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本文关键词:高考,江苏,省政府,批准,方案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本文简介: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摘要:2007年1月12日.对于社会上盛行的方案被教育部打回的传言,省教育厅权威人士昨表示,根本不存在被打回的可能.因为国家鼓励高考分省命题,由各个省市根据自己特色制定高考.关键词:高考,高考分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本文内容: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摘要:2007年1月12日.
对于社会上盛行的方案被教育部打回的传言,省教育厅权威人士昨表示,根本不存在被打回的可能.因为国家鼓励高考分省命题,由各个省市根据自己特色制定高考.
关键词:高考,高考分
类别:其它
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
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在审定!
昨天,记者采访省教育厅权威人士,获得了08年高考方案的最新动态。据透露,虽然最终方案何时审定还未可知,但是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动,2007年4月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将如期进行。
[高考方案]
省政府已批准方案
去年10月初,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经公示、修改后的08年高考方案,并准备报省政府和教育部审批。时隔三个月,仍然未见动静,关于新方案被教育部打回的传言不胫而走。昨天,省教育厅权威人士对此作出解释。
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表示,方案的报批需要一个过程,从打报告到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批准,再经教育部批准,经过这段时间是正常的。从在江苏先行试点的四个省的情况看,也是05年报的方案,06年才公布的。“现在省政府已经批准了方案,我们也希望教育部能抓紧一些。毕竟前面是四个省一起报审,这次只有江苏一个省,应该可以快一些。”
大的框架肯定不会变
对于社会上盛行的方案被教育部打回的传言,省教育厅权威人士昨表示,根本不存在被打回的可能。因为国家鼓励高考分省命题,由各个省市根据自己特色制定高考方案,自行命题、组织考试,因此在审批高考方案时会充分尊重各省的自主权。“大的框架肯定不会变,如果教育部提出修改意见,最多是操作细节上的。”
王斌泰坦言,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听到方案变动的消息。
08高考按原部署进行
根据原来公布的方案,关于08年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即学业水平测试就要在4月份开始了。学校和家长都很担心,方案迟迟不批下来,接下来的考试还到底要不要准备?会不会不考了?
对此,王斌泰肯定地表示,关于08年高考的工作还是按原来的部署照常进行,该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江苏省自行命题的办法是没有变的。至于方案何时能批下来,他表示,现在还不得而知,这不是江苏省可以决定的,关键还是看教育部了。
省教育厅权威人士还表示,江苏08年方案获批后,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方案给学生选择和高校自主招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可以修改和完善的空间也很大,以后还会在实践中去不断地完善。
高考招生
体育成绩将成重要依据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我省要求保证学校具有基本的体育设施,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今后,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成绩要按比例计入总分,高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本专科招生规模适增
2007年将合理确定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适度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巩固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坚决制止社会中介参与高校招生,打击各种欺诈行为。
2007年还将进一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对成人高校在校外办脱产班,采取“先上车后买票”,入学与中专、技校招生相挂钩等违规行为要进行清理整顿。2007年,我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5.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要稳定在90%以上。
[义务教育]
将取消服务性收费
昨天,记者从全省2007年教育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7年,我省教育工作将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2007年,我省将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关服务性收费项目,所需经费在公用经费中列支。农村学校除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外,不得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对所有收费一次性公布、一次性收取,实行“阳光收费”。
2007年我省还将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做到举报一件,调查一件、处理一件。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从严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责任。2007年各县(市、区)都要基本达到规范收费要求。对教育收费问题突出的县(市、区),要纳入省重点监控范围定期检查,集中整改,限期达标。
2007年全免学杂费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收学杂费。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说,这是一件惠及千万学生和家庭的大事、好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好事做好、做实、做到位。
我省将制定完善实施方案,落实好免收学杂费工作,确保不留死角。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定额标准为小学不少于230元、初中不少于350元。
[厅长专访]
按学分交钱不会抬高大学学费日前,记者曾报道,2007年秋季开始,江苏高校将实行按学分收学费的办法。此举会否导致学费增加?就这一热点及大家普遍关心的其他问题,晨报记者昨天专访了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记者:有人认为按学分交钱会提高高校收费标准,您是怎么认为的?
王斌泰:不会提高收费标准,应该和以前的收费方式基本持平。现在大学的培养成本还没有核算出来,是按学校算还是按学科算,具体的办法还不知道。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培养成本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医学、艺术的培养成本就高,工科因为投入大,比文科的培养成本又要高一些。因此,成本的核算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按学分收费后,学费总体上不会变贵的。
记者:2007年我省开始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性收费,具体的收费内容是什么?
