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报告 >> 汇报材料 内容页

【蒙古记忆】唐诗的时候,可能背诵的第一首诗就是

初接触唐诗,我们背诵的第一首诗可能就是《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桓。王之焕的诗只有六首,收录于《全唐诗》。《唐诗三百首》收录两首诗,分别是《登关雀楼》和《凉州词》。

边疆诗人

边疆诗人是指古代写边疆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风土人情,反映边塞的战乱和军旅生活。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是王之桓、岑参、高适和王昌龄。

王之桓(688—742),字季龄,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因王之桓是家中的第四子,纪在古时兄弟排行中排行第四,故字为纪令。

王志焕蜡像

《登鹳雀楼》赏析

爬上鹳塔

【唐】王之桓

日出山头,黄河入海。

要想见千里之外,就得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的传说

关雀楼旧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境内。相传,它的名字来源于居住在这里的一只鹳。它面临中条山,俯瞰黄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许多文人墨客曾到过关雀楼并赋诗作文,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桓的《登关雀楼》。

爬上鹳塔

欣赏

日出山头,黄河入海。

诗人登上冠雀楼时,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夕阳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眼前的夕阳与群山交相辉映的景象,蔚为壮观。关雀楼下,黄河奔腾东奔。在诗人的视野范围内,他看不到黄海流入大海,但诗人却用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着黄海流入大海的样子。第一句夕阳缓缓落下,这是一个真实的描写。第二句,想象黄河入海的景象,又是虚构的。一实一虚,一慢一快,一近一远,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当时所见的画面。

要想见千里之外,就得更上一层楼。

写完风景,诗人突然换了个角度。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美景,就需要上到另一层楼,看更远的地方。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人倍感振奋。后人常将唐诗与宋词相提并论。唐诗通常更多的是抒情,而宋词往往充满哲理。做一个有哲理的陈述,自然而然地从风景过渡到哲理。

日落时的鹳塔

这首诗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全诗两副对联。

绝句只有两联,两联都用对联,可能使一首诗显得死板,或者因为要全部对联,反而显得零碎。但《登鹳雀楼》两联对峙,立意高远,文采飞扬,使全诗显得厚重有力。上联用正名对,正好相反,很工整。下联用流水对,两首诗之间有递进关系,也很流畅。可见诗人运用对偶的技巧是十分成熟的。

凉州话

【唐】王之桓

黄河远在白云之上,孤城万仞山。

何以竹笛怨柳,春风未度关。

玉门关

《凉州词》是一首乐府诗,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在这首曲子中,出现了许多塞外边塞的标志,如古城、羌地、玉门关等。这部《凉州词》有不同的版本,而且不止一个版本。以下示例显示了具有更多变体的版本。

“黄沙直上白云,万仞山孤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

古代很多文字都是手写的,“沙”和“河”的写法有些相似。塞外黄沙绵延,大风时常将黄沙吹起,直冲云霄。这种场面在边塞要塞里很常见。再加上玉门关远离黄河,若有黄河之水滋养王之涣的边塞诗,边关就不会成为苦寒之地。“黄沙直上”可能是原文。译文还有其他版本,其中最后一句是“春光”而不是“春风”。在临摹古诗词散文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原文有所出入。

欣赏

黄河远在白云之上,孤城万仞山。

从文采上看,黄河胜过黄沙。西北大漠漫漫黄沙的景象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据黄沙了解王之涣的边塞诗,边塞处狂风大作,卷起黄沙直冲云霄。“壬”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壬约等于七八尺。万仞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意思是山高极了。在这些群山之中有一座孤城,是塞外将士的堡垒。诗人描写这些边陲景象,为下文做铺垫。

玉门关遗址

何以竹笛怨柳,春风未度关。

羌笛是羌族发明的一种短笛。笛声深沉凄凉。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凄婉曲调,不禁激起正夫的离别之愁。古时,人们在告别的时候,折一根柳枝送给即将离去的人,以示告别。人迹罕至的边陲,将士驻扎在苦寒之地,玉门关外,春风未吹,杨柳未绿。即使送别朋友,也不能折断柳枝表示不舍。

玉门关的位置

深度解读

明代诗词评论家杨慎在《升安诗话》中评价道:“此诗曰风姿不如边塞,所谓君门远万里。 “ 诗中的“春风”比喻帝王之恩,柳暗花明比喻守边的将士。诗人表面上想表达的是玉门关外不能吹暖春风,关外柳不能绿。其实,诗人想说的是,皇帝的恩宠,很难传到玉门关外,也很难传到关外的将士。所以诗的最后两句是讽刺,讽刺皇帝'

这首诗既表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恢弘大气,又抒发了边塞将士对故乡的怀念。最后,增强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使《凉州词》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头羊。

TAG标签: 黄河唐诗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