式于1945年10月10日在太和殿前举行。巧合的是,故宫的开馆日期也是10月10日。开馆时间受降仪式的结束时间定在10:10。 中方代表是第十一战区的孙连忠将军。 有300多名中国官员和盟军代表。 日本人的代表是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员桃本博中将。 日本将领代表有21人。 当天,太和殿广场约有10万人。 事实上,当天太和门、午门、天安门广场也是人山人海。 投降仪式开始。 首先,景山号角吹响,会场鸣放礼炮,全体员工默哀,缅怀抗战中牺牲的烈士。 随后,孙连仲将军走出太和殿,进入受降仪式现场,也就是太和殿前。 随后,根本博等21人从昭德门进入受降仪式现场。 孙连仲将军命令根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一式三份。 根本房在投降书上签字后,呈给了孙连仲将军。 孙连仲将军签署了“同意受降”的意见。

随后,根本博一行交出佩刀离开会场——部分佩刀现保存于国立博物馆。 这时,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 与此同时,一架盟军B52轰炸机从太和殿广场上空飞过。 军乐齐鸣,全体官兵向国旗敬礼。 孙连仲将军带领将领们走进太和殿,大家开香槟,共同庆祝这一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10时35分,受降仪式结束。 整个仪式虽然只有25分钟故宫太和殿简介,但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广场上的人们情绪激动,久久不愿离去。 孙连仲将军走出会场,所到之处,民众欢呼……

2006年至2008年,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修。 这是太和殿自1697年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此次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内容包括:拆除屋顶的瓦面,更换腐朽的椽子和望板,以及重新铺设瓷砖; 补充了部分缺失的斗拱组件; 修补松动墙体,对部分剥落的墙皮重新抹灰; 检查与墙相交的柱子,用传统方法替换柱根腐烂的位置; 松动,移位的平台基石被修复并恢复原位; 外檐重新粉刷油彩等,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就是2008年大修完成后的样子。用周干的话来说,太和殿的大修体现了能力和水平当代中国古建筑保护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

《太和殿》

周干珠

文静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结尾

延伸阅读

书画鉴赏 | 吴山明:画家的心永远是温暖的

本文图片选自《太和殿》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