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文关键词: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语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文简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鲁中元(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734500)【内容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文内容: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
鲁中元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734500)
【内容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怎样把语文学科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打开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走语文教学的开放之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世纪宝鼎》时,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境、活动场景、活动方式,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研究、讨论:
说一说鼎的发展历史,除了书中这些知识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鼎的知识?学生找、划、品、读,在活动的开展和相互交流的过程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又如:学完《少年闰土》一文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体验角色的情感,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合作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分四幕编课本剧: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经过小组的精心准备,把握人物性格到位,处理细节,设计场景道具,表演。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化着自己的心灵,改变着自己的言行举止,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在逐渐地形成。
二、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
1、向课外延伸的语文阅读活动
课堂学习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些典型的范例,要求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共性的知识。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普遍的语文课外延伸学习活动。教师以教材为桥梁,组织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
“野”》后,组织学生开展“祖国风景名胜知多少”实践活动,学生翻阅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后选一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习《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开展“走进三国”活动,让学生读《三国演义》或“三国故事”;开展“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学习《咏梅》后组织收集毛泽东或陆游诗词,通过诵读、解说、绘画、书法等形式进行赏析,体会诗词语言的精炼。
学生课外阅读后,教师还就引导编辑手抄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在“我是小编辑”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在总编的指挥下,群策群力,创办“动物王国”、“树木之家”、“交通发展”、“教育之窗”、“成语集锦”、
“植物家族”、
“古诗文赏析”等种类繁多、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而后评出最佳设计,在学校宣传栏展示,激励学生热情参与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协作精神。
2、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从而形成敏锐观察力。如在教完《春》后,设计一个“找春天”的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学生选择地点,确定观察时间和范围,仔细观察,找出春天天气、树木、花草、虫鸟、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之后写出相关作文,画出美丽的春景图,再让学生朗诵诗文,欣赏图画,体会到春天是美好的,最后放声歌唱《春天在哪里》。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凭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开展“走进植物家族”活动时,组织学生设计好方案,对植物世界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调查,交流汇报,编辑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活动结束后,教师捕捉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写作,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点拨真正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能说假话、套话、空话”得以贯彻落实。不仅激起了学生热爱生活
、探索自然的热情,更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3、走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
。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就必须改变传统教法,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如开展
“国庆知识知多少”、“家乡文化知多少”、“走进植物世界——树的家族”、
“我是小小导游员”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校园、社区“环保小分队”;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啄木鸟”行动,让学生从街头、报刊、电视屏幕上发现并纠正错别字;
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办
“春联集锦”手抄报。不论是外界观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还是课堂中的交流展示,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和共同的目标,在交流合作,密切配合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检验内化语文知识,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可能泯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他们焕发出活力。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一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乐趣的过程,又是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
如组织开展“抓俘虏——找错别字”比赛。赛前宣布要求:(1)学生自由组合,以小队为单位,到街道上找各种广告牌、标语牌上的错别字;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加以归类记录,同时加以矫正。(2)根据收集整理的记录评出优胜队,予以奖励。汇报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小队找到的错别字,并且写出了正确的字。比赛结束后民主评优,举行比较隆重的颁奖仪式,由获得团体和个人优胜奖的代表谈自己的活动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诗歌比赛”、“古诗文诵读”、
