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日期:2020-05-2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本文关键词:考点,调节,人和,生命,活动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本文简介:《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江西省上高二中余庆益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考点一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例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激素分泌腺体生理作用A胰岛素胰岛B细胞抑制肝糖元分解和细胞对葡萄糖分解利用B催乳素垂体调控动物对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本文内容: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江西省上高二中余庆益

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

考点一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例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激素

分泌腺体

生理作用

A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抑制肝糖元分解和细胞对葡萄糖分解利用

B

催乳素

垂体

调控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乳腺发育和泌乳等

C

促性腺激素

垂体

促进性腺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本题考查几种常见动物激素的来源和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血糖,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而不是抑制此过程。

参考答案:A

例2.(2007年重庆理综卷-4)某成年女性因患病导致性周期停止,并出现泌乳现象,据此推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胸腺

B.垂体

C.卵巢

D.乳腺

解析:影响女性的性周期有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等,而出现泌乳现象是垂体分泌的催乳素的作用,故答案选B。

参考答案:B

例3.(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激素,能力方面考查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观察指标是小鼠注射药物前后症状的变化,变量是胰岛素。因此,实验组则注射胰岛素,而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据此可排除选项C和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如表现出低血糖症状,而在注射葡萄糖后此症状消失,则充分验证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A

考点二

激素分泌的调节

例4.(2008年江苏生物卷-22)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甲亢患者③分泌过多,缺碘③的合成受阻,通过反馈调节使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图中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垂体还分泌生长激素。

参考答案:C

考点三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例5.(2008年上海生物卷-4)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是由肾上腺的不同部位分泌的,但两者作用并不完全相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调节糖类和水盐的代谢,盐皮质激素即醛固酮维持水与盐的平衡,而肾上腺素与神经系统共同参与人体的应急反应,对血糖也有一定的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虽都是垂体分泌的,但促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甲状腺细胞生长,促进合成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和促进机体代谢;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

参考答案:A

考点四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例6.关于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体液吸入较多CO2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呼吸加快,属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是激素调节的补充

D.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中最重要的方式

解析:体液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组织胺、CO2、H+以及一些细胞的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各种生理活动;激素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至其他部位或细胞,来调节其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D

考点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例7.(2008年海南生物卷-,9)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完成反射的结构――反射弧。骨骼肌战栗是机体对低温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

参考答案:C

例8.(2006年江苏生物卷-8)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反射类型。前者是非条件反射(低级),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是条件反射(高级),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参考答案:C

例9.(2006年重庆理综卷-5)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人神经

C.传人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右后肢不收缩,说明损坏了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说明损坏了效应器。

参考答案:C

考点六

兴奋的传导

例10.(2007年全国理综卷I-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在知识上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和特点,能力上考查识图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神经在静息状态下存在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形成动作膜电位(外负内正),进而产生局部电流(方向:膜内由兴奋处向未兴奋处传导,膜外由未兴奋处向兴奋处传导)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具有双向传导、绝缘传导、不衰减传导和沿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等特点。

参考答案:C

例11.(2008年江苏生物卷-12)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解析:

此题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形象具体,考查了学生的解读图的能力。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有3种方式:细胞→细胞、化学物质→细胞(通过体液完成)和相邻细胞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动物细胞形成通道,植物细胞形成胞间连丝)来交流信息。神经递质是两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媒介,传输方式为②;性激素由性器官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的靶器官,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并激发和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参考答案:D

例12.(2008年宁夏理综卷-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经过处理后,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处理前未发生变化,因此该处理只能是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参考答案:B

例13.(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30)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

(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

(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

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

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能力上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1)兴奋在神经元内叫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叫传递。填错的原因,就是分不清传递与传导的区别。(2)刺激可使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的实质是细胞膜内外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经突触的神经递质刺激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产生局部电流),完成兴奋的传递。(3)③是神经纤维上的一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即可传导给④,也可传导给右肌肉。漏填右肌肉的,就是认为神经与肌肉直接相连,没有②、④这样的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兴奋就不能传递。

参考答案:(1)②、④

①、③(2)局部

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考点七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例14.(2008年海南生物卷-1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与人体高级中枢有直接联系。

参考答案:C

例15.(2005年广东生物卷-38)右图是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l)用电刺激皮层运动区某一区域,可观察到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那么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

(2)图中显示面积大的躯干,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很小,如手与五指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几乎与整个下肢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相等,说明运动越_____________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3)从图中可知,除头面部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

