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很多次,而问题下的大部分答案要么相当于米价,要么相当于购买力,要么纠结于饥荒年。
之前我问民国时期大概相当于今天多少大洋,下面的答案都是校长领多少,教育部长领多少,县令领多少。收到,以及教员收到了多少。正如我所说,用大米价格的波动来衡量白银的价值是荒谬的。不能把人民币和古代购买房产、田地的成本比较,也不能脱离群众,只指上流社会的收入。做出决定,否则这个结论一定是极其荒谬的。
有一种很简单粗暴但又很准确很有效的方法来表示一两银子和一银元多少钱:
基层工人和勉强维持衣食的老百姓的月收入(银两、硬币、布、银元)=当前的基层工人和勉强维持衣食的老百姓的月收入和服装(人民币)
例如:
民国初年,清华大学外教麦迪登对北京最普通居民的收入进行了调查。其中,1918年北京居民的最低收入是每月1.66银元,也就是每月只有一六块钱。
民国初年,北京最普通、最底层的员工有住处,但生活十分艰难。月收入1.6元。
民国初年,北京段府的佣人、工地的工人、饭店的工作人员,每个月的收入大约是2大洋。
所以,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民国初年,2大洋在今天约3000元,即1大洋等于今天的1500元。
这既不是相当于米价的300元,也不是相当于肉价的800元。自上世纪末以来,农业已实现机械化三吨人民币是多少钱,化肥等材料应运而生。价值可以说是低的。亩产是古代的十倍,稻米的价格也没有古代那么高。古代各种肉禽和猪的养殖,都不能与现在的所有制相比。其他的东西,比如能买驴不能吃,盖房子不能吃肉,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靠最底层的人(那是什么人口)的收入是可靠的,也可以回溯到当时的某个东西的价值,而不是用一个具体的东西去检测每个月底层的收入。于是,你再回去一查,发现在民国初期,两大洋可以买一张桌子等婚宴。现在普通婚宴要一两千,高档婚宴要三千左右。民国初年,800银元在北京买套房,相当于2017年的120万元,不算便宜,但和现在的房价相比,对我奶奶家来说真的便宜了。推而广之,在 1925 年以前的民国,当时货币还没有动荡,
= 1930 年的 8 个大洋
= 1980年的15元
= 1990年的50元
= 2000年350元
= 2010年900元
= 2017年1500元
(均按基层员工最低生活工资折算)
有人问,过去30到40年,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增加了多少倍。答案很明显,100 次。1980 年的一美元等于今天的一百美元。这从侧面证明,你赚的钱存银行里的钱会不会贬值,国家会印发多少货币来稀释你之前存的钱?
这都是根据底层工人和县城居民的月收入来计算的,而月收入直接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物价。到现在为止,底层工人、佣兵、仆人和服务员也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任何时期,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货币多少。
我曾经写过一个答案,专门比较银两和人民币。例如,清朝有的时期,县工每月一两或四块钱,有的只拿八块钱,而京城和大城市的仆役、杂工、服务人员每月两两。《红楼梦》中的强大女仆也是这个收入。可见,明清时期的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当今大多数底层人半个月的收入。古人月收入2两白银,1980年30元,2000年700元,2017年3000元。而民间常用文钱定居,一千文等于一两白银,然后货币贬值,一两白银等于一,7800文,私工收入也涨了,但真的涨了吗?还是要根据潜在的月收入来确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根据某物的价格来确定收入的多少。
例如,康熙年间,肉价维持在三分钱,即每磅(590克)0.03两白银。按照底层群众的月收入计算,这是每磅猪肉38元。现在才十块钱。对于村民来说,今天的月收入相当于1200元左右。瞬间就能明白古人一年四季吃肉有多难,为什么不愿意买肉。而且以一斤猪肉三毛钱换算现在的肉价,然后计算出多少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人们的收入水平,这绝对是荒谬的。
在古代,制盐和运输盐比现在更加困难。2017年每斤5毛钱三吨人民币是多少钱,折合0.05两,折合人民币75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个时候,如果你读了《游黔川滇》,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地的穷人根本吃不到盐,最多也只能尝到一点点大盐的味道。. 并且不能根据当时的盐价来推算汇率。
北宋末期农村人一天挣100文,每月挣3000文(3升),折合人民币2000元,一文相当于现在的六七毛钱。三分之二的上级给钱,三分之二给东西,这也是无奈之举。北宋军人的平均工资是一天130元,而南宋一天能拿到500多块钱。
北宋城小吃15元一份,现在15元左右,是鸡杂汤的价格。还有凉粉,10元一碗。
总之,根据底层人的日收入或月收入,以及今天底层人的日收入或月收入,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甚至现代人的食物、肉类、食物等所有需求。以及服装、住宿、房产、婚丧嫁娶、就业等。买卖物品的价格是最合理的。这样算来,饥荒年粮价飞涨,价格昂贵,马上就会出现。人们一年一次都不愿意吃肉的心理也可以立即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