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 本文关键词:自信,成长,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 本文简介: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教学内容:1、同学喊我大肥婆2、我的作文没获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家长深刻领会自信心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2、通过学习,让家长明白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措施。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 本文内容: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
教学内容:
1、同学喊我大肥婆
2、我的作文没获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家长深刻领会自信心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让家长明白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谈话法、情境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再次走进我们的家长学校课堂。很高兴与家再次见面,在这里让我想起了《三次家长会》的故事。
讲故事:《三次家长会》(见教材184——186页)
这就是智慧的母亲注重培养孩子自信心而创造的奇迹!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自信心,做事情信心百倍,那么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科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秘诀。”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是自信的孩子,越会成功,越是成功则显得更为自信。反之,越是缺乏自信则会是导致更深的自卑。自信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大胆、泼辣,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上课发言不积极,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举行的活动,很少愿意和他人交流,这些表现很有可能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话题就是:《牵手两代》小学第三册第五讲《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
二、案例分析
1、课本上有两个案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请两位家长配合阅读:
情景对话(同学喊我大肥婆、我的作文没获奖)
2、
分析情景对话
1)案例中的女儿有什么变化?
(家长说,师总结)
案例一:同学喊我大肥婆
案例二:我的作文没获奖
情绪上
很低落
没精打采
行为上
不想上游泳课
不想上作文辅导班
心理上
不开心,害怕同学笑话
难过,害怕同学笑话
(2)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做?请家长谈一谈。
(3)故事中的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请家长阅读课本上的教育故事。
3、师小结:
在第一个案例中,幸亏妈妈发现及时,在孩子的哭诉声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的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值得赞赏的是,她在和女儿的谈话中,始终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女儿,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澄清孩子的某些错误认识和观念,并通过“蝴蝶总理”真实的故事激励女儿树立了克服自卑、自信向前的信念。
第二个案例中,当孩子失败后,父亲没有为孩子寻找失败的借口,如
“这个题目不适合你”“阅卷老师没有水平”等。没有让孩子把失败推开,而是勇敢的面对失败的现实。让孩子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从而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失败。父亲还通过自己高考失败的故事启发孩子明白;把眼光放远,在失败中看到收获,在跌倒中吸取教训,寻找不足,知己知彼,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现场调查:
1、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缺乏自信的问题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的孩子有失败的体验吗?面对孩子的失败,你是怎么做的?
四、学生家长交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肯定有不少这方面的经历,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
五、教师讲解:
1、我们怎样才能判断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下面的一些表现帮你判断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1)、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
。
(2)、频繁的要求得到肯定,反复提问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3)、经常寻求帮助。
(4)、预料失败
。
(5)、沉默、孤僻。
(6)、用悲观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
如果有其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表现存在,表明孩子在生活中可能就是缺乏自信心。
2、缺乏自信的危害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不及时解决,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家长说,师总结)
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感明显、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容易发脾气、有孤独感、自我接纳水平低、害怕失败等。
3、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
刚才,大家谈了缺乏自信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据平时的调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过分溺爱,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包办过多、迁就过多、使孩子事事依赖于父母,抑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剥夺了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2).是过分严厉,过多否定。许多家长只能接受孩子的优异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对孩子常采取批评、训斥等贬抑性的评价,使孩子自信心受挫。
(3).是过高期望,过分要求。许多父母出于虚荣心或补偿心理,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制定了较高的培养目标,孩子本身能力和水平达不到,所以就会在屡次受挫中产生失败感,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4).是消极评价,横向比较。父母经常性的否定孩子、习惯性的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这种消极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产生“不如人”的感觉,严重的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5).
