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本文关键词:校本课程,实验,方案,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本文简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一、研究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本文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待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我国加入WTO,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迎接世界的挑战,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也必须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南充市五星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师资优势,以及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人文教育环境。建立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的课程结构,形成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于满足学生需要所缺少的内容。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2)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3)学生的需要评估。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察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4)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原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艺体教育资源,学校外围的教育环境优良等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应予分析、总结,根据现行办学的新要求,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修改或研制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面上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校的名牌特色课程。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课程的实验,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4、研究目标
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具体地说:
(1)、通过课程开发,能让教师、学生和社会与课程决策,体现教育民主,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
(2)、通过课程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3)、通过课程开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也有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与协作。
(4)、社会的参与能使课程更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也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
三、研究内容
(一)
校本课程的设置。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设置科学、规范,具有学校鲜明特色,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在保证开发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应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基于本地、本校的实际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目标和意图应更明确一些。根据开设校本课程,由所涉及到的内容由学科主任和专任教师制定。
2、建构本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本校课程作出具体安排。由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环境类课程三大块构成。
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必修、任意选修3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使必修课程与选课程、核心课程与乡土课程,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因才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
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经常性体育锻炼、简单科技体系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共同活动课程,科技艺体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兴趣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以创造性为主要宗旨,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科学化、规范化体系。
环境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风气层面、心理层面。旨在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为重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具体框架如下:
必修课程:
学科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劳动、健康教育
体育
社会
活动类:升旗仪式、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体育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劳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区活动等。
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
学科类:英语口语、言语交际、阅读、计算机、汉字书写。
活动类:“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
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
学科类:
(1)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珠心算竞赛辅导、自然实验操作、环保教育
(2)美文赏析、名家名作选读、写作指导、心理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
(3)艺术体操、武术、围棋、声乐合唱、鼓乐演奏、器乐独奏、实用美术、摄影摄像
(4)无线电技术、网页课件制作、科技音像
活动类:
(1)文学社、小记者站、、星星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
(2)星星书法学会、星星摄影学会、星星乒乓学会、星星音舞学会、星星篮球学会
(3)学法指导、心理讲座、法律常识辅导
3、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告诉我们,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课程开发已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转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执行者、实施者、开发者。但是,因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加上受原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使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自觉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②课时整合: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课时作如下调整:
语文课实行“三三制”教材学习、阅读欣赏、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阅读赏析”、“写作实践”采用“长课时”形式(1小时),并在每周增加1节言语交际课。
数学课实行“三二制”即教材学习三课时,“数学活动课”二课时(一年级除外)。
英语课采用“二三制”(五、六年级)教材学习二课时,“会话”、“听力训练”三课时。条件成熟,适当考虑起点下移。
中高级体育、美术、自然课每周上一次“长课时”(每次1小时),“长课时”能使体育课减少10分钟准备时间,有效增加教学和练习时间,解决了以往学生自主活动和练习时间不充分问题,学生技术学习和技能掌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技能学习的连续性、反复性促进技能的形成。)“长课时”能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有充裕的练习时间并能保证学生作业当堂完成,减少学生课后负担,也能保证质量。“长课时”使自然课上有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进一步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教材整合
各学科教材既要与国家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又要适合我校的特点,还须照顾到各类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材整合过程要把好“度”。提高教材整合效益。
小学语文除用好统编教材外,增加课外阅读书目。语文学科分阶段制订出阅读目标,列出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
小学数学除用好统编教材外,低年级增设《趣味数学》(自行编写教材),中高级增设奥赛训练课。(选用或编写教材)
小学英语除用好现用英语教材外,英语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分年级增设口语训练课,并自行编写或选用教材。
