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笔记-第十三章 本文关键词:十三章,笔记
国统笔记-第十三章 本文简介: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第一节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一、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一)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国民经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实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对社会成果的分配)国民经济
国统笔记-第十三章 本文内容: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第一节
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一、
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一)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
国民经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实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对社会成果的分配)
国民经济分配的对象:是国民经济生产的成果
——
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意义(未提及)
二、国民经济分配与资金流量(单项选择题)
国民经济分配的基本形式:资金收支
三、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多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2)财政统计(重要的分配手段)
3)金融统计(重要的分配手段)
4)资金流量统计
第二节
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一、
初次分配统计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直接分配活动。又称原始分配。
初次分配过程形成了4方面的原始收入,具体指标是:
1)
劳动者原始收入。
2)
国家财政原始收入。
3)
生产单位原始收入。
4)
固定资产折旧。
二、再分配和可支配收入统计指标
(一)再分配统计指标
收入再分配包括:1)国家财政收支
2)银行信贷收支
3)转移收支
4)此外还有价格调整、价值与价格发生背离
(二)可支配收入指标
可支配收入:是国民经济分配统计中的重要指标,它表示经过收入分配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量。
可支配收入指标:1)可支配总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收入
2)可支配净收入: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收入
居民可支配总收入用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储蓄。
企业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全部用于储蓄。
政府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和政府储蓄。
第三节
财政统计
一、
财政统计的意义及内容
财政:一般指国家财政,是国家为维护其存在,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权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资金筹集和分配关系。
财政资金运动包括:财政资金筹集、分配及使用。
二、财政收入统计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务保证。
(一)
财政收入来源统计:各项税收收入、专项收入、其它收入、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但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
(二)
财政收入构成统计:按来源分组、按经济类型分组、按中央和地方分组
财政收入主要指财政预算内收入,有时也包括预算外收入。
(三)
财政收入统计指标(未提及)
三、财政支出统计
财政支出: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
(一)
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
财政支出构成统计(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组:1)经济建设支出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3)国防支出
4)行政管理支出
5)债务利息支出
6)其他支出
2、财政支出按最终使用结果分组:1)补偿性支出
2)积累性支出
3)消费性支出
3、财政支出按费用性质分组1)经济性支出
2)投资性支出
3)债务利息支出
(三)
财政支出统计指标:财政预算支出额、财政预算外支出额。
四、财政收支平衡统计
财政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基础。
财政收支平衡从范围上看,小范围平衡是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体的收支平衡
大范围平衡是以国家预算内、外资金总额为主体的收支平衡
预算内资金收支平衡是基础。统计对预算内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研究,主要是计算以下两个指标
1)财政收支差额=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2)财政收支差率=
财政收支差额/
财政收入
X
100%
五、财政与国民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期财政收入/本期国内生产总值
X
100%
反映国家集中财力的程度及财政分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2、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
1)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该指标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财政收入变动的影响
2)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该指标表明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引起的财政收入增加数额
3、财政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提及)
4、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
1)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该指标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财政支出的弹性。
2)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地使财政支出增加数额。
第四节
金融统计
一、
金融统计的意义及内容
金融统计:是以金融活动的数量指标为研究对象,反映和分析金融活动的规模、水平及变动等情况,是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制定金融与货币政策的基本依据。(三分考题)
金融统计的内容包括:银行信贷统计、银行现金收支统计、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金融市场统计(多选题,2银行,1货币,1金融)
二、银行信贷统计
银行信贷:是通过银行等信用机构进行的资金存款与贷款的业务活动。
信贷资金运动的形式主要是:存、取、贷、还。(历年多项选择题考点)
信贷资金积累的主要形式:银行各项存款的存入(多项选择题)
信贷资金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形式:贷款的发放和偿还(多项选择题)
银行信贷统计的基本内容有:银行存款资金统计、银行贷款资金统计、信贷资金平衡统计。
(一)
银行存款资金统计
存款:是指企业、机关、团体或居民根据资金必须收回的原则,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保管取得一定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名词解释)
银行存款资金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存款金额;存款收支发生额;存款平均余额;存款周转率。(多项选择题)
(二)
储蓄统计
储蓄:是指城乡居民个人收入的银行存款。
储蓄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储蓄率;人均储蓄额;储蓄存款的平均存储天数。
报告期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报告期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100%
报告期人均储蓄额=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平均余额/报告期城乡居民平均人数(两个公式稍加关注)
(三)
银行贷款资金统计
贷款:指银行根据资金必须归还的原则,按一定利率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主要方面。
贷款按贷款期限:短期贷款(1年以下)、中期贷款(1~3年)、长期贷款(3年以上)(多项选择题)
贷款的基本指标:1、贷款发放余额:反映贷款在报告期某一时点尚未回收的总数额。
2、贷款累计发放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发放贷款规模和银行信用机构贷款工作量的一个基本指标
3、贷款平均余额:反映报告期平均每日有多少贷款未收回。
4、贷款累计回收:反映一定时期银行回收贷款的总规模。
5、贷款周转率:反映贷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有贷款周转次数和贷款周转天数两个指标。
6、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贷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水平(多项选择题)
(四)
信贷资金平衡统计(稍加关注,最多1-2分的考点)
银行信贷资金平衡:是指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的平衡。反映信贷平衡状况的主要指标是信贷收支差额。
(单选)信贷收支差额,收大于支的差额称为收差,支大于收的差额称为付差。
信贷收支差额的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存款与贷款的平衡分析结合起来。
2)
信贷收支差额是信贷资金收支计划执行结果的数量表现。
3)
应从动态角度分析,将期末信贷收支差额与期初信贷收支差额进行对比,反映信贷收支差额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和幅度。
4)
信贷收支差额分析要同财政收支平衡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信贷收支平衡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影响。
三、银行现金收支统计
银行现金收支:是指国家银行在一定时间按照货币流通渠道实现的收进现金和支付现金活动。
现金收支统计的主要指标有:1、现金收入总额
2、现金支出总额
3、现金收支比例系数=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
(重要考点)
当该比例系数小于1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
当该比例系数大于1时,说明支出大于收入;
4、现金回笼率反映国家银行投放出去的现金在一定时期内的回笼程度。
四、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
货币供应与流通的主要统计指标有:(必考)
1、