“课本剧表演”等富有新鲜动感的趣味竞赛活动,使语文学习不再沉闷古板,而是能够激动人心、富有创新特色、着意开发潜力的创新体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而是在公平开放的竞技中增长才干,健全心智的参与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内容的有机融合,巧妙形式的有机结合,学习者的有效配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也为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鲁中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1年,5次受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在市级以上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有7篇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省级规划课题《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生活识字、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小学语文延伸性学习研究》、《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通过省级课题鉴定并获市级二、三等奖。
4
篇2: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关键词:编排,研究成果,素养,汇编,课题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简介:对苏教版教材第一册的使用建议淮安市实验小学徐学艳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教材所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小学生,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内容:
对苏教版教材第一册的使用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徐学艳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教材所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小学生,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如:第八单元“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一课中,“试一试”让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10个花片可能出现的正反面情况来写算式,从而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素材本身就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人人动手操作,根据自己所抛花片的结果说出4道算式,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并猜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得出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在练习形式上,大部分例题和习题都以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出现,如:“小鸡回家”、“小青蛙跳伞”、
“小蜜蜂采花蜜”、“小鱼钻圈”等。教材还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学生相当感兴趣。教材是一套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容量、难度等谈一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各位老师商榷。
1.教材注重了让学生写好数字,多次安排了写数指导与练习,非常好。教材在教学了1~5各数后紧接着安排了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这一课中,如果能设计把答案让学生写在“日”字格里就好了,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写数又可以明确学生的想法。
2.教材第22页的第2题:看数涂色,学生在做题时用的时间比较长,可否改成看数画一画。
3.教材第24页的第5题,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口答的,我觉得如果能让学生写下来会更好,便于比较。
4.教材第53页的第8题,可否在两组题的中间出示四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去选一选,连一连。
5.教材第54页有关8的加减法的例图,内容创设了一个游泳情景,题型开放,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当好。教学中学生有的根据男生、女生的人数列出5+3=8、3+5=8、8-3=5、8-5=3;有的根据是否带游泳帽列出了7+1=8、1+7=8、8-1=7、8-7=1;有的根据岸上、岸下学生的人数列出了5+3=8、3+5=8、8-3=5、8-5=3;还有的根据是否用游泳圈列出了6+2=8、2+6=8、8-2=6、8-6=2。教学中发现这幅主题图容纳了大部分有关8的加减法题,只是缺了4+4=8、8-4=4,而根据男、女生人数和岸上、岸下学生的人数列出的算式相同。是否可将图稍作调整,变成男生4人,女生4人,这样这幅主题图就容纳了所有有关8的加、减法题,就更完美了。
6.教材第74、75页的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非常好。但这个情境可否换一换,因为在教学这课时已经到了冬天。
以上漏见,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使用建议
吴玲
数学学习应当是有价值的。有价值我想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本身的理论体系的价值,二是学习者将来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应该交给学生可以进行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创设了许多学生生活里的和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情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乘法口诀》,分别选择了学生喜欢而又常见的儿童乐园游玩为场景,让学生在游玩中编出口诀。
教材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多样,有图文结合、对话、合作活动、动手操作、对比等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关注学生从情境中收集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发展数学思考与实际应用。
例题与练习的设计有利于教师自主、开放的安排教学。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苏教版教材是一套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但在具体教学使用教材时,我们有两点自己的想法及建议:
1、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乘法口诀后半部分,也就是积时,写得较慢;一些学生还会把两位数几十几中的十丢掉;有的学生会把如四十二、二十四这样的数看错,二年级学生虽然会写小写的数字,但是学生经常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因此我们觉得可否允许口诀的得数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这样更清晰,便于学生记忆。
2、在教学“乘法口诀表”这一节内容,也就是教材第79~80页时,看上去内容不多,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是不够的。首先学生在初次探得口诀表的排列方式后要填写缺少的口诀,再深入地探寻口诀地排列规律;其次想想做做第1题的表格,实际上是要口算两个乘法口诀表,大部分学生在填表时比较慢,同时由于数字过于集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所以用去较多时间。可否把这一课时的内容分改成两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放在第二课时,这样学生有了前一节课的口诀复习与整理,就会更好地来完成这张表。
以上认识,不妥之处难免,敬请专家指正!
对于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五册使用的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张月红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总体编排较合理,但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时不太好处理的地方,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请同行们多多指正。