锻炼机会少,成功体验少。
此外,容貌、性格、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4、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刚才,有几位家长谈了自己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的做法,这些方法都非常好,非常值得其他家长借鉴,下面,我再向家长推荐几种方法:
(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反之,将孩子毫无准备地置于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白:之,也会使孩子受到挫折、丧失信心。因此,父母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似的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为孩子做不必要的帮助,每天给孩子简单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
当然,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控制孩子,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误以为获得能力是按成人意志进行这样、那样的练习和学习。同时,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孩子一切自行其是。家长必须懂得,孩子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决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他们的适宜程度。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人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例如:我班刘婉玉家轮流值日,做家务。
(2)、
培养孩子的一种特长
孩子身体方面不那么完美,有些确实是家长和孩子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培养一种特长,这是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助于培养孩子“我很棒”的心态,即便在某一方面不如人,也会因“我很棒”而积极化解自卑心理,当然,培养孩子特长要结合孩子的特点,要扬长避短,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3)、让孩子多接触外界。
家长可以创造机会进行一些家庭聚会或走亲串门,一方面让孩子在娱乐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炼意志,另一方面让孩子多接触人,尤其是同龄人,在聚会上,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孩子乐于表现、比较擅长的游戏节目,如背古诗、成语接龙、唱歌比赛等,当孩子发现自己能背那么多古诗、知道那么多成语时,发现她的歌得到那很多热烈的掌声和欢迎时,自然会产生自信,也会更加积极地对待人际交往,慢慢就会克服自卑、孤独等心理。
(4)、
尊重孩子,不给孩子以压力。
许多孩子在外遭遇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回到家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呵护,家长应该同情孩子的遭遇,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委屈,家长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安慰一下孩子,千万不能呵斥、批评,并及时将孩子引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不要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取得老师的帮助。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同学们的嘲笑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家长应当与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教育全班同学不要歧视,嘲笑他们,这样效果会更好。
(5)、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让孩子以平常心面对失败,还要让孩子重视失败,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对失败负责,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逐步走向成功。孩子还要学会真诚的祝贺别人的成功。
家长可以设计一些耐挫折游戏,提高孩子的能力。在一次次地失败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并明白取得胜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技艺,而提高技艺就要多练习。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在不断地体验成功和失败中,孩子会逐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不怯场的能力,为孩子的发展大有好处。在培养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应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既能锻炼孩子的耐挫能力,又不会强烈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观看竞技比赛,让孩子明白有赢就有输,但即便是落在最后面的运动员,也都在竭尽全力,永不放弃。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如教育故事中父亲和孩子分享了自己高考失败的经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面对失败,光给孩子讲大道理还不够,应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必要时请有经验的人来指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失败的原因,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能力。
(6)、指导孩子读有励志方面的书籍。
书籍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形式,给孩子多搜集一些名人战胜艰难挫折最终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
,让孩子读这方面的书,他就会从中受到教育。
5、给家长的建议:
(1).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
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适当帮助,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等。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只说鼓励话,不说泄气话,更不说抱怨挖苦的话。每一位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肯定,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
因此,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常;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让孩子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种层次的孩子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样,潜能将被激发,奇迹将会出现。当然,还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克服任性的行为。
(2)、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人中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戒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要多进行纵向比较,少进行横向比较。当孩子出现错误和过失时,静下心来,与孩子共同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查漏补缺,用你的信心去激发孩子的信心,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棒。
各位家长,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携起手来,永远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不再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去激励,让每一个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充满信心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到那时,你会发现,我们手中捧着的都是一颗闪亮的金子。
六、作业:
1、和您的孩子一起阅读课本108页教育故事——《我只看我拥有的》。
2、请各位家长将自己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一些好的做法,或者自己听课之后的打算写下来
篇2: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教育,视角,自信,红色,大学生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本文简介: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集中体现。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危机。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入手,提出红色文化自信确立需经过认知、内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本文内容: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集中体现。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危机
。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入手,提出红色文化自信确立需经过认知、内化、实践三个阶段,针对当今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现状,提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和对策。
下载
[关键词]
红色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25-05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为方式都会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情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展开,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占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该是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②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将人当做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A段。大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习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形成对文化的一定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个体内部完成一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他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单向度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有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大学生心中坚定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代。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
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70%,中国大陆港台影片不到20%。9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产生天然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与调查的“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大学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最前沿,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娱乐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网络娱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娱乐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种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重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愿意从事相关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实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道德滑坡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学生勉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由于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容不得学生讨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老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能力。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具体途径包括知识的习得、理想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知识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情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地方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例如武汉大学挖掘“乐山精神”,开展“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号召学生要传承红色大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理想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的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凛然正气、昂扬激情、坚定乐观鼓舞学生,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让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辨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大学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的对待。9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养一双“慧眼”去主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淹没。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虽然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法深入到心灵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似乎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性、全面、辩证的认识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活?樱?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积极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它的社会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1.践行文化理念。文化理念要发生作用,根本还是要依托于主体去践行。只有当青年学子用红色文化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指导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算真正确立了文化自信。这是文化由观念成为习惯、由规范变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次就完成了,而是认知和行动不断交替,在实践中不断感知、领悟,实践之后又反过来修正认知、强化认识。只有不断的、反复用实践检验,将主客观统一,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大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弘扬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红色文化从文字、理念、图像变成自身实实在在的言行。
2.创新文化成果。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绝对不是旁观者、局外人,红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运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技术,为红色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创作有时代特色红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品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传统是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21世纪,通过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也必将把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文化品格,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最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巴里?艾伦.知识与文明[M].杭州:刘梁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王洪叶,王爱华.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3,(1).