王斌泰:取消服务性收费后,一般性的住宿费、课本费还是要交的,但比如停车费,蒸饭费等这些费用是免费的。
记者:这次会议提出,高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成绩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今后体育分数会加到高考成绩中吗?如果不加,又怎么加强对体育的重视?
王斌泰:中小学应该加强体育方面的重视,过去重视得不够,所以我们需要贯彻体育教育精神,把体育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独立一部分,我们正在有意向地研究,而且2007年就会抓。其实现在高考也在用体育成绩,但没有特别地提出,在综合评价中体育已经放入进去了。
记者:会上提出07年我省会适度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大概能增加多少?能确保70%的录取率吗?
王斌泰:2007年的招生计划会增加,但增长的比例还要看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也正在和教育部商量,希望多要一点计划,满足更多人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对本科、专科的总招生数都在控制,但我们会力争高考的录取率保持在70%以上。
记者:有人担心,这几年高校的扩招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一点您如何看?
王斌泰:我认为不能这样看。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少,但是就业率还不如江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人才,虽然毕业生人数多,但是就业机会也多,江苏的就业率并不低。2007年我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目标定在90%以上。
记者:把幼儿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王斌泰:过去幼儿园是非学历教育,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办,没统一的要求。把幼儿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就是为了加强管理,对办学予以规范,对设施要求、教师条件等都提出要求,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来源:《南京晨报》
篇2: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本文关键词:开明,淮安,江苏,学习心得,考察
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本文简介: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兵团第40期校长岗培班李德平)2011年3月15日,随着兵团第40期校长岗位培训班的开课,我成为了49名学员中的一员,参加了近45天的理论学习,2011年4月17日-5月2日随队到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5月2日返校后及时反思,又及时的梳理成文……在
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本文内容:
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兵团第40期校长岗培班
李德平)
2011年3月15日,随着兵团第40期校长岗位培训班的开课,我成为了49名学员中的一员,参加了近45天的理论学习,
2011年4月17日-5月2日随队到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5月2日返校后及时反思,又及时的梳理成文……
在开明中学的学习和他们的汇报交流中,我受到较好的教育,更有颇多的收获和感悟。在开明中学我得到的最大感悟和体会是: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近年来,开明中学不断推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并适应全体师生的长效机制。在教学上,逐步建立完善了年级组长负责制、中考指标分解制度、集体备课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两率一均(额定人数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分析评价制度、毕业班级升学率和各学科中考成绩捆绑奖励制度等一套教学和备考机制。在校长负责、级部管理为主的体制下,确立了双轨管理体系,即以班主任为主线的班级管理和以教研组长为主线的学科教学管理。学校教务处“以教学为中心”,科学、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各教学部主任以身示范,狠抓落实,为开明中学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几年来,开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考成绩连年位居淮安榜首,学生素质和培养规格的提高,就是得益于他们有一支职业信念坚定,业务素质过硬、敢打敢拼的骨干教师队伍;有一支辛勤奉献、爱生如子的班主任队伍;有一支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顾全大局,坚持抓中考研究的教研员和把关教师队伍;有一大批克服身体和家庭双重负担,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有一支勤奋务实、锐意创新的年级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他们这种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的拼搏精神,对学生诚心相待、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深入研究,不断反思的创新精神,是开明中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就是开明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没有教师们的拼搏、实干,就不会有孔雀中学今天的辉煌。
三、加强精细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他们在教学管理上的基本经验:一是完善管理常规。近年来,先后建立完善了关于教师管理、教学绩效考评、集体备课、考风考纪、家长会和班务会等20余项管理制度,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视教情学情反馈。每次大型考试后,先是年级组召开质量分析会,对阶段教学情况做出评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接着各班召开班务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绪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全方位分析,并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确定工作的侧重点和阶段达成目标,然后采取措施补救。实践证明,实施“阶段考”和班务会制度是开明中学了解教情、学情最主要的途径。
三是狠抓“双基”教学,打好学科基础。这是贯穿孔雀中学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旋律。
四是培养良好习惯,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学生的差异主要是习惯的差异,他们把习惯养成、学法指导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是强化单元教学,抓好巩固落实。通过强化抓差补弱,落实教学目标。
六是合理安排自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把自习时间分为学科自习和自由自习,既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调整、自学醒悟。
七是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教务处和教研室的分工与协作,“学案”教学方式的推进,重规律、讲方法、寻找解题突破口的讲评课教学,使老师们找到了以教研促教学的切入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在开明中学一周的交流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一所学校只有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原则,一直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呼唤、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展示教师风采,张扬学生个性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亮点。一直着眼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一直着眼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教育充满求知悟道的乐趣,性灵滋润着的满足,生命提升的快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喜悦。
赴江苏淮安开明中学考察学习心得
班
级:兵团第40期校长岗培班
姓
名:
李
德
平
时
间:2011年5月9日
篇3: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
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细化,实施方案,轨道,业务
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气候变化轨道江苏省气象局二〇〇六年十一月目录序言1一、现状与需求2(一)现状.3(二)需求分析.5(三)存在的问题5二、设计原则.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7三、系统功能和结构.8(一)观测、资料收集和加工处理.8(二)影响和适应评估.9(
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江苏省多轨道业务细化实施方案
——气候变化轨道
江苏省气象局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目