货币供应量:一般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它被定义为三个层次:
1)M0=现金(流通中的货币)
2)M1=现金(M0)+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等
3)M2=
M1+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等
2、
货币流通量: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M0。
3、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货币流通次数和货币流通天数两个指标来反映。
五、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是指经营货币资金的借贷和金融工具买卖的场所。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看看,不划)
(二)
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利率统计、债券股票统计、汇率统计。
汇率的统计指标有三种:年平均汇率;某一时点的平均汇率;汇率指数
第五节
资金流量统计
一、
资金流量统计的涵义
国民经济的运行表现为两种形式的运动: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
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核算范围:大致可分为三情况:A、只核算金融交易。
B、除包括金融交易外,还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
C、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算的初始流量。
(二)资金流量核算中的部门分类
资金流量核算机构部门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
(三)
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
我国资金流量表式采用的是机构部门与交易项目构成的矩阵式结构。(单项选择题)
我国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稍做关注)
(四)
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
1)
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
2)
以机构部门为主体,描述部门间的资金流动。
3)
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性的核算。
4)
采用复式记账法。
(五)
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制方法(看看即可)
三、
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一)
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资金流量分析:是通过利用资金核算的结果和资金流量分析的原理,对社会资金的流动情况及有关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的分析研究。
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依据的原理:
Y=C+I+D
(Y表示国民可支配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D表示盈余或赤字)(必记重点公式,各英文代表意思)
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资金总量分析法
资金构成分析法。
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内容:1、分析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
2、分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3、分析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4、分析货币供应量
5、分析收入分配方向
6、分析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等。(简答题)
篇2: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关键词: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简介: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02月08日06:41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内容: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14年02月08日06:41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会议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各项工作和决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国务院各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提案,是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全国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由国务院部门牵头办理的建议、提案分别为6672件和5065件,占建议、提案总数的88.1%和91.96%。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各部门认真负责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截至去年底,所有承办的建议和提案均已依法按时答复,涉及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通过办理建议和提案,推动一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发展改革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加大,促进了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但也存在其中一些答复的针对性不强、合理化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不够、部门间沟通协调还需加强等问题。
会议强调,今年两会在即,各部门负责人届时要到会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法治理念,进一步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把受领、办理建议和提案作为接受人民监督、回应人民呼声的重要渠道,完善办理工作制度,深入调研,明确按时办复、与代表委员直接沟通等“硬要求”,提高办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台账制度,将建议和提案办理纳入国务院及各部门年度督查工作计划,采取抽查、重点督办等形式,督促检查落实,探索逐步向社会公开办理结果,让办理工作成为政府转作风、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使政府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会议指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这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会议要求,要整合资源,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改进管理服务,做到方便利民。要严格基金监管,严肃查处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让亿万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无忧。
篇3: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习题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起初是为解决()
A.台湾问题B.外蒙古问题C.香港问题D.澳门问题
2.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3.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B.设立特别行政区
C.享有高度自治权D.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B.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香港地区被英国割占不包括()
A.中英《南京条约》B.中英《北京条约》
C.中英《天津条约》D.19世纪末英国参与对中国的瓜分
6.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7.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方代表多次提出"主权与治权应分开",英方的根本意图在于()
A.保持香港的稳定B.保持香港的自治权
C.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D.使香港脱离中国
8.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之间真正的停火是在()
A.1978年底B.1979年元旦C.1980年元旦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1983牟6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新泽西州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说:"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有关政策是逐渐完备起来的,我们将坚持不变。"
材料三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
材料四1984年7月3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晨·豪时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不是今天形成的,而是几年以前,主要是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我们在香港问题上,首先提出要保证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九九七年后五十年不变。"
请回答:
①阅读四则材料后,概括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形势、立场、方针、政策和意义?
②根据邓小平同志所谈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你认为我们今后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
一、1.A2.C3.A4.B5.C6.B7.C8.B
二、9.①形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坚定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立场: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方针:和平统一。
政策:"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港人治港。
意义:洗刷了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并为解决国际上的类似争端提供成功的范例。
②坚持一个中国以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的政治前提条件,坚持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统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