韩玲.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N],人民日报,2013-08-01.
张华,李久东,于晓波.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责任编辑:曾
菡]
篇3: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
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 本文关键词:洒满,心田,赏识,自信心,中职
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 本文简介: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摘要: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引入中等职校,让自信心缺失的中职生重获自信,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健康成长,做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赏识教育中职学生自信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是中考的失败者,有调查表明:职校学生中有52%的学
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 本文内容:
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
摘要:
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引入中等职校,让自信心缺失的中职生重获自信,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健康成长,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赏识教育
中职学生
自信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是中考的失败者,有调查表明:职校学生中有52%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职业中学,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校读书,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如何转化中职生,让他们轻松走出校园,顺利踏入社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这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大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还能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进步,并向学生传达出自己对他们的认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赏识教育的内核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针对目前中职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现状,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健康成长,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尊重人格,关爱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源泉,他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这说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中职生教育的前提。
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中职生当成“差生”,说他们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这就严重的损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形成某种异常的心理和畸形的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逃课逃学。因此,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只采取批评处分的方式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给予赏识,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中职生积极进取、渴望成功的希望之火。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爱心来,争做赏识学生的伯乐,中职的野百合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春天!
二、挖掘潜能,树立自信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问题或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多种智力,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拿“显微镜”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优点是实现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发现,就不会有赏识。
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发现、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职校生,他们的理论水平可能不太高,但是他们的动手的实践能力也许是很强的。他们参通化市技能、职业操作考试都取得好成绩,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是好样的,我是最棒的”,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三、促进融洽、增强自信
会欣赏学生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最快乐的!能够在爱与幸福中徜徉的人生是美丽的!
赏识教育贵在“赏”,同时也要“识”,只有了解才能赏识在点子上。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把握好“三心原则”:倾注爱心,坚定信心,充满耐心,用爱和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作为教师,如果能经常把自己对学生的赞赏真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体会被爱,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听”老师的话,积极完成工作。例如:我汽修班的几十名学生,基本是男的,学校进行交际舞比赛,要求出一个节目,没有女舞伴,我很纳闷,有男生不愿意跳女的舞,跳的舞也是很别扭的,我就赞扬他们:“跳得好,有特色”,“了不起,多才多艺”,“重在参与,你们很优秀啊”等赞美的语言鼓励他们,后来他们为班里争得了荣誉。真为他们积极的态度和自信的表现感到欣慰。
四、扬长避短,坚定自信
中职生可以进行赏识教育,比其他学生更加需要赏识。我们的学生较多接受的是挫折教育,或是溺爱教育。表现好,溺爱;表现不好,批评。两种极端教育,培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中职生在中职前的学习,由于基础差、纪律松而遭受挫折,以致越挫越伤,越伤越挫。批评随时在耳,表扬远离他们。在中职教育中,要尽量放大他们的优点,缺点可少提即尽可能少提。少批评并不表示不批评,过度的鼓励和表扬,滋长他们的骄气,不能面对挫折,在失败、困难面前逃避、退缩。赏识教育正是通过学生的优点来转化缺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有一个学生,无心向学,当我责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学习时。他竟玩世不恭地对我说:“我爸跟我说,书读得好不好不重要,多认识几个朋友就行。”我一时气急,就想批评他,忽然转念一想,决定即时对他进行赏识教育。“是的,听同学说,大家都喜欢跟你玩。现在,有一件困难的事情,可能只有你能完成。我想,你做风纪委员管纪律,大家都会服你。”听了我的话,他有些惊讶。以往,老师和家长们对他是批评激烈,表扬少见。这次,没料想到我不仅没批评他,反而还信任他,让他管理同学。他有些担忧地对我说:“老师,我自己都怕管不好自己,我,行吗?”我肯定地对他说:“你行,我相信你。”他思考一会后,接受了我的任命。后来事实证明,得到别人认可的他,一改往日得过且过的态度,上课认真了,学习进步了。他充分运用自己绝佳的交际能力,在塑造自我的同时为班级组织纪律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赏识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生活,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中职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广大中职教师应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赏识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打造赏识教育的蓝天碧野,让赏识教育的阳光洒满中职生自信心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