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报告 >> 汇报材料 内容页

全球体系性危机的征兆——现时的诸多矛盾和冲突

概括

当前,社会中的许多矛盾冲突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全球性系统性危机的表征。个人的无奈和无助,往往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或运气不佳,而必须看到其背后的社会根源。该镇根据“工作与谋生”、“健康与生活”、“生活与物价”、“劳动与压迫”、“情感与压力”六大类,从左翼批判的立场进行梳理和评论和“家庭与社会”。近期农民工的生存困境。面对时代强加给我们的包袱,有人沉默,有人疯狂;有的郁闷,有的犹豫;“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工作谋生

疫情防控的“无声”措施直接影响了人员流动,经济受到重创。制造业停工减产,服务业停工停产,农民工不能直接上班或失业。毕业后失业,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看得见的未来,不再是笑话……

就上海情况而言,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0%。其中,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下降70.9%和62.8%(每日经济新闻)。尽管小股东分享的利润仍在增加,但国内产业预期并不乐观,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旨在遏制疫情的封锁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流动,许多餐馆和商店因运营成本而不得不关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

这些惨淡的经济数据背后与就业直接相关,每一份工作都承载着鲜活的生命。大多数人都不想成为一个工作狂,但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工作就是为了谋生。人不吃饭就死,要吃饭就得打工挣钱。对于大部分没有多少积蓄的低收入人群来说,几个月没有工作无异于自杀(疫情下,失业的中年人)。而中生代(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工群体,无论老少,都背负着各种债务:房贷、车贷、医疗贷、教育贷、各种消费贷。债务堆积如山,而收入却支离破碎。不仅剥削劳动力,

那些还有工作的人,一方面受到各种限制措施的困扰,另一方面也面临下岗的巨大不确定性。一些防疫单位如受惊的小鸟。一旦有任何疫情迹象,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然而,这种封锁根本没有考虑到员工的通勤和生活。一方面是催开工,一方面是繁复的核查和检查程序。病毒不灭,人要防。各地矛盾不断,一些地区承受不住民众的怒火,终于被吓坏了,调整防疫政策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相反。

对于拥有企业的资本家来说,如果生产经营预期持续下滑,裁员迟早会发生。号称“从不裁员”的某董依然选择让员工“有尊严地毕业”。在民营资本眼里,员工是成本而不是收益。这是每一位劳动者必须牢记的“市场铁律”。如果不掌握,再好的编程功底,到了年纪也会被辞退。同质化的教育体系每年都会培养出更年轻、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劳动力。高端打工仔毕竟是打工仔,太贵了没人要。

正是因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差异不大的青年劳动力,就业机会的萎缩促使招聘人员的选择范围更广,话语权更大。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公司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声誉为代价,撤回拟聘用通知书。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几乎成为强制性要求,学生内向成为普遍现象(当大学变成“努力学习”的高中)。4月青年失业率高达18.2%,超过美国(8.6%)和欧洲(13.9%)。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人想用市场神话来掩盖真正的危机。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就必须对其进行选择,用于鞣制,然后丢弃。作为农民工,劳动是我们的权利,我们没有义务默许被选择被抛弃的命运。否则就是不平等,不平等绝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含义。

健康与生命

有的地方在印发封锁通知时,会在开头或结尾加一句:“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样的说辞被重复了千百次,但我们仍然没有看到足够的对生命的尊重。既然出发点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那么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难道只是新冠病毒吗?

被各种“疫情严峻”的信息包围,农民工可能会暂时忘记,除了新冠,我们还会患上其他疾病。但是谁没有老人和孩子呢?对于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儿童,普通感冒或发烧都可能要了他们的命。更不用说那些已经身患癌症、慢性疾病或突发紧急情况的人。当急需就医,却因为一张核酸证明被挡在急诊室外时,这张证明往往不是生命的通行证,而是一封冰冷的死信。(北京顺义将延误救治事件通报120急救分中心,多人被处分,涉事医生被开除)

封锁和隔离措施导致家庭离散。本应得到家人更好照顾的老人、儿童、病人,成了不同阶层农民工的牵挂。然而,一些新闻媒体已经习惯了幸福的葬礼,掩盖了每个家庭背后的困难和无奈。他们庆祝学会做饭的孩子,以及凭借意志力和乐观精神在可怕环境中幸存下来的老年人。试问,如果所有的困难都可以靠个人来克服,社会还需要做什么?

