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就是陈世峰
陈世峰是犯罪嫌疑人,刘鑫和江歌都是受害人。 从常识来看,刘鑫和江秋莲有着共同的目标,应该团结起来,追求真理,捍卫自己的权利。 然而现实是,两人一直不和,舆论被带入“沟壑”,失去焦点。 这与所讨论的问题不一致。 这与设定有关,也与缺乏基本事实有关。
据报道,陈世峰谋杀江歌一案将于当地时间12月11日至15日在东京地方法院公开审理,江母亲将继续留在东京直至审判结束。 也许到那时更多的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现在我们不禁要问,陈世峰为何疯狂杀害前女友的闺蜜?
能够去日本留学,说明陈世峰并不是一个“废物”。 华侨大学回应显示,陈世峰2009年就读于华侨大学中文学院,“2013年毕业,随后前往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 “在学校期间,陈世峰与同学发生争执,经老师批评教育,双方达成和解,陈世峰当面向对方道歉。” 由此不难理解,陈世峰并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当志愿者; 他也不是一个恶人,否则他不会向与他发生争执的人道歉。
那么江歌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个年轻人为何如此残忍,以至于杀人呢? 最近几天有一条新闻被忽视了。 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三中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内被刺26刀身亡。 行凶者是包芳带领的实验班16岁学生罗军。 罗军平时成绩很好,多次名列全班第一。
是什么让这个 16 岁男孩用弹簧刀刺伤了他的老师? 对比这两起事件,我们不禁心情沉重。 无论是陈世峰还是罗军,他们害人害己江歌事件的来龙去脉,他们自毁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象?
最难忘的就是陈世峰,而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沉沦的诱因。 如果不能深入剖析陈世峰极端人格的产生过程,更多的无辜者将被“陪葬”。
江歌案不能仅从法律角度看待
江歌杀人案是不折不扣的刑事案件,必须在法治基础上讨论。 例如,陈世峰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 再比如刘鑫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不承担刑事责任,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受到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赔偿。 无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赔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赔偿。 根据这个规定,刘鑫是否应该补偿江歌的家人呢?
江歌案不仅涉及法律,还涉及社会学、家庭教育等。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与刘鑫、江歌是同乡。 她感叹道:“我是即墨人,所以很理解江歌的母亲,也很理解刘欣一家为什么会这样。他们都说齐鲁是礼仪之地。可惜的是,现阶段,民风不古,刘鑫的家庭观念在农村确实很普遍……”这样的话颇为沉重。
与刘鑫相比,江歌无疑拥有一颗侠义之心。 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善良、大方、正义感强; 与刘鑫相比,让人大失所望。 与其说刘鑫自己有问题,不如说她的家人有问题。 这种家庭观念在农村真的很普遍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庭观念?
江歌杀人案,请等待真相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好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持匕首杀害。 一年后,当江歌杀人案即将开庭审理时,为了请求日本法院判处陈世峰死刑,2017年11月12日下午,江歌的母亲江秋莲和众多中国学生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在东京池袋西口公园征求公众签名支持。 。
闺蜜刘鑫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大量她和江歌(右)的照片。
急于表明立场是有风险的
如今在日本,江秋莲正在努力寻找真相、追求正义。 在中国,很多网友都在为江歌杀人案争论不休。 他们意见很多,情绪激烈,也不乏带有浓重火药味的强烈批评。 遗憾的是,因观点冲突引发人身攻击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朋友因观点相反而闹翻,甚至有人调侃“朋友圈又开战了”。
比意见冲突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判断完全基于不清楚的事实甚至谬误。 不难想象这样的判断有多么有价值。 不用说,有些评论者在写文章时,采用自我拼接材料,对我有利的就用,对我不利的就舍弃。 他们甚至故意变得选择性失明,并使用这些材料作为论据,尽管他们知道这些材料不可靠。 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
在事实不清、有效材料过于粗糙的前提下,过于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存在道德风险。 正如有人所说,“观点太多,事实太少;价值太多,价值太少;唾液太多,胃酸太少,是困扰我国舆论生态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 热点话题一出现,人们就踊跃发声,成为舆论场上的一道风景。 说话没有错,没有人有权力限制公开言论,但如果操之过急,就无法保证讲话的质量; 如果太仓促地表态,难免会陷入“陷阱”。
例如,有文章称“江歌的身体还很冷,但刘鑫却高兴地参加了聚会”,并有照片为证。 事实是,那是一张裁剪过的老照片,照片上有刘鑫和江歌。 江歌脸色打了马赛克,然后又说刘鑫兴高采烈,这显然是歪曲事实。 再比如,很多人指责刘鑫“换新发型、换新头像、做出剪刀手手势”,过于严厉。 即使父母去世,孩子仍然有理发的权利。
江歌妈妈的“偏执”值得尊重
有法人认为,江秋莲公开刘鑫家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从法律上来说,当然是事实,但对于一个悲痛万分、想带着女儿离开的受害人来说,她还在乎是否违法吗?
与其指责江秋莲违法,不如问问她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刘鑫和他的家人表现出一点人性,至少对江秋莲有一些同情,江秋莲还会采取非理性的措施吗?
了解江歌背景的人都应该明白江歌是江秋莲和她奶奶的命脉的基本事实。 江歌的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 江歌与母亲、祖母相依为命。 江秋莲努力工作,倾尽全力支持江歌的教育事业。 然而,就在江歌即将学业有成之际,江歌却意外身亡,险些害死了江秋莲和母亲。 只有她知道,江秋莲在讨回公道的路上,遭受了多少折磨。 天塌了一大半还要求江秋莲理智,是不是有点残忍?
毋庸讳言,刘鑫对江歌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江歌被害后,他是否表现出了足够的善意呢? 刘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陈世峰)来看我,我三叔(江歌)为我打架,这让他很生气。如果我知道是陈世峰,我就算出去我也会出去。”我冒着生命危险,但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是他,所以我真的不敢出去。
不知道所谓的“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是陈世峰”是不是在撒谎,但就连刘鑫也承认,江歌是为了她而奋斗的。 在此背景下,江歌在一定程度上为刘鑫而死。 如果刘鑫还有点起码的人性,他就该把江秋莲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吧? 但她的表现又如何呢? 因此,网友们对刘鑫的谴责,要么是出于义愤,要么是出于正义的焦虑。 刘鑫应该承受舆论的压力。 再说了,这个压力能和江歌所受的暴力相比吗?
不要轻视舆论(媒体)的审判
在这起事件中,有人认为一些媒体的表现不讨好,有被媒体评判的嫌疑。 是媒体受审判还是媒体受审判? 目前,最该责怪的不是媒体审判,而是为什么这起事件的基本事实如此匮乏?
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法学教授罗培新表示,基于(刘鑫及其家人)“如果再传出这样的消息,我将停止协助警方”等攻击”和“你女儿命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性话语和舆论批评也是他应得的代价。 网络压力本质上是极端的,但这次事件中的大多数人只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最基本的善意。 这是真的!
《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发表文章称,批评性报道去哪儿了? 同样的逻辑,为什么像江歌杀人案这样的事件,信息呈现得那么不完整呢? 比如,目前公众甚至不知道陈世峰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 这类学科不乏“趣点”,也不乏可深入探究的价值。 但相关信息并不完整。 恐怕不仅仅与日本发生的事情有关。 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探索真理的兴趣和能力呢?
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细节上,停留在不完整的信息上,然后不耐烦地发表评论,无疑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事件的信息呈现得越充分,公众的知情权就越得到满足,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至少不会太偏颇),从公众身上衍生的价值就越丰富事件。 但可以说,真相不会等到水落石出,它是自下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