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日期:2020-04-3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本文关键词:政治制度,高考,课时,中国,复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本文简介: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六市一模,24)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答案A解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本文内容:

课时规范练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六市一模,24)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答案A

解析商朝统治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以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没有出现宗教神权控制王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2.(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4)商朝时期,国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B.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

D.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惠州一调,24)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

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为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周王的认同,故D项正确。

4.(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六,24)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

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的授土授民仪式显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很大,不利于对地方的管辖,故D项错误。

5.(2018安徽合肥三模,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强化了人伦秩序D.发展了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西周并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人伦秩序和小农经济,故C、D两项错误。

6.(2018云南昆明二模,24)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天子权力

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

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力的强化,故A项错误;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内部纷争,加强政权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逐渐有了妻妾之分”,促进了嫡长子继承制下的等级秩序形成,并不是强调降低女性地位,故C项错误;贵族政治在此之前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7.(2018湖南永州三模,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编修家谱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家训家规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族谱并不是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故D项错误。

8.(2018山东滨州二模,24)《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题目中“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故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

9.(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4)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答案A

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传承商代社会风尚的内容,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得出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由周代开创,故D项错误。

10.(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国”与“家”相结合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并未体现“国”与“家”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王位继承的方式无关,故C项错误。

1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的现象,但不是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履行诸侯的义务,还反抗周天子的征讨,说明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蚌埠二模,24)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楚、吴、越这些南方大国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不能说明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故B项错误;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的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随着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展开,各诸侯国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

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

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2)两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两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

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时期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实现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以上《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