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河全图》
清康熙(1703-1722),纸上画,无标刻度,一卷,28x17.5厘米。这幅地图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民意组,使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描绘了从北京到北部钱塘江沿途的交通道路、船闸、水坝和城市。图片附有运河的完整地图。济宁、临清和淮安周边地区特别详细,沿途有湖泊、桥梁、水闸和水坝,注释较少的中国地图。整
张地图五颜六色,画得整整齐齐,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地图。北京具有象征意义,宫殿群被吉祥的云彩包围。沿途使用整齐的方墙符号来代表城市,大门建筑和桥梁(石头或木材)的纹理一目了然,色彩组合明亮醒目。
在整体和部分的很多地方,这幅地图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收藏的“运河地图”基本相同,尤其是在青口地区,运河及周边堤道中的毛头、二、三、四坝、闸坝等基本相同, 而天飞锁也是在陆地上画的。略有不同的是,弗里尔收藏图中的“五孔桥闸”在《运河全图》中标注为“新河”,在《运河全图》中标注的“腰部铺路工”标记为“腰部铺路工”,中庄锁附近的标记也略有不同。
简而言之,《运河全图》中的运河画
“更详细,而弗里尔藏图所描绘的黄河部分并未反映在《运河全图》中。在地图的精美和装饰性绘图方面,“运河全图”更好。
《运河全图》中青口地区出现“桃庄导流河”二字,应反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后的情况;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魏升格为天津州,地图上出现了“天津魏”二字,地图中的“怡贞县”因避而未改名,所以是在雍正朝之前,所以推断这幅地图应该画在1703年至1722年之间。康熙四
十二年左右出现了大量的运河地图,大概与康熙帝年第四次“南阅江”有关。康熙亲自看望河工,请河部长们画一幅河图,南巡时,河图与实际情况交叉参考。
2.”
京杭道里地图“[图5]。
[图4] 部分《京杭云岛图》
[图5] 部分《京杭道里图》
清中,绢画,比例不标,长卷,长78.5厘米,宽1783.6厘米。这幅画采用平坦立面的鸟瞰图像组合,描绘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山、河、桥、船、村等城市的地理风光。
图中所示的城市被城墙包围,被城门、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和护城河包围。山呈青色。
这条河描绘了帆船,帆高,充满力量。此外,地图上还显示人们经过桥,或骑马驰骋,或驾驶驴车,充满生机。
从书中提供的第二幅地图可以看出,它描绘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紫禁城、城墙和南面的国城,以及城的南北中轴线、三殿建筑、天守阁、马面都清晰地列在地图上。北京以东应该是通州城,紧靠运河,航运繁忙。图中,通州市西墙规则,而运河附近的东墙相对不规则,这是商业影响下自由发展的结果。
整个地图色彩鲜艳,绘画生动细腻,采用传统山水画写实画法。特别特别的是,在这两幅图像中没有发现文本注释。这幅运河地图是地图和绘画相结合的,其实际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航道图或水运图,是整个运河地图中的特殊性和观赏性之一。
该地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收录于中国测绘学会编纂的《中国古代地图珍藏》,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202-205页。
3. “全程交通路线图”
乾隆和嘉庆时期(1786-1805)作,纸上,长31厘米,宽945厘米,比例无标示。这幅地图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绘制,描绘了岳阳下方的长江、京杭大运河以及从淮安到徐州的黄河。
这
沿水道的县象征性地用更规则的方形墙代表它们。北京城被吉祥的云彩包围,可以看到城墙和门楼。整个地图是纯色的。长