音乐教材选用简谱版,(部分班级选用五线谱版)淡化识谱,及繁琐的乐理讲解,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音乐学科应编制出各年级的欣赏曲目和演唱曲目;美术学科将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有机增删,删去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增添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的内容,并分年级列出增补内容。体育学科应摒弃一些竞技体育成份多的内容,增添部分对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并予以强化训练,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可增加球类、游泳、棋类、形体训练等项目。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制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应在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加强课程的管理。
首先,要处理好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涉到的一些环节,如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其次,要落实好师资,可以要求在职教师兼修一、二门非本专业课程知识,以确保校本课程师位。再者,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等文件,严格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中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不是单纯的测验和考试,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重视过程评价。学校应该根据开发的课程类型,着眼于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将课程目标归纳整合,从而制订出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和技能特长等方面的评价细则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成绩(即学分)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等,合格者由学校颁发“学生素质发展合格证书”,对单项优秀的学生可另发证书。这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开设的需要,调查教师的专业情况。
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进行课时整合,采用长短课时制,教材整合,增删有关内容等。
五、保障措施
1、组建课题研究组织
(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王定华
成
员:江素蓉
蒋鸿荣
唐丽英
廖颖红
(1)课题实验组
组
长:蒋鸿荣
副组长:唐丽英
廖颖红
成
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各年级教研组长
2、明确职责
(1)
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和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业务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
(3)学生有权自主选修学校课程、有权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家长及有关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和建议权。
2、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成,同时聘请市、区教研室课程专家参与,负责审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2)
课题实验组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机构,负责制定学校学年、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
(3)教导处、教科室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执行、督导、评估学校课程执行情况;
(4)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业务工作。
3、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课程审议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激励制度等,制订教学管理条例,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学校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4、设备与经费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校要加强图书馆、专用教室、多功能艺术厅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器具,要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六、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课、观摩课。
2、实验资料及有关研究材料。
3、研究报告。
4、《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论文集、案例集。
5、校本教材
七、研究的简要计划
1、启动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6年2月
①第一阶段:2004年3月—2004年8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
②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③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6年2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3、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篇2: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养成,行为习惯,校本课程,学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福田小学课题组(2002、12)一、问题的提出:良好习惯是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基础,是学生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内心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最应具备的人格品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方案
福田小学
课题组
(2002、12)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习惯是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基础,是学生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内心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最应具备的人格品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谈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时明确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重点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均把培养学生具备良好习惯作为课程目标鲜明地提了出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字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阶段目标”中,还分别提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默读习惯”、“勤观察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凝问难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抓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抓住了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根本,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良好习惯是学生科学、规范并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使学生形成科学、规范并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必须加强养成教育。我们认为,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程校本化的视野,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加以研究,加以凸显,运用课程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校潜在的资源优势,探索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形式、方法和规律,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开展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实施目标:
1、通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具备
自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运用课程理论,探索在小学阶段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校本课程的途径、形式、方法和规律,通过探索、总结、提炼,形成
独具特色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3、积累和汇集实施课程的精典案例、课例、学例、范本以及各
种多媒体课件、录像、录音、图片等信息资料,物化校本课程研究成
果,形成学校系统规范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可供借鉴
和运用的资料系列,并产生经验性思考的理论文章、评价体系和经验
总结系列文章。
三、课程内容: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文件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关于人才培养以及国家课程目标
所提要求,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遵循学生年龄
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按低、中、高年级及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分
别列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以下具体内容:
(一)
低年段(一二年级):
1、按时作息
2、见到老师行礼问好
3、上课认真听讲