关系。

(4)若刺激兔右侧大脑皮层的

,可见其左侧肢体运动,说明此区域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

支配的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中枢的特点,属于识记层次,能力要求B。反射弧中接受刺激的一般是感受器,但如果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则接受刺激的部位就是神经中枢。

参考答案:(1)神经中枢;(2)精细复杂;(3)倒置;(4)中央前回;交叉(或对侧)。

考点八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例16.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在动物的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仍处于主导的地位。动物体内激素分泌大都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激素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就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的共同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九

激素调节与行为

例17.科学研究表明,对幼鼠注射或口服睾丸酮后,出生仅14天的雄鼠就表现出交配行为。如果将公鸡的睾丸摘除,公鸡将不再啼鸣,鸡冠萎缩,求偶行为消失;重新植入睾丸,则公鸡的特征和交配行为又得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

A.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B.被割除睾丸的公鸡变成了母鸡,因而不再啼鸣

C.睾丸酮属于雄性激素,在雌性体内不存在

D.幼鼠和公鸡的有关特征和行为变化是激素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性激素可促进动物的性行为。被割除睾丸的公鸡由于缺乏雄性激素,会丧失公鸡的第二性征,但由于不具有母鸡的雌性生殖系统,所以不能变为母鸡。母鸡的肾上腺也可产生少量的雄性激素。题干信息缺乏证据说明幼鼠和公鸡的有关特征和行为变化与神经系统有关。

参考答案:A

例18.为了解某种特定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你认为下列不恰当的操作是(

A.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

B.随机分配小龙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体一致

C.实验组注射特定激素,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激素溶液的溶剂

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环境下饲养

解析:实验是研究某激素对小龙虾行为的影响,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应为该特定激素的有无,因而实验步骤应为随机分配小龙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体一致,小龙虾数量相同。实验组注射特定激素溶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溶剂(以排除溶剂的注入对小龙虾行为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置于相同的环境下饲养。如像A中所述将小龙虾按雌雄分组,对照实验就出现了两组变量即①特定激素的有无,②雌雄的差异,而有违对照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

参考答案:A

考点十

神经调节与行为

例19.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某些行为以激素调节为主导因素,包括性行为和对幼仔的照顾行为

B.模仿学习是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最高形式

C.有些本能要在动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形成

D.判断和推理是人特有的后天性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行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动物的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仍处于主导地位,A选项错误;推理判断是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最高形式,B选项错误;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如蜜蜂采蜜、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这些本能要在动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形成,C选项正确;判断和推理不是人特有的后天性行为,如黑猩猩也具有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能力,D选项错误。

参考答案:C

例20.(2008年重庆理综卷-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解析:胰岛A、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既直接受血糖含量变化的影响,又接受下丘脑的调控作用。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速度快。动物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有直接联系。

参考答案:C

能力训练

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注射的激素

注射以后的反应

a激素

低血糖,甚至昏迷

b激素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激素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2.下列关于神经结构与功能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

B.突触传递的可能是上一个神经元对下一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元的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元的末梢

D.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

3.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错误的分析是(

)

感受器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

组织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4.右图是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突触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

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导

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

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

⑤细胞的突触小泡中包含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

5.利用体重相等的同龄成熟雌性小鼠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I:以手术切除雌鼠的两个卵巢后,再施以激素A,研究其对子宫重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表I)所示:

实验组

手术/处理方法

子宫平均重量(mg)

1

不进行任何手术或处理

118

2

切除两个卵巢

70

3

切除两个卵巢后施以激素A

117

实验Ⅱ:手术切除雌鼠的脑垂体后,再分别施以激素A和激素B,研究其对卵巢重量和子宫重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表Ⅱ)所示:

实验组

手术/处理方法

卵巢平均重量(mg)

子宫平均重量(mg)

4

不进行任何手术或处理

6.8

116

5

切除垂体

3.6

73

6

切除垂体后施以激素A

3.7

119

7

切除垂体后施以激素B

6.6

118

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要选用体重和年龄相当的小鼠做实验,是为了排除

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表I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3)激素A和激素B的名称分别是

。激素B的功能是

(4)如何解释表Ⅱ中第5组实验结果?

