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日期:2020-05-2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文关键词:社会活动,培养,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文简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有意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有制度的教育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文内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有意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有制度的教育

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实施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特点):(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

夏代是最早兴起学校教育形态的

六艺教育:1、礼

2、乐

3、射

4、御

5、书

6、数

汉代的选士制度(人才选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古代欧洲:特点:1、教会学校教育制度2、骑士制度

近代教育:文艺复兴是标志(欧洲)

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

:阶段:1、萌芽2、独立

3、多样化、4、理论深化

中国:孔子的学说: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来源

2、“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来源,(宋代、朱熹)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个性差异

4、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年龄差异

5、“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易而从之,不易而改之”

从师之道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矣悦乎”

7、“温故而知新”方法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爱,忠孝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行相结合

道家《礼记》中的《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国外: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三步,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

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

标志:诞生于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影响最深远的1916年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三中心:“1、儿童中心

2、活动中心

3、生活中心(学生中心)”

传统教育三中心:“1、老师中心

2、教材中心

3、课堂中心”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制度有深远影响。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力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带来现代教育的哪些变革?

1、改变着人们的知识观

(1)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2)老师与学生在知识量的差异越来越少,(3)知识并不完全随着年龄与学历的增加而增加

2、改变着学习教育观

(1)传统的学习不能选择老师、学校、学习内容,是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

(2)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老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化被动为主动,选择几乎无所不能。

3、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因材施教成为现实(2)人机互动模式

(3)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4)教学的组织形式被打破

(5)改变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1)传统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学生文化的四个特征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样性

4、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三种理论: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成熟因素: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因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4、学校教育:(1)对个体的发展起规范社会方向性作用

(2)加速个体的发展

(3)具有限时的价值,又有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角度化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个体活动,第二层心理活动,第三层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

(1)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2)解决认识问题,

(3)解决价值问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3、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发展期)

a.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b.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完整性

4、个性化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

3、学生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5、教师的职业专业素养(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教育观、新学生观、新教育活动观);2)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素养(特征):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8、师生关系:1)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3)在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

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

2)教学大纲

3)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功能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课程理论

课程四目标: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

2)教学大纲

3)教科书

1.

教学计划: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三个基本特征: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2.

教学大纲

概念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

教材与教科书

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

1)

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教材的适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排课表,明确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学习活动,个性特征,学习特点

4)

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

对具体教学进行规划

6)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7)

做好评介工作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

搜集信息

3)

组织材料

4)

分析资料

5)

报告结果

    以上《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