4、积极举手发言
5、遵守课堂纪律
6、作业按时完成
7、课间玩正当游戏
8、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9、轻声慢步过走廊
10、不乱丢果皮纸屑
11、养成用眼“三个一”习惯
12、养成爱卫生“六勤”习惯
(二)、中年段(三四年级):
1、认真有礼貌地听人讲话;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3、课堂内主动学习、自觉钻研;
4、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5、自觉预习功课;
6、认真完成作业;
7、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8、学会谦让;
9、爱护桌椅;
10、积极锻炼身体;
11、不打人,不骂人;
12、自己的事自己做
(三)、高年段(五六年级)
1、严于责已,宽于待人
2、团结同学,珍惜友谊
3、珍惜时间
4、刻苦学习
5、学会思考,大胆质疑
6、自觉预习、及时复习功课
7、学会和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8、今日事今日毕
9、做班集体的小主人
10、孝敬父母
11、遵守社会公德
12、发挥特长,成功自我
(四)、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原则:
1、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原则:
课程实施应遵循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惟
特点,注重内容的形象具体,形式的富于变化,表述语言的通俗生动、
避免空洞说教。
2、以事明理的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精选具体生动的事例、图片、学生生活中的故事等,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道理。
3、行为训练原则:
良好习惯是一种科学、规范、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使学生具备良好习惯,就必须反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
4、行为规范提示原则:
每一种良好习惯都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习惯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提示行为的规范以指导学生按规范去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5、综合训练原则:
除利用班会、队会、开设专门的习惯养成教育课程外,思品、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教学都要渗透良好习惯的养
成教育。学校大队部及行政值日检查、德育活动等也要将良好习惯养
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给予落实,形成全校对学生开展良好习惯综合训
练的良好氛围,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及形式
1、开设专门的习惯养成教育训练课,每周一次。利用班会、队会或早读、自习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各学科渗透习惯的养成教育。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将学生良
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翠的教育教学任务,落实至怕己的教学过程
中。每个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备课、教学、检查和考评学生时,应
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安排和落实,使学科教学成
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3、专题教育活动。班级或全校根据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实
际,开展良好习惯的专题教育活动。活动前拟定计划,确立目标,安
排一段时间,有始有终地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务必取得良好效果。
4、良好良惯的养成教育主要由班主任和辅导员根据学校要求具体在班集中组织实施。要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班会、队会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班主任要制定相应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中,采取多种形式,举行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具有良好习惯的好学生榜样、开展“良好习惯之星”的评比活动、举办良好习惯养成的经验交流会等等,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落实。
5、学校教导处对全校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
管理。在校长领导下,要切实拟定好每学期的课程计划,选定课程内
容、安排课时,开尽检查,组织考评,进行总结,搜集和整理好相关资料、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考评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
价的重要内容,进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业水平的期未和年度的成绩
记载册,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6、学校大队部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发挥少先队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种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墙报、学生值日
检查、国旗下讲话,纪律卫生红旗评比、中队、小队主题队会等对良
好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宣传、检查、评比、表彰,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
育校本课程的落实,也形成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
7、学校成立“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信息技术制作小组”,
自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大队部负责
人和电教教师为组员,负责制作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所需要的
Ⅲ象生动的课件、照片、图片、录音、录像等信息读物。形成学校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生动载体,以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
课程的有效开展。
8、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机结合,采用歌曲演
唱、舞蹈、小品、话剧表演、器乐演奏以及绘画、书法等形式,将良
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形象化,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养成教育。
9、每位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试评价学生、开展教学总结的过程中,都要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予以落实,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三)、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黎敏成校长
为组长,苏慧贤、李志刚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
大队部负责人及学科组长为组员,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的领导,及时
研究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困难,保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2、建立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教研制度。每周二下午第
二书课后为教研活动时间。学校每周工作安排、每学期工作计划,都
要安排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安排负责研究的人员,确立研究的重点,提出研究的要求,进行研究记载,开展研究情况的
总结,以形成研究制度,提高研究水平。
3、定期召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交流会、通
报会、专家评议会、现场会、总结会,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
的实施不断深化。
4、认真选择和确立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程实施样本班。加强样
本班的课程实施的研究探索工作,力争产生出良好的效果和经验,充
分发挥样本班的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5、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开展指导。聘请有
关的专家为指导教师和学术顾问,经常请导师和学术顾问来校指导校
本课程的试验研究工作,确保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沿
着健康道路发展。
6、组织好样本班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确保样本班教师的时
间,为样本班教师提供一定的条件让样本班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之中,促使样本班教师多出成果。
7、及时搜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各种资料,开展
各种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收集对比数据,建立起规范的档案管理制
度,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的系列档案资料。
8、加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认真对学生良好习惯养
成情况开展日常的检查、记载、评价、公布、总结和表彰工作,将学
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落实到学校每日工作的常规管理之中,使校本课
程实施工作具体化。
9、注意发动家长参与到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之中来,努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情况,使家长和家庭成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