一、顺序的安排上,能否把第五单元的“24时记时法”和第六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中间穿插其他的单元。“24时记时法”教材虽然只安排了3课时,但它所涉及的知识远非3课时所能解决,即使学生能理解,但这些知识仍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可随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样也是本册书的教学难点,这样的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是一个挑战。如果这两个单元中间安排一些诸如“观察物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单元,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缓冲的过程,学习的劲头也会很足。“摸牌与下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安排两个活动内容,时间有点紧凑,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建议安排2个课时。“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安排了简单分数的认识与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多,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是一个难点,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建议把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2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第七单元出现了连乘应用题,书中还介绍了两种解决的方法,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益处甚多。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由于书上出现的数量较小,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在《练习与测试》的习题中,很多学生出错,其原因是当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时发现,有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没有学到的。我想如果把“两位乘两位的计算”安排在“连乘应用题”之前进行教学,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第四单元加和减,教材中介绍了线段图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书上对于线段图的介绍知识初浅的。在后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时候很多需要线段图,学生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不能够把问题条件标清楚。所以我建议教材是否能够把线段的画法介绍的更完整点这样效果会更好些。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概念模糊,只知道千克是用来表示重物体,克是轻的物体的单位。尤其克在实际教学时很难演示。一个二分硬币是一克,这个在天平上很难表示出来。对天平的介绍也比较少。建议对克这一单元设计一些易于学生操作的小实验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一单元。
四、教材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中的“简单时间的计算“里有这样一个例题(即53页):例子在左边列出了一个节目预报的单子,右边提出了“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这一问题,书上给的解答方法是16-14=2,播放2小时。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是这样“16:40-16:10=30”是否可以呢?我建议书上应多提供一个不是整时减整时的例子供学生学习,同时把单位名称写在结果的后面。比如说,“想想做做”中出现“借书时间是12:00—13:30,15:00--16:30,问每天借书多长时间?”时,学生的做法是这样的:13:30-12:00=1:30,16:30-15:00=1:30,1:30+1:30=3:00,即每天借书3小时。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13:30-12:00=1小时30分,16:30-15:00=1小时30分,1小时30分+1小时30分=3小时。从学生思维发展上讲,学生容易将“时刻”与“时间段”混淆,如果书上加上一个类似不是整时的例子,可能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知识的建构。
五、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理解周长的含义的学习,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一下,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拓展性内容掌握不是太好,如:一边靠墙的长方形篱笆,学生往往是把四条边都算上去,这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这类型题目是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
六、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目的是能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根据观察者的位置,确定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正方体能看到不同个数的面,但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能否把这部分内容朝后面移一移。
以上只是一点浅薄的看法,不是很成熟,希望专家给予指导。
对苏教版第七册的几点使用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陈慧玲
笔者近两年任教四年级数学,都使用新的苏教版教材。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发现有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现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
教材第5页的思考题需要改进。
第5页的思考题内容是某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30秒转换一次,从下午5时到5时10分,这个信号灯转换了多少次?教参的结果是①600÷30+1=231(次)②600÷30=20(次)。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转换”和“变”不一样,如果红
绿,转换一次,变一次,也可能变两次,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600÷30=20(次)。
二、建议教材不要让学生度量特殊的角。
教材在19页让学生量一副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问每个三角板上三个角度数的和是多少?教材第21页,分别量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各个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度量的误差,有少部分同学度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五边形的内角和不是540度,六边形的内角和不是720度,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不利,至于发现了什么就更不好教学了。
三、建议垂线的画法不要用小尺
教材第43页学习画垂线,课本上是先把直尺和已知直线完全重合,再把三角尺的一条边和直尺完全重合,然后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画垂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只要三角尺的一条边和已知直线重合,再在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上画线,就得到已知直线的垂线。另外课本上在定义互相垂直的时候有直角符号,在教学画垂线时却没有直角符号。我们认为为了以后学生更好学习,应标直角符号。
四、
课本第81页的数学阅读应改变
课本第81页数学阅读:在同一条件下,把抛硬币的实验独立重复多次,如上千次、上万次……结果将会怎样。无位著名学者亲自试验后分别得到的数据:
①4092次
正
2048次
反
2044次
②4040次
正
2048次
反
1992次
③10000次
正
4979次
反
5021次
④24000次
正
12012次
反
11988次
⑤80640次
正
39699次
反
40941次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很难发现有什么规律。教参也没有给出解答。我们认为除了教给学生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以外,别的我们也找不出抛的次数多少跟正反面有什么关系。