卷从右向左打开,长江从靖江段和岳州首府开始出现,一直到入海口。地图重点标注了长江中的沙洲、滩涂、异头及支流、湖泊,应该与长江的航行有关。地图的这一部分是以长江南岸为背景的,并没有过多考虑实际位置。长江段地图上黄贴较多,文字注释较多,详细标注了长江沿线各州县之间的水路;提及淮安运河沿线水闸、坝的名称和间距,记录沿途支流的源头和湖区。此外,还有几处重要文化建筑和名人事迹的记载,体现了地图的历史阅读功能,如“南康市,在濮阳湖,周连熙先生曾经在这里任职,现在政府西部有爱莲池遗址”。白鹿洞二十五里外有一所书院。黄河用黄色表示
,黄河用黄色表示
徐、吕尔宏、邶苏运河有更详细的文字注释,黄河和运河同时出现在淮安段与徐州的地图上。
大运河与钱塘江南岸绍兴省的长江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以运河东岸为顶端,对具体方向的关注较少。大运河与从绍兴到镇江的长江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云岛沿线的苏州、杭州的相关内容相当详细,地图上呈现了两城周边的著名景点。江南运河从杭州到镇江府的一段在地图上主要表示为一座桥梁。淮运河段水利工程较多,淮安段周边有大量文字笔记,水利工程密集。中河段主要有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中游河的开挖情况。地图聚焦运河山东段,沿途水闸大坝,密密麻麻,无愧于“锁河”之称。从临清出发,进入以渭河为水源的运河段,该段到达天津海口,沿途主要引城镇。
关于年龄的确定。“仪征县”的出现表明它是雍正元年以后绘制的,地图上出现的“宁”字没有改写,避开道光皇帝兴宁,所以应该是在道光王朝之前。根据运河淮安段水利工程现状具体分析:
据记载:“(乾隆)四十六年,东西坝建在清口风寺前,夏展冬......五十年,青口被黄柳带走。秦察阿文成功来到河边准备勘察,约定每年拆除修建青口大坝、蜀清,改名为蜀清坝,其旧的东西蜀坝再下移300丈到回济寺后抚申寺前的建筑, 命名为玉皇坝。这个描述可以和地图对比,最新的水利工程应该是玉皇坝,所以可以推断,地图反映的是乾隆五十年(1786年)以后的情况。嘉庆九年(1805年),蜀庆坝的位置发生变化,“蜀庆坝移至头坝以南”,地图中没有反映[图6],因此推断这幅地图应反映嘉庆九年之前的情况。据推测,这幅地图应该反映了 1786 年至 1805 年间运河的状况。
[图6] 清口地区运河(根据原图)。
地图上的一些黄色贴纸不完整。
文字注释较为密集:镇江州、扬州府(历史发展现状)、济宁州、东昌州、桂一运河、高宝运河、中河(新旧中河发掘地等)、微山湖、昭阳湖、沂江、路桥、泸河、蜀山湖、马塔湖、南旺分水岭、惠通河,带有“密河高”。
4.《清代京杭运河全图》
清光绪年间(1881-1901),无标明比例尺和作者,纸上画,19.8×798厘米,现藏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档案馆)。地图中以东为顶部,采用平面立面组合的图像绘制方法,描绘南起绍兴府至北至北京的运河沿线地理风光。它显示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山脉、湖泊、堤坝、水闸和水坝。
地图中的钱塘江、长江、淤泥黄河、黄河、浊河均以黄色表示,运河、支流运河、湖泊用浅绿色表示。沿途的城市以方墙符号表示,没有城门等明显的建筑,表达方式相对简单。
这幅地图特别难能贵的是,有大量详细的文字注释,特别是驿站的名称和间距,水闸之间的里程,运河的支流和湖泊,沿途湖泊的大小和储量,以及河厅的交汇处。
需要强调的是,文字标注分为红色和黑色两种字体,红色字体详细描述了一个邮政道路系统,从绍兴府到北京崇文门,记录了沿途各个驿站之间的道路里程和名称;黑字标注主要描述运河状况,一方面描述沿途河流湖泊的自然状况,另一方面描述运河官员的行政管辖。3000多字的文字注释包含了很多值得解读的历史资料。
根据这张地图中的注释,”
新河源头长20里,是光绪七年春捡到的,重运经过“,可以推断这幅地图是光绪七年(1881年)以后绘制的。因为,宣统元年(1909年),仪征县改为扬子县,图中出现了“仪征县”二字,所以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在宣通王朝之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水利分省,废弃了河道运输,所以这幅图可能反映了1881年至1901年间运河的状况。
5、《八省(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南、山东、芝芝)运河泉水利情况全图》。
清光绪年间(1882-1901),纸上画,无刻度,折,2.68×925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民意组。