6.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

,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效应是

(4)一位右侧脑溢血患者由于血块压迫了发自大脑皮层的

而造成左侧肢体瘫痪。

(5)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

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请给予补充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的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一些主要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注射后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生长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其促进生长的原理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软骨生长;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注射甲状腺激素后会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2.C

有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元的末梢,有的还包括一些特殊结构。效应器也同样。

3.A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故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4.C

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构成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所需的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即兴奋只能从A细胞→B细胞,B细胞→C细胞。

5.(1)体重(或生殖器官重量)不对等

生殖器官发育程度(或发育时间)不同

(2)切除卵巢,子宫会萎缩(或重量会减少),而激素A能维持子宫形态(或保持子宫重量)

(3)雌性激素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或卵巢)的生长和发育

(4)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萎缩、重量减少(1分);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相应减少,导致子宫也发生萎缩、重量减少(1分)

6.(l)局部电流(神经冲动)(l分)

(2)突触小体(l分),突触间隙(l分),兴奋或抑制(1分)

(3)肌肉持续舒张(肌肉不能收缩)(1分)

(4)传出神经(l分)

(5)①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并记录第二性征和行为的变化(2分)

②给摘除睾丸的公鸡注射雄激素,观察并记录第二性征和行为的变化(2分)

篇2: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

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内科学,五大,考点,系统

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 本文简介: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内科带“最“字的复习总结,五个系统,呼吸、循环、血液、泌尿、消化1内科学呼吸系统1咳嗽咳痰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3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多有鼻病毒所致4肺炎以细菌性肺炎最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5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 本文内容:

内科学五大系统“最”字考点总结

内科带“最“字的复习总结,五个系统,呼吸、循环、血液、泌尿、消化

1

内科学呼吸系统

1咳嗽咳痰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3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多有鼻病毒所致

4肺炎以细菌性肺炎最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

5肺炎链球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治疗

6支气管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

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慢支发展而来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copd

9肺性脑病是肺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10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最主要的诱因

1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最突出的症状

12发绀是严重缺氧的表现,也是慢性呼吸衰竭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

13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最主要依据

14尼可刹米是最常用的呼吸兴奋药

15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器官是肺

㈡内科学循环系统

1心源性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原因是左心衰竭

2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也是最轻的心源性呼吸困难

3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前区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4心律失常最常见的表现是心悸

5心源性水肿最主要原因是右心衰竭

6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心衰最常见最主要的诱因

7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

8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

9颈静脉征或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主要体征,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更具有特征性

10心衰的病人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最易导致肺栓塞

11利尿剂是心衰治疗中最常用的药

12洋地黄中毒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室早二联律

13洋地黄中毒表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

14小儿心衰一岁以内发病率最高

15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16引起小儿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17临床上最常见的期前收缩是室性期前收缩

18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内科学循环系统)

19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容易发生猝死的心律失常

20心肺复苏首选肾上腺素

21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心外毒性最严重的为肺纤维化

22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心病

23法洛四联症是最严重的先心病,青紫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24休息是恢复心脏功能的重要条件

25高血压的血液功力学特征,主要是总外周阻力心脏后负荷加重

26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要地位

27高血压急症首选硝普钠

28冠心病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9硝酸脂类是最有效,作用最快的终止心绞痛发作的药物

30心前区剧烈疼痛是心梗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表现

31心梗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

32心电图是检查心梗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

33在心肌酶的测定中肌酶磷酸激酶是最早出现与恢复最早的酶

34风湿性心脏瓣膜(风心病)主要累及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最常见的联合瓣膜病室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内科学循环系统)

35二尖瓣狭窄并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房颤,发生动脉栓塞以及脑栓塞最多见

36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病因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大隐静脉曲张较多见。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是确诊下肢静脉疾病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根本有效的方法

37血栓塞性静脉炎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尤其是下肢血管

38病毒性心肌炎最主要的致病毒是柯萨奇病毒B

㈢内科学消化系统

1急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非甾体抗炎药

2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3胃镜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内科学消化系统)

4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近胃窦处,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

5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重要的发病病因,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6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穿孔

7呕吐是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梗阻最突出的症状

8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是目前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药

9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首选柳氮磺吡啶

10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11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

12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

13肝炎后肝硬化是肝性脑病的最常见的病因

14B超是胆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对诊断最常见的胆道疾病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15我国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胆道疾病,西方国家是大量饮酒者多见

16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是腹痛,血清淀粉酶的测定是最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

17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

18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内科学消化系统)

19胃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措施一般在出血24~48小时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㈣内科学泌尿系统系统

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肾性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基本症状

3急性肾小球肾炎(丹毒、风湿热、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4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症状是水肿

5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并发症是感染首选药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6慢性肾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最危险的电解质紊乱是高血钾,诊断慢性肾衰最严重的尿常规指示是蜡样管型

7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高血钾

8膀胱结石最典型的症状是排尿突然中断

9诊断肾损伤最重要的依据是血尿

10尿路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上行感染

11前列腺增生病人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尿频最典型的症状是进行性排尿困难

㈤内科学血液系统

1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后的寿命约120天

2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

3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

4急性白血病易发生肛周部感染或脓肿

5血液病人不宜用乙醇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

6骨髓是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内科学血液系统)

