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日期:2020-05-1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 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计划书,个案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本文简介: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一、案主资料姓名:小佚;性别:女;年龄:13岁;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本文内容: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

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篇2:社会工作入职心得

社会工作入职心得 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心得

社会工作入职心得 本文简介:入职社会工作工作2个月的工作心得(普忠鸿)本月是入职本机构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第二个月,虽然之前在其他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有近一年的服务经验,但来到一个新的机构、新的社区,在工作模式和社区环境的认识等方面无疑面临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在这近2个月的时间里,参加工作会议、督导和培训,学习和熟悉中心的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入职心得 本文内容:

入职社会工作工作2个月的工作心得

普忠鸿)

本月是入职本机构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第二个月,虽然之前在其他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有近一年的服务经验,但来到一个新的机构、新的社区,在工作模式和社区环境的认识等方面无疑面临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在这近2个月的时间里,参加工作会议、督导和培训,学习和熟悉中心的日常工作,了解机构文化、策划和开展服务活动……渐渐地让自己忙碌起来,以下是这两个月里自己的一些工作心得:

(-)关于融入,一是融入机构:学习体会机构的宗旨、机构文化,机构管理、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等,机构是个人成长和发展最强有力的后盾;二是融入社区,通过工作走访、社区漫步、日常生活留意观察等形式加深对社区环境、资源的了解,加强对社区和服务中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融入团队,始终将团队工作有效实现放在第一位,主动与同工之间互动,集思广益,使服务活动更完美、更顺畅,最终形成合力。

(二)关于督导和培训,在这2个月当中,参加了个人督导、小组督导以及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活动。从中发现;个人督导对澄清自身现状、找准相关技能和方法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积极向督导请教以及吸取经验是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的重要方法

;小组督导,特别是在同服务领域中不同中心的同工之间的交流十分有必要性,它即是一种相互的心理或语言支持也是一种学习经验的好方法;培训既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提升个人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就个人而言,参与继续教育不是有没有意思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

(三)

关于装饰,

通过参观其他服务中心和参与到中心的一些装饰活动中发现,装饰也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装饰的好坏直接可能关系到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因此我们的功能室应该装饰成能够吸引大众的色调以及符合各服务领域的色调,包括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都要注重场地布置。

(四)关于问卷调查,居民是否熟知服务中心,关系到问卷调查是否能顺利开展,关系到是否能够获得居民真的需求。在问卷试调查中,发现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对问卷内容进行相应解释,对其填写过程进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既在问卷调查中解释所设计的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问卷填答者有引导性,但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对问卷进行必要的解释也是获得客观资料的基础。

(五)关于服务和活动开展,有三点体会:一是大型活动的开展控制场面十分关键,人员招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在中心服务运营前期,外展宣传十分重要,它既是与居民拉近关系的途径也是了解居民动态和需求的途径;三是老年人比较乐意接受关于健康的活动,但在具体活动中细小的事项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满意度。

篇3: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

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 本文关键词:利他,社会工作,制度化,特征,主义

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 本文简介: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是受社会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社会工作就是一种协助人们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并增强他们社会生活功能的一种社会制度化的方法。社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公益事业,它以人文关怀为圭臬。这种工作不是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和维持的,相反,它必须超脱市场那种商品交换关系

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 本文内容:

现代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制度化利他主义特征,是受社会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社会工作就是一种协助人们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并增强他们社会生活功能的一种社会制度化的方法。

社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公益事业,它以人文关怀为圭臬。这种工作不是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和维持的,相反,它必须超脱市场那种商品交换关系。这样,设计一种激励体制来调动社会工作者积极性以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和设施履行助人职责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合理的制度条件下,社会工作者追逐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但不会对受助者产生不利作用,相反,还会延伸出一种/利益正相关0的效果。因为社会工作者只有在客观上真正帮助了受助者,才会得到制度的承认、公众的支持,他个人的利益也才能实现。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制度化的利他主义特征。按照卢梭的观点,自爱、利己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同情、利他品性则是根据社会要求应该达到的,是一种当然的要求。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曾设想了一个/自利的行为谱线0:在一端,受益的只是个体,然后是核心家庭,然后是扩大的家庭,然后是群体、部落、酋长国;最后,在另一端,是社会政治最高单位。他认为,在上述生物行为线上,人是相当接近以个体为中心一端的。〔10〕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差序格局0的利他主义顺序,也就是说,利他的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急剧下降。如此看来,利他行为是社会普遍性价值要求,从个人来说则非必然具有的,因此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显而易见,社会工作者的利他主义品性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那么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受助者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只是职业上的帮助对象,他们是/异己0的陌生人,是处在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的/差序格局0中外围的人。

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利他思想及行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要使社会工作者树立利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教育培养,使社会工作者形成以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忘我精神为内容的利他主义的道德自律;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促成。建立在培养教育基础上的利他主义行为是稳定的、自觉的,但表现出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特点,往往是带有情感性的利他主义,如主动同情受助者,耐心细致地倾听对方的困苦陈述,等等。