山东长江、钱塘江、改入大海的黄河、浊度用黄色表示,干黄河用灰土表示,运河涂成浅青色。整个地图更轻。
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形象画手法,从洞庭湖到长江入海口的绘画主要描绘了河中的沙洲和异头。
运河南起钱塘江,北经通州至北京昆明湖。顾名思义,地图对于取泉更为细致,山东段的泉源特别细致,这与山东段运河水源主要依靠泉水的背景是一致的。文字注释聚焦于北运河、永定河及山东部分支流,可见作者图纸的重点是运河的供水。
根据地图,“改新运河,桃城部”字样出现在改道后黄河与经山东的运河交汇处,时间应为光绪七年(1882年)以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取消了江道运输,运河水利分省,因此推测这幅地图应为1882年至1901年间的运河泉水。
[图7]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中黄色运输的交汇点
6.《曹云全图》
清光绪元年(1875年),纸本画,无注释刻度,长卷,21×617厘米。该地图现由国家图书馆舆论组收藏。该地图采用山水画图像组合平坦的立面,绘制了从洞庭湖经长江和运河到北京的水道。
长江段从入海口到洞庭湖,以河中的沙洲为重点。运河南起钱塘江,北至北京,运河山东段素有“锁河”之称,水闸、水坝密集。此外,虽然咸丰时期(1855年)黄河改道,但淮安段仍对黄河水利工程进行了精心测绘。这张地图上基本上没有文本注释。
黄河用黄色表示,运河用青色表示,方墙符号代表重要的州县,描绘了北京的城墙、城门和宫殿,周围环绕着祥云。地图
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这幅地图虽然是后来咸丰王朝的作品,但出现的“海宁县”的宁字,并不回避道光皇帝闽宁。二是运河淮安段标有“老黄河”字样,但改道后流经张秋的新黄河并未出现在地图上。可见这张地图绘制时草率,推测这张地图可能是后世的复制品。
整个地图的颜色比较浅,山河的颜色也不均匀,颜色也不像康前时期那么鲜艳。
时间顺序的判决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舆论基本记录》。
三、清代运河舆情图的特点与历史原因
1. 技术特点
(1)方墙符号多用于表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与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有关。在中西朝,城市的建设大多遵循《周礼高公济》中的“匠人英国、方九里、盘山门”。九经九纬度九轨在中部的原则“,因此,现实中重要地县的形状大多是方形的。此外,在经历了宋代城墙的普遍破坏和破坏以及元朝继承宋朝而不修城墙的时期后,明朝对城墙进行了大修,清朝延续了明代对城墙的重视, 所以明清时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建城墙。因此,现实中明清时期的方形城市背景和大修后的城墙被折射到地图中,出现了用方墙符号来表示城市的手法。
(2)用更多的象征手段来表达北京。几组宫殿被吉祥的云彩环绕,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突出了天子居住的超凡脱俗、近乎仙境的境界,体现了高低的区分。同时,它区别于以方墙符号为代表的其他城市,表达了其崇高的地位。
(3)黄河多以黄色表示。
(4)一般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写实画法。注意山水的表达,注意地图与文字标注的结合,在测量上不追求地图的准确性,有艺术倾向。
(5)一般地图上方采用运河西岸或东岸,不考虑实际地理方位。
2.形状特征
(1)地图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为刻字书和绘本两种。其中,雕刻地图风格化较多,便于大量雕刻和流通,但存在墨色单一的缺点,装饰性稍差;绘本地图,一般来说,画得比较漂亮,颜色对比鲜明,方便区分地图中的不同特征,但也有绘制麻烦、输出少等缺点。
(2)地图的载体通常有丝绸和纸张。事实上,早期地图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在清代,丝绸和纸张大多被选为载体。例如,1978年在河北省坪山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昭宇图”刻在青铜板上,而1136年尚氏的“华仪图”和“玉集图”则刻在石头上。