录
序言1
一、现状与需求2
(一)现状.3
(二)需求分析.5
(三)存在的问题5
二、设计原则.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7
三、系统功能和结构.8
(一)观测、资料收集和加工处理.8
(二)影响和适应评估.9
(三)决策咨询服务.10
(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1
四、业务流程.12
(一)技术路线.12
(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流程.13
五、保障措施.14
(一)运行机制.14
(二)人才队伍.14
(三)合作交流.15
(四)信息保障15
(五)项目和经费16
(六)其他业务轨道的技术支持…………………………………….17
六、实施计划.18
20
序
言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等。江苏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情况基本一致。1986年以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江苏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达0.7℃(以国际上通用的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为标准),苏南地区更高达0.8℃,均高于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温0.6℃的幅度。这与江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气象灾害增多趋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上世纪末以来,江苏频繁出现暖冬,年降水量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干旱和洪涝年增多,其中梅汛期的降水量在部分地区明显增多,极端暴雨事件和干旱以及其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且也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候变化科研和业务在为江苏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制定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江苏“十一五”期间“两个率先”和建设“生态江苏”、“和谐江苏”、“绿色江苏”、“平安江苏”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的精神,加快江苏省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的省级气候变化业务是在上级指导下开展影响评估等工作的要求,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
我国的气候变化工作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参与了国际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研究的讨论和制定,并介入了大部分核心计划。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国家气候中心。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气候变化业务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检测与分析上,对亚洲季风的活动和变异及其与中国旱涝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耦合气候模式从无到有,除用于气候预测外,又进一步应用于气候预估;
3、研制了对农业、水资源、海平面等影响的评估模型,初步评估了我国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吸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4、分析了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可能影响;
5、初步分析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对我国未来控制温室气体义务的影响等。
上述成就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为深入理解具有东亚区域特色的气候变化历史、机理、趋势和影响,为发展我国气候变化理论,建立我国独立的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还从不同方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评估,包括《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适应对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等。1990年以来,科技部先后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制定了国家气候计划纲要。目前,正在编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及气候变化蓝皮书。
近年来,针对江苏区域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陈家其等,1998);近百年江苏中部和南部地区气温趋势及其变化率估计(丁裕国等,1998);江苏省近百年汛期旱涝变化的诊断分析(田心如等,1998);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陈海山等,2004);近40年江苏省夏季旱涝的演变、分型及特征分析(朱筱英等,2005);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姜彤等,2005);长江流域1960-2004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苏布达等,200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最大,全流域夏季降水量也显著增加,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强降水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
2004年11月,由江苏省气象局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17个有关单位协办的“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江苏)论坛在南京举行。出席论坛的专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是当今国际上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同样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全球气候变化对江苏已经或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需求分析
1.满足江苏省防灾减灾的需要。江苏地处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各种气象灾害频发区。江苏位于江淮下游,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客水下泄,内陆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东临黄海,有近一千公里长的海岸线,防汛防台的任务十分艰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灾害增多趋强,对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和人口产业密集的地区来说,气候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比如,1991年梅汛期,江苏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省经济损失达240亿元,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损失更为严重,远远超过了洪涝程度更大的里下河地区。出梅后接着出现了高温伏旱连秋旱,全省该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相当于我国西部有些省份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因此,需要增强月、季、年的短期气候预测评估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年代际及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预测和评估研究,提高气候灾害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评估能力。
2.建设生态江苏的需要。江苏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集中的省(区)之一,湖泊面积达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为6%,居全国之首。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和洪泽湖,位列我国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高邮湖、骆马湖、石臼湖、滆湖、白马湖和阳澄湖;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长荡湖、邵伯湖、淀山湖、固城湖。由于非法圈圩、过度开发、淤积严重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湖泊大省江苏的湖泊面积迅速减少,水质恶化。江苏省气候变化业务的开展,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特别是沿海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江苏近10多年来明显增温的趋势,除了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作用外,与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城市化发展使热岛效应明显增加、工业开发区发展使农田减少、火力发电和交通的发展使CO2的排放量增加、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也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等等。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江苏城市化、工业化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制定区域气象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