以上浅见,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对国标苏教版第九册教材编写的几点认识
淮安市实验小学
别巍魏
今年刚教五年级,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刚拿到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便迫不急待地认真研读了一下。或许是用惯了老教材,对于新教材我有几点不成熟认识。
一、内容编排上,理论知识不系统。一册书都有十一个单元。有些两、三节课时为一单元,有些是四、五课时为一单元。感觉知识点太散,跳跃性太强,系统性差。如将小数乘法、除法各分为两部分教学:第七单元小数乘、除法(一),教学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整数;第九单元小数乘、除法(二),教学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小数。这样编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给人的感觉是很零散,使学习内容少了连续性,知识间很严密的联系被人为的打散了。教学上,使学生不易掌握知识间的内部联系,不易形成知识网络。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刚告诉你“是怎么算的”,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算”。现在你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隔一段再讲,刚刚到可以深入引导总结规律的时候嘎然而止,基本的训练错过了,这个体系就切断了,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理性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科学精神就难以形成。实质上,小数乘法、小数除法都各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串线、”“结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内容偏难。(1)编者是想通过精简教学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这种做法就如原来是让学生先爬上梯子,再去摘果子,而现在是把梯子拿掉让学生直接去摘果子,学生够得到吗?或许只有少数个儿高的够得着。如原来在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就安排了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现删去,直接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小数进行简便计算。我们知道,简便计算是建立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之上,是计算的“高级阶段”。这就好比一个还没学会行走,就要快跑,其结果是要摔跤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生在计算乘、除与加减混合运算时不知道运算顺序,凡遇到可用运算定律的题目不管其是否能简便一律运用运算定律,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知识有它内在的联系,教材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增减减的问题。
三、规律性的总结少了。没有理论性的东西,只有一些操作性的东西,好像是浮光掠影一样编写教材。比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三道例题后教材没有总结出计算法则,学生学习后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规律性。不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就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或许编者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但我认为教材应给出计算法则,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形成科学的态度。
当然苏教版教材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精彩之处很多,恕不列举。
怎样滚得远
——对国标版教材第七册一个实践活动的困惑
淮安市实验小学
陈晓君
笔者今年任教四年级数学,在使用国标版新教材过程中有一处困惑了很久的地方,现在提出来想与大家交流。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实验给出了用30厘米-50厘米长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得斜面分别和地面成30度、45度、60度的角再把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的顶部,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教材三个角度都让滚三次,然后求三次的平均数。
困惑一: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的远一些。关键在实际实验时,我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实验,结果发现胶带圈滚得太远,在教室里停不下来,最后是撞在教室墙壁上停下来。然后我和学生调整了方位,把桌子全部拉开,选择教室较长的位置进行实验(教室是长方形的,第一次选择宽的位置,不够滚的)。实验前我先做了一下示范演示,强调要让胶带圈自动的滚落,不能施加外力,选择的木板和地面都是尽可能的光滑,结果学生分小组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60度滚得最远(赞成的人最多),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45度滚的最远(赞成的人也比较多),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30度滚得最远(赞成的人较少)。
困惑二:面对学生的不同的实验结果,我的心理乱作一团,到底是什么情况滚得最远呢?教材的安排是通过实验来发现规律,现在的问题是实验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课前曾经和其他数学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她们也认为实验很难发现规律。甚至后来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是45度滚得最远,因为我妈妈去年教过四年级(他的妈妈是我们的同事),无奈之下,向任教过四年级新教材的老师请教,得到的结果是45度,滚得最远,至于为什么,原因也没有说清楚。
困惑三:这个实验活动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仔细的翻看教参、教案、教辅资料,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实验的目的就是发现正确的规律,现在发现不了,却也找不到正确答案。无奈的情况下,我把高中物理知识拿出来复习,来解决问题,现分析如下:
答案一:60度滚得最远,其次45度,最近是30度。
因为斜面都相同,所以胶带圈在与地面成60度角的木板的一端时离地面最高,重力势能最大,胶带圈滚动的所有能量都来自与这个重力势能,所以60度的重力势能最大,所以滚得最远。
答案二:45度滚得最远,30度其次,最近是60度。
胶带圈在斜木板上之所以向下滚,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如果假设木板与地面的夹角是A,木板的长度为,受重力作用,平行于木板方向产生一个加速度为g×sinA,根据动能定理,
胶带圈滚到木板底部的速度为v=cosA,谁滚到木板底部的速度最大,谁滚得就是最远。g都是相同的,只要比较cosA的值就可以了。
30度时,cosA=≈0.61
45度时,cosA≈0.59
60度时,cosA≈0.47
所以30度滚得最远。(由于物理长时间没有学习,不知道理论是否运用正确,还请大家多指教)。
答案三:就是以前教过四年级的老师说是45度滚得最远。
以上内容,都是我思考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到掌握这些知识的时间,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却是迫切需要知道的,如果教师都不知道正确答案,何以告诉她的学生呢?这就是我教学这个单元的实验课内容的困惑,请大家帮助。
以上为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深入研究教材
灵活运用教法
——场关于“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策略的讨论
淮安市实验小学
戴
俊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题目忽深忽浅,把握起来真不容易!”
“67页上的思考题答案我都做了半天才做出来,但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讲才好!”