官僚体制是防疫政策畸形的主要原因。正是个人提拔的需要和公众监督权的缺失,造就了各级官员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下级负责的行动逻辑。这种逻辑导致“民生就是政绩”的可笑颠倒,“政绩就是民生”成为一些官员信奉的准则。因此,为了最美的展示效果,“政绩”相当于一堆堆看不懂、真假难辨的数字。然而,数字除了最抽象地表达人们的生活状态外,并不能传达更多的内容。工作方法也简化为:“好”事物的数量应该缓慢上升,“坏”事物的数量应该继续下降。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数字,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数字,人们的期望变成了数字……

生活和价格

生活在市场时代,吃喝都成了商品,什么都得花钱。客源减少,生意不景气,商家也在苦苦挣扎:商家需要转嫁成本。生产停滞,原材料紧缺,厂商举步维艰:厂商需要转嫁成本。路况差、交通不畅、物流负债高:物流需要转嫁成本。

所有这些成本都或多或少地落在了作为消费者的工人身上。封城时期的上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经济框架的短板。我们看到,在最困难的时期,货源紧缺,物价飞涨。一个蔬菜包动辄几十万元,外卖运输成本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可口可乐等廉价商品在危机时期成为奢侈品。由此看来,“心系粮食”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是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涨幅1300%,疫情下的上海物价太神奇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市场没有放开。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严格的封锁和管控措施与自由市场是矛盾的,不能两者兼得。面对危机变化和市场失灵,必须要求政府协调或居民自治。为什么政府协调不是很成功?参见《嘲讽计划,无视劳动》:疫情下资本主义捍卫者的末日狂欢。一言以蔽之,深度市场化使各级行政机关失去了计划的组织性和能力,没有了计划的物质技术条件。

即使让市场在物质配置中独占一席之地,也会发现货币逻辑并不能公平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价高者得”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富人可以购买更多物资,而穷人则面临饿死的风险。这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时,当我们看到大城市的(小)中产阶级在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抱怨自己时,其实是忽略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声音要么被无意淹没,要么被故意压低。这些较低层次的声音在地域和职业分布上具有显着特征。从地域上看,上海、北京等特大中心城市的新闻频次远高于其他中等城市,更不用说边境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了。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打工者也有种种不便——他们谋生的市场关门了,不准随意摆摊,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工具——但没有人注意。

从职业来看,那些低收入的不稳定劳动力群体,比如保安、保洁员、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家政工等,食宿条件极差,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他们负担不起高价。他们是如何熬过这么长的时间的?答案无从知晓。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寻找他们的生活状况无异于大海捞针。(溆浦村隔断房为何住户密集“隔离”?|上海“城边村”疫情记录)

此外,农民工虽然需要像海子诗中那样“惜食惜菜”,但并不都像诗中所写的“我有房”。虽然一些农民工赶上了高房价的末班车,幸运地买到了房子,但很难说这套房子完全是自己的。因为一旦断掉20年、30年的房贷,银行的魔爪就会伸出来。更重要的是,关于房价有两派。已经买房的人不希望房价下跌,甚至希望上涨;没有买房的人希望房价下跌。没有人质疑房地产开发商的涨价,公众却因“利”而开始争吵。

面对人民生活的压力,在市场思维的主导下,政府的政策工具包可供选择的工具非常有限。为了刺激经济上海疫情被处理的官员,无非是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10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新基建的钱从哪里来?)。而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胀,让农民工手中的现金进一步贬值。无疑,一旦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将成为大家的噩梦。

劳动和挤压

疫情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但企业利润依然可观。2022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增长3.5%。虽然没有企业家们预想的那么多,但对于农民工来说,工资不涨,企业再赚钱,也与他们没有关系。唯一的好消息是,只要他所在的公司还在盈利,他保住雇佣奴隶身份的可能性就更大。

利润没有消失,意味着企业压榨没有停止。企业的利润来源于劳动者的无偿劳动。要想获得更多利润,只能压榨员工更多。但在私权的幌子下,合作、分工等花言巧语掩盖了剥削的本质。为了赶工,工厂需要工人加班。新闻中也有类似“防疫抢工”等标题。各种报道根本看不到奔波工人的工作条件如何,休息时的生活如何保障。殊不知,有些厂家还要求工人自己花钱定期做核酸。没有核酸,不能正常上班的,要扣绩效奖金。工厂不仅将成本全部转嫁给工人,还想方设法利用疫情来骗取工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和矛盾日益加深。

天底下最可笑的是,某经济学家作为企业家的理论代表,居然提出了“边生产边隔离”的政策建议。工人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有吃有喝,也应该有舒适的生活和安稳的工作。这种建议不是人类。(为了保护产业链,可以考虑让工人边隔离边生产)

写字楼里的白领是不是过得更好了?这不,疫情的反复让白领们的办公变得极不规律,在家办公成为常态。为了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公司要求员工登录专门设计的系统。系统会定时拍照,监控员工是否认真工作。这种侵犯隐私的偷窥行为上海疫情被处理的官员,在疫情的助长下,被提升为“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对于职场PUA,长时间加班、填写无意义的报告、限制上厕所时间等已经是常见话题,但在疫情期间愈演愈烈。(监控员工上班一举一动,是否侵权)

我们也看到,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分担着防疫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基层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经不堪重负。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行各业的每一位工作者的工作都变得更加繁重。定期核酸检测、勤消毒、戴好防护用品,也要保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防疫层层加码,职场压榨催促,工人们被迫日复一日地为勉强维持生计的微薄工资付出。然而,媒体信息唯一显示的是什么?上海,秩序井然!北京,井然有序!中国,井然有序!