(3)装订形式可分为卷轴、经折和书籍装订。在版本学上,本书的装订形式分为三种类型:卷轴、经折和旋风页。其中,佛经是折叠的,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从印度等地翻译的佛经大多是这种装订形式。旋风页也是书籍装订,因为风吹的时候,纸页随风飞舞,像旋风一样,所以叫旋风包。就时间顺序而言,它是卷轴,折叠和书籍。
纸和丝绸上的地图以这三种形式装订。三种装订形式各有优缺点,滚动地图使用时从右向左打开,观众多看案例,这种装订长度较长,适合表达运河、长江等不在一个角落的地物,地图宽度窄, 一般在30厘米左右,这就造成沿海风光不够覆盖,而且可能是由于适应地图的宽度,导致河流与地图中其他地物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没有统一的方位定义。折叠的通常是纸张,材料不易保存,折叠对地图本身有很大的损失,这会导致折叠部分的颜色脱落,字迹模糊京杭大运河地图,甚至地图框破裂。相比之下,这本书更容易保存,但与其他两本书相比,这本书没有卷轴,折叠和展开时的宽阔视野可以给人一种长区域特征的大致印象。卷像《运河全图》,卷轴像《全水运路线图》,折叠包装像《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况全图》。
三、清代运河全图分类
1、根据不同时代的绘制风格,运河全图可分为清初(康迁时期)和清末(咸丰光绪时期)两个时期。前期色彩比较鲜艳,对比鲜明,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在后期,地图的颜色是朴素而质朴的。在绘画质量方面,后期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而前期则很少。
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康前时期整条运河的精美绘制,与这一时期皇帝对运河建设和河道工程的重视有关。康熙、乾隆多次南巡考察河道工程,这一时期有不少名臣治河,各种水利工程建设等信息通过皇帝与河臣的讨论和河图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反映运河状况的地图是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更加美观和准确。
咸丰、同治在位期间,形势大变,太平天国起义在长江下游盘踞,捻军在山东、河南等地横行,运河动荡不安。此外,运河航道的沉积物继续上升,导致河床储存和排放洪水的能力下降。黄河再次泛滥,将山东改道入海,使运河管理更加困难。同时,在清末,现代轮船航运兴起,其效率优于传统水运,也对运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运河质量恶化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在运河的测绘上。
分析时期前后变化的原因,还要注意制图师的素质。康谦时期运河的整幅地图,多为水利建设、南游等官方活动绘制的,有的需要皇帝的御用。在这个过程中,画家有的是宫廷画家,有的是河官,材料更加充分准确,甚至结合实地调查调查,这在后期是无法比拟的。后期虽然也有官方绘本,但民间摹本较多,民间合绘者在绘画技巧、造材、选材等方面都无法与上一代人相比,难免会出现粗略现象,以至于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地图制作不如清末初期。
2、根据运河地图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运河河工程图纸
此类图纸侧重于运河水利工程,地图一般涵盖北起北京到南至杭州。通常强调以下方面:
一是明代发掘和修缮的重要地区,如临清、济宁、南旺流域、南旺湖、微山湖等。运河山东段被称为“锁河”,其大致规模在明代就已铺设,清代多为疏浚维护,因此运河山东段沿线的标志和注释较为密集,但前后变化不大。
第二,康熙时期是一条精心设计的河段——中河流域。康熙年间,金复开了皂河口,随后开挖了旧中河、新中河,沿线的骆马湖也集中整修,康熙时期黄运的分离在运河史上意义重大, 所以运河的这一段一般是运河全图上文字注释和标记比较集中的区域。
三、黄、云、淮、湖-清口地区交汇处,黄河是
浑浊善于洄游,运河是人工河,与黄河相比,运河水流弱,因此青口地区一直面临“黄强淮弱”和“黄水灌溉”的问题。康谦时期采取“蓄、清敌”的策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闸坝密集,因此这是世界各国乃至后来整条运河绘制的重中之重。