“这部分内容是列举法解题,很多例题的呈现是通过列表法解决的,但实际上很多题目通过列表不但繁杂,而且容出错。”
……
在教学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很多老师都觉得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解题错误百多,于是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讨论在长征五年级数学办公室开展起来了。
戴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与我们以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一个创新性的内容设计,以往老教材注重数学内容的呈现,而教版教材在兼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方法的训练,重知识传授更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熏陶。但从一种教材到另一种教材,对于很多老师,可能是一种痛苦的“蜕变。”面对新教材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手,都是研究者,都是实验者,碰到新问题,共同研究是一种好方法。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碰到的问题,我们就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赵波:现在我们主要的困惑是感觉每一道习题仿佛都是独成一体,很难将它们穿成一条线,就题论题,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孙娟: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找规律和小数加减法内容相比,教材编排难度上明显增加,学生们感觉得跳跃性太大,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陈云:我们要防止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让学生去感受策略,学生是否真正解决问并不重要。这点肯定是不对的。虽然是列举法解题,我们不能仅限于列表格法解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提供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框定一种方法,列举法应该包括表格列举、文字列举等,因此,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并学会使用假设、替换等思路,这也是给学生多种解题策略的需要。
刘永平:要想教好“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要研究教学的策略,不能将目标公停留在讲题目的角度上,学生积极的配合与参与是我们达成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大胆地重组教材,设计有意义的教学也是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我们老师不应忽视的地方。
殷定红:我非常同意刘书记的观点:2007年10月30日,市教研室在举行了教研活动,我和校的四位同志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听了五(9)班孙新老师数学新授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孙老师通过围绕暑期教师红色之旅这一主线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整节课结构紧凑,设计精巧,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常态下的好课。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既有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有集体讨论、小组争辩的过程,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层层递进,先从学生安排住宿的2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先安排3人间比较简便,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比较方便?有什么规律,这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适当的情境,引出问题,既有浓浓生活味,还有严密数学知识渗透,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孙老师立足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充当学生活动参与者的角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要依存在活生生的具体情境中,这样的知识才能更有生命力。
江以清: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研究教材,不光是研究本课内容,更要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只有通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浅层面上,更要达到“用教材教“的深度。
江宇:的确如此,就拿本单元来说吧,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有画图,六年级也有这同样课题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替换思想,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教材,那我们是不能真正认识教材编定的意图,更谈不上用好教材了,一些一线老师对于新教材总觉得教材编排与以前的人教版体系不一,无从下手,课堂教学时只能就课论课,缺少整体认知,所以,使用新教材时,我们老师要将整个教材学习一遍,不光看本年级的,也要将前几册或后几册教材深入地研究一下,深入体会新教材的思想,切不可“带着马鞭开汽车。”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通过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教好教材,老师们首先要研究好教材。
陈文静: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活动性和操作性得到很大的增强,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了,个别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启发性,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回答是“是“、“对“、“正确“、“欢迎“、“可以“、“会“等“短话“,全班学生一种声音,而缺少富有个性的有独特见解的“长话“。操作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成了配角,老师成了主角,这一些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的。
胡清: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画图、列表等策略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枚举解决问题是把符合问题的全部可能逐个找出,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如列举要有条理、按步骤进行,例如例2的教学,先考虑只订1本,再依次分别考虑订阅2本、订阅3本的情况。又如列举时可以画表格,也可以不画表格。在有困难的时候,列表能帮助思考。再如订阅2本的情况最复杂,要把3本杂志两两搭配……要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戴俊:今天的讨论非常成功,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每一章节虽然是独立的,但编者编写的意图,使用时正确的把握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但随着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一线老师运用新教材教学取得很大成绩,新教材也被广大师生所认可,但我们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却一刻也不能放松。
篇3:路桥学院知识技能竞赛通讯稿:培养专业素养 掌握实践技能
路桥学院知识技能竞赛通讯稿:培养专业素养 掌握实践技能
为了培养同学们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提升理论知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展示学院教学水平、办学特色和职教风采,为广大师生搭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展示平台,路桥学院于5月9日下午在路桥楼举办了大型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有路桥学院院长唐杰军、党总支书记聂善建老师、学生会指导老师胡方能以及实验室的部分老师。
动员大会于13点30分正式拉开了帷幕,大会一开始由路桥学院院长z给同学们作动员讲话,z院长谈到了专业基本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是考察学生应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一项技能比赛,比赛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为跨专业交流与合作提供契机,为拓展思维、增强技能和提升团队精神提供舞台,为学生展示才华、全国大赛选备人才提供平台,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对16级新生寄予了厚望。
本次大赛主要分为道路材料实验、角度测量以及CAD电脑制图。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都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热情。道路材料实验中同学们在赛前细致的听老师的讲解,实验室中充斥着同学们对比赛的热情;角度测量的赛场设置在路桥楼前面的坪地上,火热的阳光也抵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测量结束后由老师现场评分,比赛现场紧张而热烈。
本次大赛通过实际操作型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了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以后学生从学校出去后能在第一时间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铺垫,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动手能力,本次大赛得到了学校和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学习和校园文化,同时为今后此类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及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路桥学生会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