但制度化的利他主义则表现出职业性的特点,利他行为往往是理性程序化的,并且是可以预见的行动,如定期上门拜访受助者,及时把救助款发放到受助者那里,等等。后一途径之所以必要,在于教育这种方式并不能使所有的社会工作者树立起一种道德自觉的利他主义,也不能保证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为防止社会工作中出现损人利己的/价值风险0,制度的约束比教育来得更为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化利他主义不仅构成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社会工作正常有效的方式。

三、现代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制度化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社会工作助人利他行为的实行需要制度的保证。一般来说,在社会工作职业范围内,较少存在与利他主义行为规范相冲突的情况。但由于对某一案主问题的解决往往离不开其他一些行业的协助,如对病人的帮助离不开医院,对罪犯的教育离不开监狱,对穷人的脱困离不开民政部门,等等。由于受助者绝大多数缺乏相应的知识信息或有关的救助政策,对一些行业的过失行为无力作出判断,甚至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还浑然不知。他们更缺乏与官方打交道的经验。社会工作者就成为协调受助者与政府部门及有关行业的中介人。

利他主义制度化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利他主义的实行并不是单个行业行为,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公正,有赖于利他主义在行业的社会化。这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与医院等赢利性行业有着重大区别。社会工作的利他是职责内的责任,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以利他为目的的,正是利他才成其为社会工作的本质规定。而医院的利他行为则是职责外的付出,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使本职工作增加利他行为,或者说要求不损害服务对象的利益。因此,利他的要求对社会工作来说是一种强评价,而对医院来说则是一种弱评价。正因为如此,医院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提供的服务往往限定在专业知识范围内,并在某些情况下与利他主义规范相冲突。例如,患者在治疗时又同时作为医学方面的实验对象,把患者作为实习医生的临床对象,这类现象屡见不鲜。这从医学的观点看似乎合理,但社会工作者却不以为然。从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来衡量,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于是就会诉诸一定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使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制度化的一个最有效功能,表现在可以使我们从整体和结果上保证社会工作的公正性。社会工作是利他主义的,然而,社会工作者究竟是从/利他0出发来利他,还是由/利己0出发来利他的?这个问题尽管重要,但由于其具有/黑箱性0和/个体性0,实际上成为一个假问题。而从制度化利他主义的角度出发则可以避免这个缺乏意义的问题。如前所述,社会工作者从其个人来说具有获取报酬的功利性,然而从其整体来看,就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而言,一种制度化的利他主义就成为其根本特征。尽管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动机看,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这并不妨碍社会工作行为从整体上是利他的。因为/制度化机制总是把自我利益与关心他人结合在一起,并以此来促进利他主义行为,而不管具体动机差异有多大0〔11〕,/利他主义的制度化形式,其目的是期望增加各种利他行为,而不管施助者的动机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0〔12〕。这并不否认社会工作者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不考虑施助者的动机,而只要通过制度注重对社会工作者外在行为的调控,意义在于:重视制度的完善来对社会工作的助人行为实行有效的支持系统。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指出,公共道德对公共行为有两个适合性特点:/它意味着对结果的高度重视和对公正性的较严格要求0〔13〕。制度化的结果不仅意味着尽心尽力行使助人利他职责的社会工作者受到奖励和鼓舞,更重要的是使利他主义成为/理性经济人0在社会工作中唯一/理性0的选择,使违背受助者利益的行为受到惩罚和警示。我们可以借用布迪厄常引用的韦伯的话,来说明制度对调节社会工作者利他行为的作用:/只有当遵从规则的利益大于无视规则的利益时,社会行动者才会遵守这项规则0〔14〕。

因此,制度有利于促成社会工作者形成利他主义的社会性格,使利他主义成为社会工作者的行动/惯习0。/惯习0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0〔15〕,/它来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0〔16〕。制度建构利他主义的社会惯习,从而把一种基于个人情感的偶然的、不确定的利他行为提升为专业化的职业道德,使道德驱动的利他主义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作保证。这里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以付出服务获取报酬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经济理性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动机必然是利己主义的,只是表明社会工作者也是利益主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介入、道德的介入,如果缺乏约束的机制,经济理性行为就有可能转化为利己主义的行为。制度化的作用实际上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减少了这种转化的危险性,从而强化了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理性。

当然,我们说社会工作者的利他行为是制度化的,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完全是被动的。之所以称之为/惯习0(habitus),而不是/习惯0(habit)

