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及其特征”是教材的首要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学好这门课程第一个关键是认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所选的整个高中教材。 我选择的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李毅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 本教材整体章节布局如图1所示,只有认真学习整本教材,才能学好本课。 这就是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谋天下,则一时不能谋;不谋全局,则不能胜”无法规划域名。” 乍一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和概念的介绍。 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难以穿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因此,很多老师在处理这节课时总感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无趣。 大多数教学方法都是采用简单解释概念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课后收获甚少。 在研读整本教材后,我根据《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后续章节的联系,适当添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用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相结合的方式,和现场实验方法。 以及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讲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学案例。 学生们反响强烈,兴趣浓厚,成功打响了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枪。
2.学生分析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对全体会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与部分学生进行直接交流。 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广州,所有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 所有学生均掌握Windows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信息及其特征,记事本、Word或WPS等文本信息处理软件,Excel等表格信息处理软件,PowerPoint等多媒体信息处理软件以及信息搜索等互联网信息获取方法,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换,通过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信息资源。 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很少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语境进行分类。 比如记事本、手写板、word、wps有什么异同? 很少有同学认为它们都是文本信息处理的工具。 再比如,文字可以写在石墙、竹片、兽骨、纸张、电脑等上。但无论如何发展,文字总是需要一个载体。 大多数学生不明白这一点。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并非从零开始,对基础模块涉及的各种常用软件都比较熟悉。 学生缺乏的是没有对各种软件进行归纳和分类,没有跳出“计算机”的概念范畴。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概念混淆了。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根据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我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知识目标图。
学生可以列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 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赖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防伪性,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或总结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够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参加信息活动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信息与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了解,并在广泛查阅《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信息生活》、《数字生存》等几十本教材的基础上等等,我把重点、难点处理如下:一是精心设计场景,巧妙引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元素。 “万事开头难。” 如何引入“信息”这个词是一个难点。 如果直白、没有激情,学生的记忆就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元素。 我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场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性、体验性、创造性。 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极大兴趣。
通过深入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点评,学生可以自然地了解世界的三大要素。 其次,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人文故事中,让学生在探索、享受乐趣的同时了解信息的特征。 我花了近3天的时间,查找了30多个资料案例,最终选出了《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电影《永生烈火》中的一个情节》、诸葛亮的《空虚》等三部经典。 “城市攻略”案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了他们隐藏的能量,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的乐趣。 三是突出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教科书没有提及“信息的证伪特征”。 但我觉得“信息的证伪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后面的章节“信息的识别与评价”密切相关。 基于这个想法,我通过投影呈现了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收集和分析数据(或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在这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5、情景模拟教学过程,将激情引入教师活动:用投影展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了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一、除了服装每位队员佩戴的,只能随身携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公斤。二是队员们被空降到半径1000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心,并被要求步行出去。一个月内的森林。