7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8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9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10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11贫血最常见的受损部位是皮肤粘膜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

12缺铁性性贫血药物治疗中首选口服铁剂

13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和化学物质

14雄激素是慢性再障的首选药

篇3:20XX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 本文关键词:年高,耕作,考点,解密,土地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 本文简介: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8北京卷,13题古代农作物的发展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农作物发展的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Ⅱ,25题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Ⅲ,24题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状况通过图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铁器的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 本文内容:

专题04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8北京卷,13题

古代农作物的发展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农作物发展的状况

中等

2018新课标Ⅱ,25题

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等

2018新课标Ⅲ,24题

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状况

通过图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铁器的发展

中等

2018天津卷,12题

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通过相关史料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等

2017新课标Ⅰ,26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等

2017新课标Ⅲ,26题

中国古代农业

利用表格信息,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中等

2017年海南卷,6题

中国古代农业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商品化

容易

2016新课标Ⅱ,25题

田庄经济

通过汉代画像砖,考查土地制度

较难

2016海南卷,6题

小农经济的特点

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中国精耕细作

中等

2016年江苏卷,8题

农业中的生产工具

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农业工具

容易

2015新课标Ⅰ,24题

小农经济

通过农耕之利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等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都有涉及。命题者常以文献资料、图片、表格数据等形式作为小农经济建立背景及古代土地制度来考查。备考时应把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联系起来,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掌握耕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关注奴隶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可将古代土地制度与近代土地制度及现代土地制度演变结合起来复习,注意“古今贯通”

考点一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017年新课标卷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题思路】

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的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结合材料中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74.1%,可推知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131亩至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B项。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7年新课标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三

农业生产工具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考古材料可能是“碎片化的信息”,单独使用,需要十分慎重。出土文物的数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实际存量。历史上存在和使用过的器物能否保存到后世,是有一定条件的;即使能保存到后世,能否被考古发现,也有偶然性。

(2016年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题思路】

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故D项错误。

4.地位

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018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

考点一

农业生产工具

1.如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2.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以下古代中国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都说明汉代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B.都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都能较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生产工具。图1为耧车,是播种工具;图2为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图3为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这三个工具都能减轻生产者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故选C。曲辕犁属于唐代耕作工具,A错误;仅图2能体现人们利用自然力,排除B项;水排在后来失传,排除D。

3.从铁器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地区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春秋中晚期已遍布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春秋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A

考点二

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

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答案】A

【解析】《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而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筒车出现于唐代,故B项错误;玉米在明代才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故D项错误。

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有多幅,其出土地点统计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北方水稻种植业较发达

B.南方汉代无开发的迹象

C.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

D.当时牛耕已经基本普及

【答案】C

6.《荀子?富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解老》:“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记载说明

A.春秋时期农田已普遍使用肥料

B.战国时期农田可以连续种植

C.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出现轮作制

D.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使用畜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荀子?富国》”“《韩非子?解老》”可知,A、C项时间界定错误。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了施肥技术,农田已普遍使用肥料而且同培肥田土联系在一起,这样土地可以连续种植,有利于进一步向轮作制发展,故B项正确。D项材料不能体现。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时代,其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魏国的西门豹渠、楚国的芍陂、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商业和交通的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修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推动

B.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统治阶层的重视

D.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B

考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9.从战国时期到隋朝,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隋朝到元代,传统农业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据此可知,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大量荒地的开发利用

B.北方长期战争使社会动荡

C.统治者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D.北方农业人口的持续南迁

【答案】D

10.人口迁徙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改变,对下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3世纪时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地区

迁徙前(万人)

迁徙后(万人)

北方

关中

240

50

南方

扬州

320

430

荆州

350

620

A.关中人口大量迁出,导致了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

B.扬州人口大量迁入,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

C.荆州人口大量迁入,说明长江中游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D.北方人口迁入南方,表明南方城市化水平更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的发展。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即魏晋时期,北方关中的人口数量骤减,而南方荆州的人口增加数量最大,表明荆州所处的长江中游的自然、人文等社会经济环境良好,故选C。A、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及史实,故排除;大运河在隋朝才开始开凿,故B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

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

16.解读图1、图2,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演进特点的是

A.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B.从集体劳作到小农户个体经营

C.从石器锄耕到铁器锄耕

D.从粗放型劳作到精耕细作

【答案】D

    以上《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例析》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