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蕊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有了新身份!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中国航天报》创刊仪式上正式公布了2020年三位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航天器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从一个天真俏皮的小女孩航天员刘洋处理结果,到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用了15年。
期间,她历经重重选择,突破层层限制,终于得以与两位战友一起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飞入浩瀚太空。
如今,太空之旅已经过去了8年,没有任务的刘洋每天都在做着很简单的事情——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飞行……
1680小时
其实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她也从未想过自己会飞上蓝天太空。
小时候,刘洋有很多理想——医生、律师、白领美女……直到高三那年,中国空军在河南省郑州市首次招收女飞行员,她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那时,刘洋学习成绩优异,是一颗考上重点大学的“好苗子”。再加上她的视力很好,身高也符合标准。班主任觉得机会太难得了,就给刘洋报了名。没想到,刘洋一路走来,成为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她也是郑州第一位考上的女飞行员。
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但刘洋从来没有娇气过。为了早日飞上蓝天,身体素质差的她流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
每天晨练,别人跑5公里,刘洋跑7公里,风雪不停。第一次随军野营,她的脚底起了水泡,但她倔强,宁愿一步一步往前走,也不愿上“医疗车”。经过70多公里的训练,她脚上的水泡都连成一片,医生不得不把她脚底的皮全部切除。
在航校学习的四年,充满了辛劳和汗水。坚强的刘洋从来没有向父母哭过,更没有让他们来看她。
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优秀学员,被分配到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广空空军某师。女飞行员。
翱翔蓝天的女飞行员,看似英姿飒爽,实则充满风险挑战。
2002年9月的一天,刘洋驾驶战鹰进行了俗称“盲飞”的仪表飞行。飞机刚离开地面,她就下达了“收起落架”的命令,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鲜血喷洒在挡风玻璃上,驾驶舱内顿时弥漫着一股焦味。
关键时刻,刘洋表现出了难得的冷静。她集中精力保持体型,与机组人员密切配合,在能见度不足2公里时实施紧急迫降。成功降落后,她查看了一下,发现飞机撞上了18只信鸽,其中两只被吸进了进气口。呼吸道。抢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1680小时安全飞行,是刘洋在蓝天书写的傲人历史。
我的限制是 5 分钟
2009年,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悄然启动,空前准备招收女航天员。
此前,中国航天员都是男性,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亲和力有利于航天员长期飞行任务。同时,空间环境下女性生理和心理的评估和数据积累也是载人航天的重要研究内容。出于这个原因,宇航员研究和培训中心将女宇航员纳入了选择范围。
经过层层选拔,技艺开朗的刘洋和另一名女飞行员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组成了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
在空间环境中,“男女平等”,空间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受到区别对待。进入航天员大队后,刘洋与男航天员一起挑战极限,日复一日负重前行。
例如转椅训练,以增强宇航员的前庭功能(身体平衡系统)。这种“极度刺激的运动”,普通人连1分钟都无法忍受,但宇航员需要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
第一次在转椅上练习,坚持了5分钟,刘洋开始大汗淋漓,头晕恶心。老师曾经提醒过大家,一旦发生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坐上转椅时,就会有条件反射。
为了转移注意力,刘洋强迫自己想象自己站在海边看日落看海浪。第一次她挺过来了,第二次就好多了。在那之后,她每次都变得更好。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她终于冲破了这个难关。
又如提高宇航员抗超载能力的离心机训练计划。当火箭升空和航天器返回时,宇航员需要承受巨大的过载(即加速度)。当机械臂高速旋转的时候,人体感觉就像被一块巨石压着,根本动弹不得。液体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无法正常流向大脑。大脑缺氧几秒钟就会出现“黑视”,甚至失明。在训练过程中,宇航员要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动作来保证大脑的充足供血。
一次次的磨练,一次次的磨难。像男宇航员一样,刘洋可以承受8个“G”的超载,相当于自身体重8倍的重量压在身上,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正常运转。
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努力,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进入航天大队的两年时间里,刘洋圆满完成了数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她入选“神九”剧组,代号03。
刘洋此次“太空”工作的内容涉及航天医学、人体工程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数十项。对于一名进入航天大队的“新兵”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了尽快掌握训练内容,赶上景海鹏和刘旺两位学长,刘洋只好更加努力,更加努力。她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甚至三天,专心学习训练。此时的她,心中只有“为祖国上太空”的信念。
“神女本该安然无恙航天员刘洋处理结果,世人本该为之震惊。”
2012年6月15日,《深圳九号》发射前一天下午,刘洋、景海鹏、刘旺身着蓝色宇航服首次正式亮相。
与两位男宇航员相比,刘洋更受外界关注。她每一次敬礼和发言,都会引来格外密集的快门声和更热烈的掌声。
聚光灯下,刘洋从容自信。“能有机会代表中国亿万女性,是我的荣幸……当飞行员的时候,我在天上飞,现在当宇航员,我要在太空飞翔,它将飞得更高更远。”
次日,在发射前的欢送仪式上,三位宇航员身着厚重的白色宇航服再次出现在所有媒体面前。在盛装打扮、喊着口号的送行人群面前,刘洋似乎笑得更灿烂了。
“神女本应安然无恙,世人本应震惊。” 随着《深圳九号》的成功开播,刘洋将中国女性的笑容带上了太空。
在太空中,三名航天员执行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手动交会对接期间刘洋主要负责监测和保障。此外,她还要完成科学实验任务。
经过13天的太空飞行,刘洋和队友于6月19日安全返回地面,圆满完成太空之旅。当刘洋满脸笑容地走出神舟九号再入舱并向人们挥手致意时,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中国第一飞行少女”,完成任务后,刘洋回归之前的模式,积极与航天大队的战友们一起参加训练,学习相关知识,熟悉飞行手册,了解实验过程和内容,并担任值班飞控,提供地面技术支持。对于未来的空间站任务,她还详细研究了载人航天环境对宇航员的情绪影响。
“我们还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一样,技术更新也很快,我们要学习新的东西,巩固过去的东西。”
这样的生活虽然很乏味,但都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近年来,宇航员刘洋有了新的身份。2013年,她被中华儿女评选为年度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In 2016, she was elected as the part-time vice-chairman of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有时,她也会去高校和机构讲学,讲述自己的故事。
虽然距离“上天”已经9年,但当刘洋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太空之旅”时,她非常感谢自己选择的职业,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岗位为她找到了这样的太空体验。人的情感会被强烈放大——亲情、友情、家国都会被无限放大;名利、得失、恩怨,都会无限减少。”
回来后,刘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航天风险的话题。主持人问:“你有没有做好不回来的心理准备?” 刘洋眼神坚定,果断回答:“一去不复返,就再也回不来了。”
看似简单的十个字,表达了每一位中国航天员对使命的态度。
自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以来,已有11、14名中国航天员先后飞入太空,巡航68天,绕地球飞行1000余圈,飞行里程超过4600万公里,开创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先河。探索太空。新的奇迹。他们在太空中的一小步,是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载人航天是一项空前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贡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 从实验室到各个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海洋上的远望调查船,处处都有航天员攻坚克难的足迹,挥洒着航天员攀登的汗水。
与大家熟知的杨利伟、刘洋、景海鹏相比,一直默默无闻的宇航员还有很多。他们毕生致力于为民族航天事业奋斗,完成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这就是飞入太空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嘉欢欢微信
注意“欢欢”可以加入欢欢家族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