(如布迪厄所区分的那样),在于后者已成为一种刻板的、不变的行为,而惯习则具有生成的、创造性的意义。社会制度所提倡的利他主义在运用到社会工作的特殊情境时会产生明显的道德主观性和不连续性。因为制度提供的资源和规则归根结底要通过社会工作者内在的价值观而发挥作用。有必要区分制度的刻板性活动与社会工作的情境性活动。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帮助不仅需要专业和技术的介入,而且更需要情感的介入。〔17〕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和强化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利他行为,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自利行为,使之接近利他主义的理想境界。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主要是对行为的控制而在观念塑造方面有些不逮。在利他主义制度化的同时,我们要谨防社会权力对社会工作的过多干涉和对社会工作者自主行为的压抑。更为危险的是,为获取奖励和报酬而对官方政策的无原则顺应,为避免上级权威机关的责难和对秩序的破坏而表现的无条件顺从,会使社会工作丧失其应该具有的公正性和社会批判精神。社会工作者是联结社会政府与受助者的中介人,他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受助者的代言人,社会工作者要采取有效的社会行动以改变不利于受助者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控制的代理人,又必须帮助受助者适应一定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价值体系内建设性地生活。社会工作者的双重角色不可能是不偏不倚的,社会工作的根本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必须站在受助者一边。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工作的助人利他行为是由制度推动的,这就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在社会制度及政策符合受助者的利益和要求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做起工作来自然得心应手,不会出现两难矛盾。但如果制度和政策不公正,社会工作者还能否站在受助者一方来反抗不合理的制度呢?这将是问题之所在。社会工作对制度的依赖性,使得社会工作者不可能超然度外。因此,社会工作建构的关键是摆脱对制度驱动的利他主义的过分依赖,而寻找多元化的创造和发展社会工作助人利他行为的新力量。

在早期阶段,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表现为个人化特征。对受助者提供帮助的施助者是非组织性的个人志愿者,其助人行为表现为偶然的、自发的现象。这些志愿者自身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和助人价值观念。这种援助一般不图回报,因而是利他主义的。但援助的动机则含有个人的目的,他们或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的需要,或是出于为自己获得好名声、好人有好报心理的需要,助人是期望通过付出一定的物质代价来换取自身精神上的满足,因而私下或隐蔽地带有利己主义的倾向。而对于受助者来说,必须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接受施助者的恩赐。社会工作早期阶段也存在一些组织性的救助活动,施助者一般是一些宗教团体或民间慈善机构。由于团体制定了相关的训诫、规定,因而使得帮困济贫成为团体的一种经常性的、规范性的行为,成为团体活动的一部分。从救助的信念看,乃主要源自于宗教观念。基督教信条定要“爱人如己”。这种“爱”是基于精神价值的爱,不带有功利性,也不图回报。但在爱的名义下,却只是对自身援助价值的肯定。助人之所以有价值,并不在于这种援助给了穷人排忧解难,而在于“爱”本身的意义,“爱”就是爱,体现了上帝的恩赐而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受助者的人格是被贬低的,帮助自惭形秽的人们正是为了衬托施助者的崇高伟大,在施助过程中恰恰展示了宗教神圣的魅力。

综观社会工作的早期阶段,利他主义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取向,而这种利他的精神动力又来自施助者内心的意志自由和自身资源的充溢,这正是为什么在早期阶段不需要制度来鼓动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工业社会的诞生是同步的。工业社会问题增多,贫困人口增加,已成为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样,早期带有个别性、偶然性或局部性的社会工作上升为一种普遍性、必然性的社会发展要求,乃至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与此相应,早期表现的个人化利他主义也就转化为制度化利他主义的形态。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西方启蒙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关心人的世俗幸福;鼓吹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从上述理念出发,可发展出两种完全相悖的伦理观念: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因为启蒙理性所强调的作为中心的“人”,既可大到人类,也可小到个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观念并驾齐驱,成为资产阶级确立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依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己主义愈来愈占上风。为此,孔德提出“他主义”为实证主义宗教的中心,与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利己主义”想抗衡,抵制盛行的工具理性行为。孔德的利他主义信念,是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他指出:/实证精神认为,单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只可能是人类。整个新哲学无论在实际生活或思辨生活中始终倾向于突出个人与集体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谋求公共利益将不断地视其为是通常确保个人幸福的最合适的方式。〔7〕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比较,孔德的/利他0基调更高:要爱他人胜于爱你自己。然而孔德所高谈阔论的利他主义带有浓厚的宗教道德色彩,它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利他主义是伴随着不断强化的利益关系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利他主义的调节,社会发展会达到一个/社会平均0状态的/理想0目标。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经济利益的紧张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张扬,利他主义提倡的呼声才日益高涨,乃至于需要制度来激励与推动。/许多现代哲学家有一个共同一致的见解,认为法律认定的要求日益取代自由的仁爱行为和牺牲行为,因此,爱就变得日益多余了0。〔8〕舍勒这里所谓/多余的爱0指的是基督教的爱。在他看来,在现代社会中,基督教的/博爱0(尤其对穷苦人的关切和照料)已由教会和私人转向由国家负担。〔9〕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以及由此而具有的利他主义制度化的特征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当然,中世纪的教会公益既有脉脉温情

的一面,但是也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性。/为了讨好巴

结天堂里的统治者0[13]马克思说:/基督教的社会原

则认为压迫者对待被压迫者的各种卑鄙龌龊的行为,不是对生就的罪恶和其它罪恶的公正的惩罚,就是对

无限英明的上帝对人们赎罪的考验0[14](P218),基督教

的公益伦理无可避免的要反映中世纪统治阶级的意

志和利益,由于基督教自身教义的逐步修正,神学体

系的日益精致,基督教公益伦理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具

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并长期作为西方公益事业的主

流价值观之一而影响至今

    以上《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