10、确保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经费、购置必备的资料与设备、以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深入实施。
(四)、课程实施阶段与工作进程:
1、准备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
(1)搜集并学习有关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理论与信息资料。
(2)严查和分析学校校情、根据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3)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会。
(4)编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重点实施阶段(2003年4月至2003年11月)
(1)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宣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宣传动员;
(2)选择和确立样本班。每个年级一个,在样本班,按实施方
案重点开展研究探讨工作;
(3)编拟低、中、高年级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纲要,提出各年段
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5)各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和年段实施要求,结合教材编拟“学期学科渗透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一览表”。
(6)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工作,
形成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件系列。
(7)召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邀请专
家、学者来校开展阶段性研究和评价工作。
(8)编印“学生良好习惯行为养成水平评价标准”、开展学生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水平的评价活动。
3、总结鉴定阶段(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
(1)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评和总结,提出关于学校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水平评价报告;
(2)编撰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件、图片、录音、录像等系列成品;
(3)撰写“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报告”;
(4)布置进行重复研究的新一轮实施计划。
五、课程评价
1、根据编印的“学生良好习惯行为养成水平评价标准”,采取过程评价、自我评价、考核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养成水平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
2、对整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研究的全过程,采
取专家、学者、同行及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几结合的形式开展认真的评价。
13
篇3:《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本文关键词:烹饪,饮食文化,活动方案,校本课程,系列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本文简介:《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农场小学校本课程教研组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条件1.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本文内容:
《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农场小学
校本课程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条件
1.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形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无疑为我们的《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
学校一贯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建立了设备齐全的烹饪实验基地,开设了烹饪、传统工艺等劳动教育实验项目。这为《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本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它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总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但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我们觉得,要搞好这门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特点,整合自己的优势,才能形成校本特色,创出学校品牌。
在整合学校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内容与新课程规定的校本课程领域密切相关,又是我校中低年级劳动教育基础上的升华,于是我们将此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实验结合起来,在五六年级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烹饪与饮食文化”活动课程。
课程形式以兴趣引路,点面结合,“点”指校级烹饪兴趣班,由对烹饪特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聘请有专长的教师定期作重点指导;“面”指五六年级各班,由各任课教师按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其课型有: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操作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课程内容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社会调研;既涉及烹饪技艺的学习,又涉及饮食文化的探讨,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潜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
1.培养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培养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3.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仿中学,在学中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4.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合作、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劳动成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5.培养劳动实践的能力:通过触摸生活、探究学习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使学生获取初步的烹饪知识和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劳动意识和基本的烹饪技能。
6.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提出问题,并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
7.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会通过调查、考察、参观、访谈获取信息,学会从电视、报刊、书籍中提取、加工信息,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实践“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扶到放,由易到难,拟定了如下课程内容,以供师生参考:
农场小学五、六年级《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内容
序号
活动内容
相关学科链接
时间安排
1
走进市场
①认识各种调味品。
②走进菜场,学习选购一些素菜、荤菜。
③参观超市,认识各种副食品及半成品菜。
④怎样选购黑木耳、食用油……
日记《我学会了
……》
第2—4周
2
触摸厨具
①参观学校“烹饪实验”基地及学校食堂;
②了解烹调的主要设备、用具及其使用方法;
③怎样安全使用煤气、高压锅、微波炉。
烹饪与科技
第5—6周
3
拣菜洗菜
①学拣青菜、大蒜、芹菜等素菜;
②学刨莴苣、学杀鲫鱼等;
③学洗菠菜、生肉等。
日记《我学会了……》
第7—9周
4
体验切菜
①怎样切块、切段;
②怎样切片、切丝;
③怎样切丁、切末。
食物与数学图形
第11—13周
5
今天我掌厨
①学做一样家乡特色食品。
②家常菜两菜(或三菜)一汤的设计。
③双休日为父母做一顿午餐。。
饮食与科学
第14—16周
6
水果与饮食
①怎样选购水果;
②常见水果的营养价值;
③学习刨、切水果;
④制作水果拼盘。
水果拼盘与美术
第17—18周
序号
活动内容
相关学科链接
时间安排
1
冷菜拼盘
①怎样选购熟食冷菜。
②怎样切、配冷菜。
③冷菜装盘的艺术。
饮食与审美
第2—4周
2
学做家常菜(一)
①怎样炒素菜才能减少营养的损失。
②学炒青菜、大蒜、韭菜等。
③味精的使用。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5—7周
3
学做家常菜(二)
①家常汤的配制。
②学烧蕃茄蛋汤、鲫鱼汤等。
③喝汤杂谈。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2—4周
4
学做家常菜(三)
①荤食怎样菜配与味配。
②学做红烧肉、清蒸鱼等。
③掌握火候与保存营养。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11—13周
5
合理配菜
①常见素菜的搭配;
②常见荤菜与素菜的搭配;
③怎样配菜才能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
④合理安排家人一周饮食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14—16周
6
露一手
①
家常菜烹饪比赛。
②
②庆六一美食节。
班队活动
第17—18周
小学生社区实践活动记录表
活动名称
活动日期
指导老师
参加学生(班级)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