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独家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摘录部分内容,揭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如何轮班工作、常委会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会议程序。常务委员会作出集体决定等。
在中国,领导人必须至少跨越两个重要的政治步骤才能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一步是担任党的省委书记;二是做好党的领导集体成员的主要助手工作。主要培养岗位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体制”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毛泽东在考虑设立中央领导机构时,提出增设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提出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应共同组成委员会。,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
1959年后,毛泽东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他提出了分为“一线”和“二线”的主张,其中他自己退居“二线”。随着毛泽东执政时间的延长和个人威信的不断提高,集体领导成为个人的“最高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政治局常委沦为“办公室”传达和贯彻毛泽东的个人指示。
“文化大革命”后,华国锋、邓小平恢复了中央集体领导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中央只有总书记一人,不再设主席、副主席。
十四届一中全会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作出重大改革:
一是正式建立以政治局常委为核心的“一权制”结构,不仅定期召开会议,而且真正成为集体领导和决策的核心;
二是按照党中央和邓小平的决策部署,实行党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此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形成了年龄梯队。十四届一中全会后的20年里,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度”逐步巩固和完善。大致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机制,二步是中共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九常委机制。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政治局常委如何交班
中共新一届中央集体领导人或集体接班人的选择,既不是像西方国家元首那样一举上台的“空降兵”,也不是像王洪文这样的“火箭式”新政治人物。 “文化大革命”中的明星。上台是典型的“循序渐进”方式七大常委分工,至少要跨过两个重要的政治步骤,才能成为中央领导班子的一员。
第一步是担任省委书记。在治国之前,他首先要接受治省的训练和考验。
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1个,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以6000万人口作为一个大国的标准,那么中国至少有8个省份的人口在6000万或接近6000万。除了军事和外交,治理一个省就像治理一个世界强国。担任省委书记,积累和拥有了长期的地方治理经验。这一步是他们成为中央领导人所需要的信息、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加速积累期”。
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有7人,其中5人曾任省委、直辖市委书记,分别占71.4%、85.7%其中有地方和省级工作经验。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中,有6人曾任省委、直辖市委书记,占66.7%,77.8%有地方职务和省内工作经验。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
第二步,担任党的领导班子成员的主要助手,也是“集体交接”的过渡期。本级主要培养岗位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要助理职务委员会。
统计数据显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进入本届常委会之前接受“二阶梯”培训的时长呈现出逐届增加的趋势。
在这个政治层面,即使是那些仍然担任省委书记的政治局成员,也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分享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做出重大决策。这就像他们的“实践期”和“准备期”,充分接受治党治国艺术的“强化训练”,为日后集体接班做各种政治准备。
同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对他们起到了引导作用,使他们能够尽快完成从地方领导到中央领导的转变;检查,“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歧视和政治敏锐度”。
一般情况下,只有完成前两个政治步骤,才能正式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之一。
最后一个环节是政治交接,主要体现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例如,胡锦涛担任中共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直接负责起草十六大报告。已成为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治党治国治军的路线和纲领。这实际上完成了政治接班人的任务,从而保证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不会因领导人更替而改变。
常委会如何配合调查
十六届一中全会以来,代表党和国家主要机构的九名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产生。以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例七大常委分工,9名常委之间的沟通、协商、协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常委个人之间的协作关系通常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实现的。
各常委所代表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由各机构党组向中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研究重大决策。例如,以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代表的中央机构有八个,即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每一位常委不仅代表个人发表意见,还代表各个机构发表重要意见。一旦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集体决定,各机构必须照办。各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将决定传达给所在机构(党组),按分工负责。所有机构都必须效仿。各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将决定传达给所在机构(党组),按分工负责。所有机构都必须效仿。各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将决定传达给所在机构(党组),按分工负责。
毛泽东率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92年,84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则,推进了改革开放;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次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237次,人均34次。
第十六届政治局常委继承了第十五届政治局常委的传统。五年来,9名常委先后到全国各地调研352次,人均39次。从2011年10月到2011年8月,不到四年时间,国内检查调查次数达到386次,人均43次。
调查研究还体现在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以2003年非典为例。那一年,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九人中有八人到当地调研非典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次数达到了19次。
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利用出国访问,开展国际考察研究。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出国224次,人均出国32次。其中,总统的访问次数最多。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出国219次。
此外,领导人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共召开31次会议,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共召开28次会议。
常委会如何决策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共政治决策机制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决策制度化阶段,是民主集中制较好实施的阶段。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5年)是决策系统严重受损的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个人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凸显,其他领导成员的作用下降。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去制度化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断被削弱甚至破坏。
第四阶段(1977年至1991年)是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建阶段。邓小平提出,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是集体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深化阶段。江泽民提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审议、会议决定”的决策原则。
以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例,集体决策机制运行情况如下。国家决策体系分为“外脑”和“内脑”:“外脑”由群众、国内外智库(主要是国内智库)和四套地方团队(主要是在省级,包括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而内脑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为中心,包括国务院、全国人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一是党中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工作规则,中央集体决策机制进入巩固和统一阶段。改进。2004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中央政治局向全体会议报告工作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向中央政治局汇报,听取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还于每年9月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总结上一年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二是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庆红明确提出:在党委内部,书记是“班长”,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决定。“集体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不个别决定重大问题”。
三是完善重大决策制度和程序,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机制。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群众智慧,使决策真正落到实处。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上。
四是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功能,就重大问题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 ——首次制定过程,并就决定执行前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
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
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正案;对国家领导人的建议;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一些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及其他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
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受命有关部门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230余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主持会议74次。五是主动听取专家意见,发挥各类智库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专家、智库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经常为国家决策提供专业的咨询研究。
历届政治局常委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