我们关心他们的工资是否提高,是否按时足额发放。承诺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6月已到,未来几个月的高温能否发放高温补贴。每一天,生活都呈现出一幅时代的讽刺画:保洁员让城市变得整洁,却只能蜷缩在肮脏拥挤的宿舍里;防疫人员对城市进行消毒,但可能面临感染风险;外卖快递员 物资被风雨无阻地运送,却不能及时吃喝;工人们都不愿意购买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鞋子和手机,更不用说用自己的血汗建造的楼房了。(上海疫情记录:骑手被驱逐出桥洞,每天打零工生活在地下)

然而,即使我们抱着期待,努力寻找一点温暖,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创业团队对劳动者的丝毫善意。一些企业甚至趁乱扩张,不断收购、兼并、收割韭菜,强占耕地、拆毁建筑物、设立空壳公司,索取财税补贴。工人的孤立和隐忍,让这些企业为所欲为,加大了力度。

情绪和压力

疫情对农民工的破坏性影响不会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这不仅集中在经济生活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疫情下的长期封锁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增加了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新冠疫情加剧孩子焦虑抑郁,专家呼吁关注长期宅家后遗症)而农民工工作压力不减:疫情下销售业绩难做,公司不理解疫情封锁导致的通勤时间增加,您需要在办公室佩戴多少可穿戴设备?不舒服的口罩……外面的疲惫和回家后的睁大眼睛,单调的日常生活,怎能不让人情绪激动?

无法完成任务的沮丧、等待就业/失业的焦虑、封闭生活带来的压抑、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私语|挫折、焦虑、抑郁,如何获得摆脱疫情的心理危机?),情绪堆积如山 又是一个,却没有很好的释然。无法出门散心,与亲友隔绝,仅剩的时间只能投入电子屏幕,看让人发笑的短视频,阅读虚幻的网络小说,玩千篇一律的游戏,看越来越多的脑洞-死的电影和电视剧。试图在媒体信息中寻找一丝温暖。

这种情况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并不完全是由于身体缺陷或个人脆弱,而是有社会原因的。殴打工人应该拒绝受害者有罪的理论。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压力如何使当代农民工容易患上各种所谓的“心理疾病”。社会反而反击,试图用“这是可以治愈的病”来管教“异类”的“异类”。

作为一群潜在的农民工,学生的情绪代表着时代的方向。在北方某大都市,5月22日晚刚刚宣布全面禁止学校堂食。5月25日,迫于学生对学校的压力,逐渐取消。(这家北大恢复堂食了)在学生的坚持下,天津部分高校也敦促学校做出让步。可见,学校不敢随意动用大棒,而是选择提供更多“蜜”向学生妥协。

无形中,“射头鸟”成了心中的枷锁。但更多的是出于绝望,因为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存。虽然打工者的行为被前景不稳所束缚,但我们还是要感谢那些“早起的鸟儿”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不应该寄希望于向上级讨皮子。

家庭与社会

农民工穿梭于家庭和社会之间。两个场景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一些人不知所措。社会的压力无形中传递给了家庭,个体在社会中所承受的痛苦转化为夫妻矛盾、亲子矛盾。例如:失业的危机感让夫妻俩为未来的规划和安排争吵不休;在家上网课,督导孩子学习的重任落在家长身上;防疫要求增加了家庭开支和生活不便;信息化场景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产生排斥感。

我们不禁要问,社会责任是谁在肩负?在市场框架下,社会只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不管劳动力诞生和成长的成本;在成本效益计算方法的约束下,社会不得不努力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结果,我们看到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全部转嫁到了家庭身上。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反过来又将这些成本转嫁给家庭中较弱的成员,通常是女性。

正如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一样,家庭也不是孤立的。当一个人遇到困难,一时无法靠内心的力量渡过难关时,往往会回到家人身边。但在整个不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家庭能否如劳动者所愿提供足够的稳定与安宁?所谓尘归尘,尘归尘,社会归社会。只有通过更雄心勃勃的社会变革,才能彻底解决社会症结。

结语

那么,像孤岛一样的农民工该怎么办呢?

一是勇气,二是团结。勇敢,并不是要抛弃社会,从内心寻找生存的动力,而是要让社会看到自己,勇于发声,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团结是打工人的计策,而不是小圈子里的斗殴。

为人类谋求解放的格瓦拉曾说:“我们走了以后,他们会为你们盖学校、医院,给你们涨工资,不是因为他们有良心,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这里。” 这个道理并不过时。

电影《1918年的列宁》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在这个疫情时代,无奈和无奈会不会无解?我不这么认为。不过,在没有勇气和团结的情况下,恐怕这段低迷期会持续得更久。

但是,我们仍然坚信,如果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善意,崩溃的不是劳动者,而是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