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感言:我一辈子都是师院人的相关参考范文,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感言:我一辈子都是师院人我于1959年毕业留校,是z师院第一批学生,也是第一批留校工作的学生之一,有幸见证了师院发展至今的全部历程。1958年z师范学院建校......
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感言:我一辈子都是师院人
我于1959年毕业留校,是z师院第一批学生,也是第一批留校工作的学生之一,有幸见证了师院发展至今的全部历程。
1958年z师范学院建校,那时候z还没有建市,学校被称为天津第二师范学院,建校可谓是白手起家,天津市支持了一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没有校舍就借用沧县师专的一隅上课,条件很艰苦。1959年学校扩大招生,商业局腾出来两座楼给我们做教室用,学校建立了中文、数学两个系,物理、化学两个科,还有一个预科班,大概有六七百个学生,一帮老师带着一伙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劳动建校,大家热情都很高涨。1960年,学校教学楼建起来了,师生陆续搬到新校区,学校得到大发展,教职员工猛增,招生也达到了一千人。1961年调整招生,大专生提前毕业,1962年z师范合并到师专,正式改为z地区师范学校,开始招中专,每年招12个班,同时,招收干部培训班和教师培训班。1970年1月,泊头师范学校、z师范学校和劳动大学三校合并,搬至泊头,名字还叫z地区师范学校,1974年师专恢复,大部分教职工回到学校,我留在那里担任了教务主任。1976年,我回到z,先在地区教育局招生办工作,后到教师进修学院也就是教育学院工作,1984年担任副院长。由于教育学院部分课程设置与师专完全一样,层次也无差别,遂于1990年并入师专,我也随之回到学校,担任工会主席,直到 1995年退休。虽然其中有几年我不在学校工作,但我一直认为我和我们学校关系密切,事实上,当时泊头师范教职工骨干也主要是我们师专的,可以说是师专的延伸,而教育学院也是师专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以师院人自居,可以说一辈子没出过校门,一辈子都是师院人。学校发展到现在,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现在我也很喜欢去学校看看,有时一个人骑车子遛弯,骑着骑着就骑回去了,看到现在学校的教学高楼林立,人才辈出,感觉学校现在变化太大了。我老了,可是学校发展正年轻。
从学校成立到现在,在人才培养上一直都是桃李满园,硕果飘香。学生给予我很多感动,我以我的学生为骄傲。我留校时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60年我带学生到沧县村里插秧,劳动强度大,一天劳动十个小时,但吃的却是野菜棒子面窝头。秋天的时候,三分之二的学生帮助秋收,三分之一的学就去打马齿菜,打回来的马齿菜煮熟了放盐就是师生的主食,每到开饭前,一人先吃一大碗马齿菜,才给窝头,以马齿菜为主,窝头为辅。等到马齿菜没了,我们就去南大港打捞水藻,晒干后掺到棒子面里。记得1961年有一个月,我们去南大港插秧,五月的天气还偏冷,师生们每天在水里泡十个多小时,男同学负责插秧,女同学负责拔秧,在水里泡时间长了,再遇风以后腿上受伤就裂开小血口子,学校拿来凡士林给学生抹上,即使这样学生们仍然认真劳动,6月初,太阳就毒了,南大港没有树木遮挡,学生背上晒出了大包,依然毫不退缩。好在当时南大港属于大型国有农场,每插一百亩稻秧,会给学校五亩的产粮,我们一千个人赚了近十万斤稻谷,可把师生们都高兴坏了,我们靠自己劳动吃上了大米饭。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师生在劳动的同时也求知若渴,人人以认真读书为荣,以踏实劳动为荣,老师们也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以这一部分师生大都成长成才,成了各地方各部门的干部骨干,无论在哪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有地奠定了我校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园精神。
我始终认为当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尤其是看到学生有成就。赵榆就是我最早的一个学生,我当了他两年班主任,对他印象很深刻。赵榆家庭困难,但是成绩优异,他在学校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在当时两个班近300人里,他是发展的唯一一个党员。在校期间,很多老师学生对他帮助很大,他毕业时恰逢z建市,团市委向学校要人,考虑到成绩、思想、文笔等各方面因素,我推荐了赵榆,之后他调入了团中央,又去了文物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与他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他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我专门去看过他,他也经常回来看我,在学校讲座也邀请我去听,他成功以后不忘母校和老师,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现在经常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咱们师院的报道,学校越来越好了,学生也越来越优秀了,我们老师院人也与有荣焉。
如今学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取得很大成功,作为z地区高校的代表,我们为z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无论在什么年代,讲精神、讲贡献是永不过时的,我们师范专业要以培养好的教师为己任,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学生。我对学校有浓厚的感情,也抱有很大的希望,愿我的母校,愿我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能够继往开来,永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