问:团队成员适合携带哪三样物品? 请三名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分组进行热烈讨论,然后选出三组在课堂上提问,答案分别是:笔记本电脑、钢铁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教师活动:分析学生的提问和答案,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答案。部分学生在课后提出问题如下:老师分析答案新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老师进一步提醒,打火机有两个问题,一是能量会用完,二是会受潮。所以最后,多了一个得到理想答案:钢刀、打火石、指南针。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学生可以理解物质和能量,但至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 下面的实验保证了物理和能量,但是如果缺少信息会发生什么呢? 一步一步,趁热打铁,开展“感官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使用投影展示感觉剥夺实验的第一部分。 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 教师活动:根据感觉剥夺实验和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要。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灵感为学生讲解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案例,避免陷入信息定义的漩涡。
老师介绍了雅典奥运会信息的普遍性,大家可以在家观看,然后将信息案例分为六组:学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健康与家庭文化组。 要求学生加入其中一组,总结信息案例,并由小组发言,充分分享信息。 老师最后得出结论: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在。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的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 根据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依次为价值顺序、价值相对性、及时性、共享性、载体依赖性、证伪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展示朝鲜战争和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出售了一份秘密报告,主题标题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是敲诈勒索,没有理睬。 结果,“错误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 战后,国防部想起了这份报告,想看一看。 我后悔了。 别着急。 问:这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 三名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这个故事引出了信息的价值。 教师活动:投影播放“电影《永生烈火》中的场景。徐云峰到达沙坪书店后,看到书店里多了一张床,他问陈松林,他知道书店有加床”。聘请了新店员郑克昌,发现郑代理行为异常,经常很晚才回家,当晚他打电话说要到11点才能回到店里,徐立即意识到郑代理和店员是郑代理和店员。书店被曝光,决定立即疏散书店。
陈松林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这个决定。 朴志高心存疑虑,不听劝告。 结果他被捕,最后叛变。 问:为什么三个人使用相同的信息程度不同,结局却不同? ”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并分别回答。 教师活动:信息只有在使用时才有价值。 同一信息的不同使用者,由于素质、修养、能力和环境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 通过信息价值及其相关性的教学,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教师活动:《厦门晚报》2000-07-26报道,肖先生称信息及其特征,昨天上午8点多,他拨打了咨询台9816893168,输入了准考证号和考生号。 听到的提示是:查看考生成绩,按1,查看录取分数,按2。肖先生查到,厦门一中毕业的学生,??他女儿的文科成绩是603。然后按了2键,听到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肖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让女儿再拨一遍听。 女儿听后,泪流满面。 肖老师觉得信息站上的声音不够清晰,她也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录取分数线,于是她让女儿去问同学。 其中一名学生还给信息站打了两次电话,反馈说按信息站2键播报的录取分数线是1998年。肖先生又拨打了几次,才得知信息播报的确实是1998年,但他手里的一本高教办出版的书里明确写着,1998年文科本科生录取分数线是600分! 换句话说,这是一条错误且过时的消息!”。
请学生小组根据这个案例再举出他们身边发生的另一个案例,其中使用过时的信息导致事情失败或造成一定的损失。 学生们很快地讲述了许多生活和学习中的案例,比如“我按照书面通知参加了一个活动,但由于活动临时改变地点而等待了一个小时,最后的电话因为我没有接到而没有接到”别带我的手机。” “我父亲在某个城市开车时迷路了,因为他使用了旧地图”等等。 该案例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信息的时效性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息的态度。 也为后续章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的“评估信息”第四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图1-1快速获取学校运动会信息,三人答题。 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活动:通过投影进行演示。 将有关朝鲜战争和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复制到磁盘、U盘和移动硬盘上,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用途的磁盘。 学生活动:三名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朝鲜战争和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内容是一样的。 这与三个人吃一个苹果的结果完全不同,并引申到萧伯纳的《苹果与意识形态》。教师活动:总结信息共享,并讲解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因为信息技术产品需要更少的投入、更多的产出、更高的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
教师活动:利用视频展示架展示事先打印在A4纸上的有关朝鲜战争和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 结合刚才讲解的信息分享,三位同学用磁盘、U盘、移动硬盘来承载信息,将信息进行了充分的讲解。 载体依赖性。 总结一下:信息是有价值的、及时的,但任何信息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拓展训练:老师用投影展示诸葛亮的《空城计》,让学生思考这些信息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探索、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评论答案并提出信息的证伪特征。 总结归纳,安排课外学习和。 1)、P4(1); 2)、P5(2); 3)、查看相应信息,请尽量理解一两个信息的定义; 4)、请核对信息,并举例说明信息的价值和价值。 相对性、时效性、证伪性特征。 六、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我在2004年9月进行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经过两次实践,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了迷人的信息世界; 其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丰富了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生学完这节课后,会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新的感受,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问题:通过两次教学和学生反馈,很难从“感觉剥夺实验”推导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为“感觉”和“信息”的概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