4.满足气象部门科研业务发展的要求。江苏省气候变化业务,客观上担负着向上级(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气候变化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和本省相关业务产品的职责。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和业务工作,将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科学事实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对江苏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本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为实施大型工程项目提供科学评估,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是我国的科教文化大省,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有雄厚的基础,但研究成果大多分散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苏省气候中心成立不久,还没有将江苏的气候变化科研成果业务化、系统化和集成化,尤其是有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如何配合国家和区域气候中心的业务要求、如何针对江苏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江苏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面临着以下主要科学和技术问题:
1、主要科学问题:
(1)气候变化对江苏境内江河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江苏沿海海平面和滩涂湿地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江苏水灾、旱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4)长三角地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
(5)江苏城市化、工业化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6)气候变化对江苏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的分析评估;
(7)气候变化对江苏交通、桥梁等重大工程建设气候环境可行性的影响评价。
2、主要技术问题:
(1)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观测系统,基础资料质量远不能满足现代气候变化业务的需求,资料(特别是其他专业、行业资料)欠缺;
(2)没有建立起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信息共享平台;
(3)气候变化业务体系建设处在起步阶段。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所必备的框架、流程、标准和规范等尚未建立起来,江苏省的气候变化业务力量相对薄弱,整体上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针对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亟待加强;
(4)计算机等硬件资源不足,与先进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与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很不适应。省气象业务中心还没有一部高性能的计算机,无法进行复杂气候模式的计算,而且相关专业人才也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对气候变化科研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二、设计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和气象部门“三大战略”,深入了解国际、国内与本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求,铺设好气候变化轨道,使其从无到有。
江苏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以满足国家和地方需求为第一要务,以科技发展为重要前提,建设业务体系。在此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江苏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的重点任务,解决突出的难点问题,提升气候变化决策、科技和公共服务意识,紧紧跟踪当今国内外气候变化业务和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充分体现江苏的气候变化特点,开发切合本省实际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服务产品。明确业务体系框架、流程、规范和标准,同时注重气候变化业务以及与其他业务轨道、相关部门的联合与协调,建立以运行机制、人才队伍、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宣传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为主的一体化的气候变化业务建设与维护保障体系,保障江苏气候变化业务实际、稳步、有序地运行。
(二)基本原则
气候变化轨道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逐步确立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制定至关重要的重点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气科学乃至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了解各敏感行业需求,建立相应的影响评估业务系统。
(三)发展目标
江苏省气候变化业务近期(2007年~2008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气候变化观测网,建成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基础信息资料库,完成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估,进行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
江苏省气候变化业务建设的长期(2010年)目标是: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利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式进行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对策评估;为大型工程项目、区域开发、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生态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初步建立气候变化业务服务体系,开发一系列业务服务产品。
三、系统功能和结构
江苏省气候变化业务系统的总体功能(见下图1)是:加快“三站四网”建设,收集处理江苏省气候系统观测信息及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通过对气候变化事实的分析,深入了解江苏历史和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演变规律;同时,参与上级业务单位组织的有关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在计算机资源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区域气候变化进行模拟;进一步利用已有观测资料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进行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针对综合影响评估的结果,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进行气候变化适应分析,并提出江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对策建议;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科技服务、教育培训和公共宣传;开发江苏省级气候变化业务产品,提供服务;为省气候中心气候业务提供长时间尺度背景指导产品和技术支持,同时对上级(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单位产品进行评估和反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科研技
术开发
影响适应评估
气候变化
业务系统
观测、
资料收集加工
决策咨询服务
图1
气候变化业务系统总体功能和结构
(一)观测、资料收集和加工处理
依托江苏正在建设、完善的“三站四网”观测网络,尤其是正在建设的6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南京、常州、徐州、淮安、南通、射阳),获取气候系统观测资料。