四是漓渠沿线湖泊众多,如高邮湖、邵波湖等,收集河水为河水上涨做准备;水是在水干燥时提供的,因此它也反映在图表中。扬州周边与长江相接的区域,在绘画时也更为重要。
第五,江南运河,这一段人工河流的条件比其他河段更适宜,问题更少,所以河流工程制图一般不注重表达,一般象征性地作为南端存在。这从《泉城交通图》中杭州至镇江府段的江南运河只是一座性能桥梁可以看出,而大都会藏图和弗里尔藏图的南部只到达长江,并没有描绘江南运河,由此也可以看出,清代对江南河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关注较少。江南运河,在运河全图上并不重要,重点是运河河流工程。
咸丰、光绪年间,也有不少运河河引,这一时期是运河逐渐弃废的时期,弊端多,青口地区的黄河逐渐淤塞,迫使嘉庆、道光朝改变以前的策略,利用灌溉池塘,借用黄济运输等方式, 但近不救远,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这段运河一直是运河整个地图的重点。黄河调水后,仍有一些地图描绘了清口地区的水利工程(如《曹云全图》所示)。这一时期,黄河变化很大,尤其是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在运河全图上也有所体现,重点看是章丘与黄云的交汇处。
(2)交通图与运河地图
不同,水运地图涵盖了洞庭湖以下的大运河和长江。大部分图纸从洞庭湖出发,长江流域被纳入绘画范围,一般除了运河和河流工程图纸中的关键点外,还关注长江中的沙洲和等与航运相关的条件。
命名此类地图的问题
值得商榷,有的收藏部门将此类地图命名为长江运河全图/组合图等,没有把握此类地图的精髓。据《清史抄本》志97《食品三漕云》记载:“顺治二年,户部定征收每年粮四百万石。其仓库运往郑堆大米,原量为330万石:江南150万,浙江60万,江西40万,湖广25万,山东20万,河南27万。原石70万,江南29.44万,浙江3万,江西17万,山东9.56万,河南11万。从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粮食采集范围来看,清代的运水不仅包括大运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它不仅包括运河沿线省份,还包括江西两湖和长江流域其他省份,所以覆盖长江和运河的地图一般是水运地图,将其命名为水运总图更为合适。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古图说明》中收录的“曹云全路图”,在标题上就非常贴切。
(3)运河泉源图
顾名思义,这样的地图主要代表沿途的泉水。许多人工河流水源不足且不稳定,因此对此类地图进行勘测和制作,以补充运河的水源。
(4)运河景观图
这种类型的地图使用运河作为轮廓,并绘制了运河沿线的景点和景点。一般来说,它的特点是地图和绘画相结合,实际功能不同于河流工程图或输水图,在整个运河地图中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和观赏性价值。比如运河河图上看不上多少的江南运河,在山水图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以康熙、乾隆南游地图为代表,再现了皇帝阅兵的气势磅礴,突出了皇帝南游景区、宫殿、万里和景区,而且大多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画得精美,画面内容恢弘丰富。“京杭云岛地图”也属于这一类。
需要注意的是,运河全图的功能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地图主要表现运河河流工作京杭大运河地图,但不影响地图中运河泉水、运河沿岸景观的出现。做以上四项分类时,以地图的主要性能内容为准。
作者希望通过对运河地图的分析研究,挖掘出运河地图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此外,通过对地图资料的研究,为了解运河沿线的历史交通情况和地理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通过分析全运河地图等要素的绘制技巧和细分地图的类型,提供了从制图角度观察运河地图的路径。
附言李晓聪先生对本文的初稿和修订稿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作者王瑶,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注释省略,全文请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