收集省内气候观测系统资料并进行质量控制、初步加工和统计;对历史存档的各类气候资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历史气候资料的质量;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要求和规范,对地面、高空、辐射等历史观测资料进行统计整编,获得描述区域气候基本特征的标准气候统计产品,为气候变化业务提供区域气候标准值;对历史气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分析和订正,形成标准化气候观测资料数据集;广泛争取与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江苏省有关古气候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能源、人口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编。
(二)影响和适应评估
江苏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作为国家和区域级气候变化业务的补充和加强,突出气候变化的研究性特征,抓住江苏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如全球变暖下的局域响应、江淮梅雨气候特点,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影响等),利用上级(国家和区域级)单位提供的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上级指导预估方法,
结合区域气候及气候变化特征,研发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统计—动力相结合的降尺度释用技术,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和实用性。
以江苏省气候变化事实为依据,对未来10~50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广泛收集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和人体健康等方面资料,引进和研发适用于江苏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不同对象的影响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相似、回归差别、主因子法、信息数值技术、系统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建立和完善集资料收集处理、各种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影响及风险评估指标于一体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系统,制作江苏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业务产品(包括主要气候灾害早期预警的风险区划),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相关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服务。为江苏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科研业务机构提供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评价或预估,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生产和做好防灾减灾、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农业管理技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建立江苏省气候变化评估数据分析集。
(三)决策咨询服务
针对气候变化领域国内外最新动态和气候变化科研与业务最新成果,发布江苏省气候变化专题分析报告;提交江苏省气候变化研究与业务进展年度评估报告;建设江苏省气候变化信息业务服务系统,根据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点及社会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制作气候变化相关业务产品,向政府、科学界和公众提供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和影响评估信息和产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江苏省政府决策活动、防灾减灾、以及各种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全面、准确、及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将紧紧围绕目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热点问题,结合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IPCC和UNFCCC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尽早完成一批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国内或国际上有影响的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并且尽快将科研成果业务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功能包括:(1)针对不同资料序列的特点,研究均一性检验技术,研究非均一性原因对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研究地基直接观测资料、数值模式产品和卫星遥感资料的融合技术,研发各类综合数据产品;(2)利用最新气候观测和监测资料,进行区域气候变化事实验证研究,开展未来气候变化对江苏社会经济敏感领域和区域影响的综合评估和对策评估研究;(3)为区域经济布局、大型工程项目、区域开发、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生态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和专项服务;(4)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方面的评估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对江苏可持续发展及生存环境安全的影响,形成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结果数据集。
四、业务流程
(一)技术路线
1、标准资料加工处理:在国家气候中心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的指导下,根据中国气候观测系统提供的观测数据,以及历史和实时卫星数据,结合江苏历史资料分析过去和现代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主要特征及演变规律。
2、成因判别:以全球年代际气候变化为背景,以江苏地区副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气候变化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整编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特征量及东亚副热带季风区的气候变化特征量、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年代际变化序列。
3、趋势预估:依托国家气候模式及其指导产品,引进并发展适用江苏地区的统计-动力相结合的降尺度技术,不断改善上述业务流程,进行区域气候变化的机理、机制等分析。
4、影响评估:利用观测资料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采用动力或统计降尺度分析技术,细化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预估结果,对上级指导产品进行评估、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建立江苏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从而将预估结果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影响评估。在为相关部门提供评估结果的同时,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综合影响模型,向政府决策者、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发布相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信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宣传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问题。提高江苏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流程
气象资料收集、质量控制处理
客观分析资料
上级部门气候变化预估结果
气候系统信息资料存储库
灾情调查资料
社会地理经济资料
气候变化统计分析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平台(评估指标、参数、图形等)
查询、综合分析评估
极端气候事件评价报告
气候变化影响专报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综合信息服务
应用服务
产品分发
信息反馈
五、保障措施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主要任务,需要在加强组织协调,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广泛开展与国际国内相关部门的科研业务合作,加强宣传,加大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措施保障。
(一)运行机制
以江苏省气象局科研和有关业务单位为主体,统一规划,同时加强与当地其他部门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协同作战。采取“小实体、大网络”的灵活运行机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促进不同研究单位和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建立有多部门多学科参加的气候变化业务体系。
(二)人才队伍
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综合型高级人才(包括科研、业务和管理)的培养。在做好国内培训的同时,要利用双边、多边、区域及国际组织的渠道,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人才的国外教育、培训活动。要采取措施,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的气候变化人员参与江苏的气候变化工作。尽早形成江苏省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气候变化科研业务队伍。以带动江苏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迈向全国先进水平。
气候变化属于新建轨道业务,根据业务需求,人员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合作交流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有助于我们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监测、研究和业务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成果水平。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研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科学研究计划或活动,并积极发挥作用。要创造条件,多邀请外国科学家来华讲学、访问、工作,同时鼓励专家、学者利用一切可行的渠道,到国外访问、工作,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四)信息保障
气候变化业务的开展以及气候变化业务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基础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加强气候变化轨道建设中基础资料信息库建设的同时,需要省局相关科研与业务单位提供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气候系统观测布点上,要充分考虑江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并针对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进行观测;在气候要素的观测和资料质量控制方面,要严格按照目前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观测规范和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和程序执行,以保障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工作的顺利实施。
气候变化业务需要建立省内各相关业务单位的信息资料共享制度,同时不仅需要常规气象观测(或再分析)资料,还大量需要其他专业或行业的资料,需要建立与行业外资料的共享平台。
(五)项目和经费
江苏省气象局组织相关单位联合江苏省科研院校优势力量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争取得到立项支持。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在气候变化业务经费方面持续、稳定和较大强度的投入是实现江苏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可围绕以下重点科学问题开展科研业务工作:
(1)气候变化对江苏水资源的影响,重点开展洪泽湖、太湖流域等气候监测和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2)气候变化对江苏沿海海平面影响,海平面升高可以加剧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而且沿海滩涂湿地、珊瑚礁等生态群也会减少或丧失,并带来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海岸、河口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3)气候变化对江苏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重点开展旱灾、水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的研究;
(4)长三角地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提出及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经济型社会发展模式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江苏城市化、工业化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探讨江苏沿江城市群规划建设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积极开展重大工程建设气候环境可行性的分析评价等。
(六)其他业务轨道的技术支持
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不能与其他相关业务轨道建设完全分离,需要其它业务轨道和业务平台的支持。
(1)需要提供适宜的网络通讯带宽、高性能计算机设备及丰富的气候系统资料源等保障。需要与气候轨道共同整编气候系统资料集。所需的气候系统资料包括:历史全球海温、云量、冰盖、高原积雪、土地所用及下垫面分类、城市热岛及其分布等资料;中国气象局的MICAPS资料;江苏各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及灾情资料(含各区/县气象局上报灾情及应急联动收集的灾情)等;其他行业的相关资料。
(2)生态与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密切联系,其本身就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的重要科研业务内容,因此,其业务轨道建设也离不开气候变化信息的支持;而农业与生态方面的监测信息,也将为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帮助,对气候模式的应用、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工具的开发、校准和检验等许多气候变化科研业务方面的工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需要与气候轨道共同研发适合江苏区域的统计和动力模式降尺度释用技术,共同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估。目前许多气候影响评价工具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用于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评估业务。
六、实施计划
按照业务建设内容的重要性依次开展气候变化业务,优先建设适合江苏实际的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并突出建设的重点问题,如急需的服务于江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业务工作等,按照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
江苏省级气候变化业务接受国家级的技术指导,利用国家级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和成果,开展省级气候变化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省级气候变化的监测业务,利用国家级和区域级气候变化业务产品,采用动力/统计降尺度分析技术,制作地方需求的气候变化业务产品,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服务。
江苏省主要气候变化业务产品
产品名称
主要内容
出版周期
预期实施时间
气候变化专题分析报告
本省有关的气候变化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不定期,每年1-2份
2007
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针对本省有关的气候变化事实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信息
每年1期,年初出版
2008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对省内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评估结果
不定期,每年1-2份
2009
媒体宣传材料
宣传气候变化问题,讲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根据需要,具体操作
2007
1、2006年:实施方案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充分吸纳气候变化专家和相关科技人员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江苏的气候变化轨道的研究型业务建设方案。
2、2007年:气候变化基础资料系统的建设,收集相关历史气候数据信息,研制短期气候变化资料库和专家知识库,初步开发资料信息服务系统。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变化机制分析,分析比较统计与动力影响模型的差异。理顺与气候业务的关系,初步建立规范的流程,建设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平台。
3、2008-2009年:开始江苏气候变化客观诊断系统、气候变化趋势降尺度预估技术的研发。初步形成江苏气候特征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的综合概率预测技术。研发新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建成信息较齐全、功能较完备、分发较方便的业务系统。初步完成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及工程气候条件影响评估、业务试运行及业务平台。
4、2010年:基本完成气候变化轨道的研究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任务及业务开发队伍。基本建成江苏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型业务体系,形成较为成熟的降尺度技术制作,按照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流程,发布江苏未来10年以上气候变化趋势及可能影响的相关业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